: s1 a) Z" h" M3 b* U; O
: n$ t* X: O+ ]0 r- a m+ t5 f 文|禾刀 ' U9 C$ F1 x& S5 k e" p
/ e2 ~5 j& Q4 s6 ^) z( C) \
' _6 u2 H6 v4 A' x7 l/ S5 s 经过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受西班牙女王派遣的哥伦布,抵达一块从未发现过的新大陆——美洲大陆。当欧洲人前赴后继、兴高采烈地踏上这块大陆,并迫不及待地宣布自己领地时,这里的动物便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生灵涂炭时代——包括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在内的物种纷纷遭到屠戮,无数的大海雀、鲸类、海象、北极熊、美洲狮等被夺去生命。仅仅16世纪至20世纪,便有超过50种北大西洋沿岸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 U2 i: r* q* O- }2 ~! F8 l" `
# ^! g, }8 [3 u% q
5 }& G! G8 S s/ g
《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是记录北美地区泣血的生态历史“账本”。作者法利·莫厄特是加拿大自然文学作家,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代表作有《鲸之殇》《与狼共度》《鹿之民》等。本书原版于1984年,出版后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热潮,推动了环境改革和海洋立法进程。饱受莫厄特批评的加拿大不堪国际社会强大压力,于1996年颁布实施了《海洋法》。不过,莫厄特的努力对挪威、日本等国的促动并不明显,虽然同样饱受国际批评,但挪威一年一度的捕鲸节依然如火如荼,日本因“科学研究”而捕鲸的拙劣托辞依然大行其道。
, R2 Y! W, H. [5 ]3 j
* R9 V6 e/ C* s6 i ) H) o2 X# g3 V9 a: Y* S8 k5 T
$ p' E( B" o0 @! | d' ` 1 r1 f, \; z) }! i, r
1 h0 ~; p0 v+ q
《屠海: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 : H% ~; m6 P8 f8 h
) o \% k1 k) k ~% A& D' x; D5 e
0 _& F U& J5 r& U$ T( _; B [加]法利·莫厄特 著 ' g3 U( k1 _* j' }0 s
$ y- [2 R O4 S! s. z! U$ ]
: U: ^& j, Q" S3 | 高见 刘莹 译 ; k( c- g) P% | T5 x, P
1 C4 L i/ H8 n7 B* J: i$ C
- _! I* n! r. N4 [8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S. w P+ N5 d " o9 ?# `! C$ @# o5 S
4 n0 M7 M# u+ h6 S- U2 i4 w" ?, K
, {( t1 ~; W" r, a
3 j; V2 u" d/ U: ] ( H7 W; X- C8 W! u9 D( F
由人类破坏主导而造成的灭绝 - y7 C8 ]0 t! n5 m( H5 S
- b4 z. o1 z9 g$ t, ~: r
7 D$ d; y1 F8 n% E: `
由于许多物种已被欧洲人赶尽杀绝,因此作者只能用残存的数据和当地居民的“传说”,天马行空地想象北美大西洋曾经欢腾热闹的场景:不计其数的大型哺乳动物在大海里穿梭往返,铺天盖地的鸟类形成了巨大云团,足以挡住阳光。
$ g5 n1 N5 w+ V9 z+ a4 L3 ` - v6 d) B) I7 N. f
1 M5 E9 i- x, _/ g' n “入侵新大陆的欧洲人在‘为了人类生存’的幌子下”,对那里的动物大开杀戒。对于在那里生活了数十万年的许多动物而言,它们的基因库里从未储存人类这样的天敌,因此束手无策。已经灭亡的大海雀是第一个被莫厄特浓墨重书的动物。大海雀有点像企鹅,不会飞,可能比企鹅还“笨”。大海雀全身都是“宝”,肉被航海员拿来腌制,脂肪用于炼油,羽毛“做床垫和时髦帽子”,蛋个头大容易捡拾所以很受欢迎——几乎不会有一丁点浪费。1844年7月3日,最后两只大海雀在埃尔德岩被猎杀。1855年一位丹麦科学家指出,“大海雀的消失不能看作是一种迁徙,更不能看作是自然消亡,而应该看作是被灭绝,一场由人类破坏主导而造成的灭绝”。
