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没注意,海洋好像快“炸”了 - 海洋环境变化

[复制链接]
2 u: k+ R. j, I

想象一下,当你身处广袤的宇宙,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将是大片静谧美好的蔚蓝海洋。这片占到地球表面积71%的区域,以它的浩瀚造就了生命的起源,并无私哺育着这些生命。

" B) ^7 \- F) r, X3 o

然而,在积极响应全球变暖的“号召”下,海洋,这个吸收了93%以上地球系统能量收入的大载体,终于也不负众望地“发烧”了。

8 [; E7 b1 [ Q1 L! `, l6 g; p2 x

NOAA首次公布的GOES-18(地球静止轨道运行环境卫星)的图像图片来源:NOAA

+ A+ f* u/ b7 R+ ~# N

早在1965年,人们就已经提出大气温室气体增加会引起海洋变暖。2000年,来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研究员S.Levitus在《Science》撰文表明,1948年至1998年期间,世界海洋从表面到3000米深度的热含量(平均温度)广泛地增加,但全球海洋到底变暖了多少,一直是一个争议不断的问题。

% E! v! g( s; g; i

给海洋“量体温”,怎么这么难?

3 ~. b2 ?" w- Z1 N+ t3 J

大量的观测数据证实,全球升温是不争的事实,那为什么海洋的增暖还会充满争议呢?

1 [( C! C) m4 R+ } I+ D

海洋变暖多少的争议还是来源于过去海洋观测数据质量和数量的不足

7 G& r3 C' W2 ] l

为了知道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可以从历史文献、化石、沉积物(如海洋、黄土、石笋等)、冰川、树轮等找到历史气候变迁的痕迹。到了现代,卫星和全球密集的观测站点又成为测量大气温度的最佳武器之一。目前陆地上大约有11000个站点在进行大气温度的观测工作。但是面对广袤无垠的大海,这些方法就显得鞭长莫及了。

8 U$ C, f0 y$ i+ ^$ D W% ]7 ]

竺可桢先生根据历史文献重现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温度曲线图片来源:《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6 B- g& Y: N) f

海洋的复杂性在于,不仅有宽度(3.6亿平方公里),还有深度(平均深度3680米,最深海沟达到海平面以下10911米)。不同地区的地表温度尚有区别,不同区域的海洋当然也有着自己的“脾气”。

* p3 T0 {1 B9 |% r1 Q

正是由于对海洋的探索是一个三维的过程,使得厘清海洋热容量的变化变得尤为困难。即使在现在,人类对海洋的探索还只是九牛一毛,《海底两万里》的故事到现在还只是科幻小说呢!而目前人类对海洋温度的探索仅仅集中于海洋上层2000米的部分。

+ j. \5 I) v& ~, F; ?, a6 N1 a

在1970年到2001年间,海洋次表层最主要的温度观测,是利用船只沿航道扔下的一次性抛弃式测温仪(XBT)进行的,占到总数据量的41%。可受到当时技术的限制,它的结果存在系统性偏差。

7 M8 N2 b! [6 w+ V

要想知道海温的长期变化,就必须想方设法订正这些数据。因此自2008年起,全球科学家开始了订正历史XBT数据系统性偏差的工作,同时通过结合2000年正式实施的Argo全球实时海洋观测网数据,尝试量化海洋温度的长期变化。但由于数据偏差订正方法不同,往往会得到不一致的海洋增暖结论。

& e# t1 m) i4 o0 l

全球Argo浮标的分布图片来源:

https://argo.ucsd.edu/about/status/ " {0 [. m) M( Z8 Z+ @ 3 a+ P9 s7 w; y) f" j. Q: f, i

再破纪录!海洋:我超越我自己

4 Q' P7 T, Y" F

2014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研究团队提出的海洋数据偏差订正方案,一跃成为目前国际上推荐的最佳订正方案,有效减小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中的海温估计误差。

) }7 z6 P2 j% u" _6 D4 ^# P( E

2023年,大气所牵头的2022年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成为有现代海洋观测记录以来海洋最暖的一年

) ~# G3 v( k! t- S

2022年,全球海洋上层2000米储存的热量与2021年相比,增加了10.9±8.3ZJ(1ZJ=10的21次方焦耳)。这些热量可以同时烧开7亿亿壶1.5升的水,约为2021年中国全年发电总量的325倍、2021年世界发电总量的100倍。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家在2000米以下的深海也已观测到了变暖信号。

# T! D T' o( U0 h$ a* W2 ?# `

1958-2022年全球海洋2000米以上热含量异常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3 [! P) v$ Z& p) @5 k8 C

在区域增暖中,七个大洋2022年海温的记录,都排进了历史记录的前十,其中有四个(北大西洋,地中海,北太平洋(北纬30°-62°)和南太平洋,以及南大洋)甚至创下了历史最热纪录。

( p7 b1 R3 g, L

相对于1981-2010年基线,1958-2022年区域观测到的2000m上部热含量变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 T" m# n- k$ C- j- k! l

海洋变暖有什么可怕的?很可怕!