. Y0 V$ J% _7 O1 O l3 p3 m; a
' S ]: l" U9 N* P6 N
" ?7 J) W$ V( b; R; A& f 一旦被人类视为有价值,意味着动物噩运难逃,先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生态就像是踩了刹车。由于北大西洋鱼类资源丰富,鳕鱼、鲑鱼、鲟鱼、鲈鱼、金枪鱼、剑鱼等遭到疯狂捕捞;由于欧洲市场对鲸制品需求的猛增,各种捕鲸船应运而生,捕鲸甚至成为欧洲人征服大海的文学象征,各种所谓的英雄被大肆渲染;由于被越来越多的人捕捉用作鱼饵,北鲣鸟于是被捕杀;由于北美大陆动物皮毛在欧洲利润极高,于是熊、水獭、貂、野牛遭到野蛮捕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研究员付成双一针见血地指出“毛皮贸易是北美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形式”(《动物改变世界:海狸、毛皮贸易与北美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时价值不是体现在动物本身,像鸬鹚遭到欧洲人断子绝孙式捕杀,仅仅因为毫无根据的猜测,认为鸬鹚会导致鱼群数量的减少。 . } C9 F, z) Z% ^1 K
& D* [8 ~% f4 r, t' c/ W9 }
V" f, U1 @* [1 N; |
" H2 g# v7 l8 t) K
" p! n9 W4 H% Z, j, a' a" I4 H( R2 j
. T2 l- ^5 x% {& |9 g# y9 J
《动物改变世界:海狸、毛皮贸易与北美开发》
1 G( v& J5 P/ m
5 D# k8 \/ i4 L Y ) k4 r4 |/ W+ A
付成双 著
/ v8 j( s) |# N: s5 h. m7 I0 p/ j( p
. }7 P: r5 u3 u. X( c( l4 \
- o$ b; g+ C. `, i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U2 C: o6 c, o" i $ _& D8 p) g b
3 |9 V4 P* i3 X! O
欧洲人猎杀动物的方式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刀砍、钩拽、网捕、枪射、炮炸……对付那些从未遇到什么天敌的海鸟时,一棍子下去便可以杀死十来只。捕杀无差别,无论是成年动物还是那些嗷嗷待哺的动物宝宝,鸟蛋也成为一门不错的生意。美国一些公司曾圈下岛礁,就是为了捡拾鸟蛋(《辉煌信标:美国灯塔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公司还开发了猎杀野生动物的生意。
5 r) P' o; |/ K/ ?3 z) ?/ e
) R9 L9 e* P, N. G$ C
5 M/ J T* N1 ?* w3 E% B# ^, | 1 s& m- u- T$ g$ G/ L7 g
5 i) e* G4 X* ~! _; \+ w! ^
" O& D% N) g3 O3 e/ N5 d 《辉煌信标:美国灯塔史》 3 Z! q+ [& G+ ` _1 k+ x
, [# z- F* p* v. t$ c& |' v2 _
A" D ?2 V- E* x0 X4 v Z0 t [美]埃里克·杰·多林 著
, I0 H3 v/ a' ?: b 5 z) W2 Y5 s4 F a
' _; J$ n! m& D( ` 冯璇 译
( I; A8 G% F9 U O: r! c2 {
7 E* v: a! p! J 5 C. Z% W1 ^- I% X0 @7 ?# @1 {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m$ P8 J! L& w \* z
6 t$ p7 F) H) O
! S% ?# o9 O1 e. V0 I! ~% V: t4 V6 P 从莫厄特的调查结果看,欧洲人疯狂猎杀动物的高峰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随着工业科技的推动,人类航海和武器等技术均得到了高速发展,也“自然而然”地广泛应用于北美动物“屠宰场”,如“挪威人斯文·佛因在1868年发明了蒸汽动力炮射鱼叉,工具的发展让捕鲸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 Q: I5 m% r- U$ O
$ K l1 W# B# \0 T; l
9 Y) u% F& f' M9 w d9 \ 除了大海雀,有人梳理了莫厄特笔下许多动物的最后身影:“1875年,最后一只拉布拉多花斑鸭在纽约被射杀;1889年,地球上最后一个野牛群——由四头野牛组成的牛群被一伙打猎的海军军官发现,全部被猎杀;1894年,最后一只海貂在新布伦瑞克的坎波贝洛岛被杀害;1897年,最后一批杓鹝在哈利法克斯市场上售卖;20世纪初,美洲狮灭绝;1911年,最后一只白狼被枪杀;1914年,最后一只旅鸽在辛辛那提动物园以俘虏的身份死去;1925年,最后两只疾飞鸟被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20世纪20年代末,最后一只非极地北极狐被捕杀……” 6 l% c2 C! B) _5 n0 u9 k6 F5 E3 `6 h
" j0 ?: ~ c$ L) j# M
# C# n5 s7 w# _, c/ n ; t$ Q$ |' u. k' X
% y& n7 {' s: F4 G
3 j d4 N9 a2 m+ q 如果物种灭绝,人类又如何独善其身
( _6 b' _& J- P ]8 s( y 2 |! Q% ? i: ~/ P. E
' s$ [* x3 A! U2 v8 A 莫厄特的写作充满幽默讽刺。北大西洋动物确曾迎来过短暂的“休养生息”时刻,比如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人类忙于战争自顾不暇,动物才有了难得的喘息之机。一些欧洲国家之所以会颁布金枪鱼鱼肉销售的禁令,并不是真就出于良心发现,而是“由于污染,大金枪鱼在其漫长的生命中积聚了大量的汞,已达危险程度”。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生物都有这样的所谓“好运”。如由于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的资源短缺进一步刺激了鲸油市场的需求,人类于是纷纷向鲸鱼要资源。 . ^( b' X: N* x( w9 v& z7 H9 J
7 u' }: s; s' K5 }# u
% A' {' h# I, ?: K, \/ U0 p 自15世纪起,人类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全球化的序幕徐徐拉开,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然而,各种文明间的巨大代差,形成一方对另一方的压倒性优势。遭遇生存危机的不仅仅是被压倒一方的人类,还包括那些原本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事实上,印第安人又何不是他们眼里的一个寻常物种呢?” J& l9 N) G9 @- G& }' y9 f
2 o/ Q" S0 S; l7 h0 K5 b" I " R/ G4 g+ J+ y8 Y: P! f) ^( T) w
当欧洲人将工业化制造出来的先进工具对准动物时,动物灾难便会加倍降临。捕杀一旦越过生态平衡红线,物种灭绝便在所难免。物种一旦灭绝,意味生态链必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挑战。众所周知,地球历史上曾遭遇过五次物种大灭绝,像恐龙这样曾位居食物链顶端的巨型动物亦未能幸免。从现有研究结果看,五次都是因为自然环境变化的结果。近年来,有学者将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列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证据是有记录的物种灭绝速度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所有物种都是大自然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哪怕那些最不起眼、离人类看似十万八千里的不知名物种。 7 w7 u, n9 E1 b$ G
: U" o: u; k5 A* d% P
4 l2 j+ @, b/ {" V; b6 j 所有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果竭泽而渔,急功近利,自然反噬是必然的,只是我们的科学文明还没达到相当高度,所以难以觉察。生物的多样性,是构成能够经受环境变化的更加稳固的生态链。如果没有生物多样性,哪怕站在食物链顶端,也像是聚沙成塔——即便是最微小生物的灭亡,都可能成为导致生态大堤溃坝的“蚁穴”。从这层意义上讲,人类对大自然的透支,无异于亲自登场扮演自身的掘墓人。诚然,物种灭绝导致的灾难也许不会表现得激烈明显,而常常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比如我们正在经历的气候变暖问题。如果人类不能转变“温水煮青蛙”思维,未来,我们还能有什么未来呢?
6 E: v( H4 `# {. l3 i' e9 E , l1 g3 k$ A/ ^* j8 x
0 S- k' I: |& A6 X: H9 [$ n3 U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每每提及物种灭绝,我们关注最多的是气候,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常常选择性忽略了人类曾经对物种下过的那些“毒手”。
7 a* p% J/ Z; _$ w, Z! Z1 o( V4 i. e 1 h6 p% ~- W5 m2 T
* r! `- l" b8 s
/ Q. r: M* t: h& L( ~
+ T: V5 k! C$ x: f4 E( _- C5 T
5 o2 V: r$ B" B 动物保护之路荆棘丛生
2 i& k! {( o4 {# G' D $ _: R& O+ z6 W; v
5 I. B: r- z" Z$ O8 q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创作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一经面世,立马在全球引发轰动,过度使用剧毒农药问题终于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尽管如此,同样针对野生动物,北美大陆血淋淋的屠刀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注意,因此环保组织与当地政府特别是加拿大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尖锐。
( D% \8 j/ d% y" ? Y$ r ( c0 e* G1 K: H$ h8 g- ?+ f
* R/ Z5 G6 j3 P9 v" q 虽然越来越多的观察和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北美大西洋野生动物遭受人类大肆捕杀,物种濒临危机,但加拿大对此置若罔闻,极尽敷衍,或以科学研究,或以“合法有序捕捞”,或以不能“干涉自由经济”为幌子,为当地特别是企业的捕捞大开绿灯。就在《寂静的春天》发表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时,加拿大环境部环境保护处仍以“灰海豹每年要吃掉五万吨有经济价值的鱼(1980年数据)”为由,“忙于进行消灭灰海豹的秘密战斗,以便解决‘死灰复燃’海豹对渔业的影响”。莫厄特指出,加拿大的“担心”夸大其词,因为“通过分析,但凡有一丁点价值的鱼都算上,被灰海豹吃掉的不超过两万吨”。 ' P, |* Z1 y, a/ S! G, s f. U0 u/ `
, d. r1 ~5 e0 ], z4 ]4 M0 u
) Q+ [5 n; y9 ]8 v; z 为达到捕捞目的,加拿大还故意歪曲数据,以混淆视听。1981年,加拿大拒绝《濒危物种贸易国际公约》提议。同样遭受国际环保组织指责的挪威给出的理由同样奇葩,称“海豹栖息地为公海,任何人无权干涉捕海豹船在那里活动”。加拿大最终于1996年12月18日通过了《海洋法》,虽然海洋满目疮痍,但总算踩了刹车。而挪威捕鲸节海滩上染满的鲜血和堆满的鲸鱼尸体,无时不会刺痛人们的神经。日本的捕鲸更是大开倒车。2018年前,日本捕鲸还以“科学研究”作为遮羞布,2019年6月30日,日本从国际捕鲸委员会退出,并从7月1日起恢复商业捕鲸。
9 o4 n. K7 F# e- ~( U/ t: x7 J' E ) U& u( ^/ [" E3 B& l7 ^) T
: \8 Y) \$ {# W d6 e6 v6 A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没有什么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所有物种都有存在的意义,对物种的肆意捕捞加剧的不仅仅是物种本身的生存危机,也会给人类可持续发展埋下“地雷”。殊不知,物种一旦灭绝,导致的后果将是不可逆的。
5 y( D) ^. u" }" K
+ E2 d1 {; Y, n! Q: o3 n% c6 |
& N- |8 F2 ?# {! Y3 ]/ ]8 T 一部北大西洋博物学史,如同一部沉重的生态控诉史。如果这是一个必须偿还的“账本”,北美大陆的那些国家会破产多少回呢?
3 g8 b! t1 X. S1 p; e
$ L+ g; Y3 W7 x R# i8 m" u: Z+ z 9 o! N1 `7 i5 L+ g% w4 f
8 Y8 k! v1 a0 z- m# r, Q; ~
% R5 Q% A0 a: J: \8 W # \6 g+ p. G$ J' [$ A) b
(来源:青书单)
0 Q; v" ~4 `7 f + p" n3 }" Z" A \" M6 A6 i7 a* |
r, _7 g; |% R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 z, S& k3 ^* p# d5 V6 K6 B
i' ^8 b, M( K. O6 p: g" N
; O- N I* k" M d% Y 举报/反馈
" U' P4 E1 o- m- z5 n
* V( m! O9 `2 N% J- Y6 B. o- e+ l* j4 I, S- `! o9 y9 {
7 E8 F3 `+ Z" s* e5 r/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