; b. i7 @" P- Z, C. D* h

看上去,最害怕海洋变暖的会是海洋生物。2018年的研究表明,海洋温度升高和层结加剧会导致海水中溶解的氧减少,这是造成大多数有记录的海洋物种灭绝的原因。

$ W8 }3 X/ p! W( E/ X) @

温度依赖性缺氧(二叠纪末海洋物种大灭绝的驱动因素)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4

$ A) ?1 O6 _# S: \/ f; Z

2022年,科学家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如果人类对温室气体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减排行动,将使地球在2300年走上二叠纪末期大规模海洋物种灭绝(这一事件被称为“物种大灭绝”,导致96%的海洋物种和70%的陆地物种消失)的道路。这其中,极地物种灭绝的风险最高,但热带地区的生物丰富度下降得更多。

m+ A/ g$ ^4 x( O

只有大规模扭转温室气体排放趋势,才能减少70%以上的物种灭绝风险,保护过去5000万年进化史中积累的海洋生物多样性。

4 t$ \# n5 f4 D/ `7 g

海洋生物丰富度的过去和未来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8 z4 s0 U( r- \( c" v: W' {

除此之外,在陆地上经历越来越频繁的高温热浪时,海洋热浪(是指发生在海洋中的极端高温事件,被定义为海表温度至少连续5天超出气候平均态90百分位阈值)也正在成为新常态。

. u+ {0 M/ ~$ P$ E/ Q1 R

海洋热浪图片来源:NOAA

1 v5 L4 ?4 E: H0 l* {

在1982年至2016年期间,海洋热浪天数增加了一倍。如果全球变暖控制在1.5℃,预计海洋热浪天数将增加16倍,然而,按照目前各个国家的自主贡献目标(是每个国家对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减排程度所做出的非约束性承诺)来计算,21世纪末全球将变暖约3.5℃,海洋热浪天数增加可能为41倍。

( T7 p& M: I5 f# _. T% ?

全球变暖水平为1°C(a)、2°C(b)和3.5°C(C)时,海洋热浪天数超过工业化前第99百分位的概率变化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 y& c# i' L) d1 I

如同面对高温热浪一样,渔业,甚至人类社会经济,对此都是高度脆弱的。南海海洋热浪事件导致了2010年以来,南海珊瑚礁白化现象不断出现,我国沿海海域均出现严重的珊瑚礁白化事件。2021年的加拿大极端热浪则直接把海滩上的贻贝和其他水生有壳生物烤熟。

3 L9 L, M! ~+ v

不仅是海洋生物,海洋热浪还会通过大气遥相关影响陆地的极端天气,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

1 D, @9 |: N6 z# j& @

加拿大西部海滩上,极端高温烤熟了水生有壳生物图片来源:CNN

* d2 ~4 o$ O9 e, a$ x3 @( p

在2021年,世界上近60%的海洋表面至少经历了一次海洋热浪的袭击(WMO)。

- r- v' l/ n, w$ k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如果海水继续变暖,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每一个珊瑚礁都可能会出现白化现象。海洋增暖还会导致海洋生物的锐减、有毒藻类的大量繁殖和海岸线水生物的死亡等等。这些变化最终将影响包括约6.8亿生活在低洼沿海地区的人,近20亿生活在世界沿海大城市的人,以及近6000万在渔业和水产养殖业工作的人。

6 Q' U W* o0 v4 P- ?4 @

珊瑚礁白化图片来源:KelseyRoberts/USGS

: V: N. g f8 t( Z

不只是变暖,海洋危机SOS!

# U% e; \8 Q8 h* R7 M

海洋面临的危机当然不仅是“发烧”。随着海洋变暖,温度的变化像多米罗骨牌一样带来了连锁反应。

- l$ b3 `0 Q6 j1 z* ^8 q: E

储存在海洋中的热量导致海水膨胀,可以在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占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这将使得沿海和低洼地区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风险。

5 L* i) ]+ O+ ~# O

在过去的30年里,海平面上升了一倍多图片来源:WMO

( t* [3 P! T$ a, k+ }0 _

海洋的变化还会加剧像风暴潮、洪水这样的极端气象灾害。研究表明,在温和气候变化情景下,西北太平洋低纬地区上层海洋的持续变暖,将使2100年平均台风强度进一步增加14%。

1 H1 j; H( ?5 b/ Q& A

另外,由于海洋具有非常高的储热能力,是全球变暖的“缓冲器”,仅从1800年工业革命开始到1994年,全球海洋就吸收了1180亿公吨碳。

/ N* s' F$ U7 ~7 N

但海洋无限制为减排“背锅”的背后,也总有一个临界值。

0 A. L0 d! j3 {

研究发现,虽然进入海洋的CO2正在增加,但与2004年第一次全球海洋碳调查相比,被海洋吸收的排放量(约31%))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海洋无法吸收持续增加的CO2,或者随着海洋变暖和海洋层结加剧,海洋碳吸收效率下降了,人为排放的CO2不得不留在大气中,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 Q( B2 M" f3 w6 f

18001994年和1994-2007年的全球CO2预算图片来源:参考文献8

: i+ D1 z% Q" W J

另外,海洋持续吸收CO2也使得海洋继续酸化,这对于贝类以及其他利用矿物碳酸钙来形成外壳和外骨骼的海洋生物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 U" L* S! Q" W" H5 j

碳中和是否能为海洋危机按下暂停键?

8 I7 @4 m7 u, C: ^$ u9 e

在过去80年,海洋每个十年都比前十年更暖。研究表明,历史性的海洋变暖在本世纪是不可逆转的。到2100年,预计海洋上层2000米的变暖是迄今观察到的变暖的2~6倍。太平洋将成为最大的热库,大西洋和南大洋的区域平均变暖依然是最强的。

" X* k5 A1 P Y! F

那么,如果实现碳中和目标,使碳排放与碳吸收平衡,温度不再上升,能使得海平面停止上升,甚至下降吗?

% l2 u9 f0 t8 h0 S( @1 ~: ~

CO2在大气中的寿命是由碳汇吸收CO2的速度决定的。虽然约一半的排放被相对较快地吸收,但我们在大气中积累的部分CO2排放,仍将存在数万年。而即使全球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海水热膨胀的作用下,海平面仍然会上升几百年的时间。冰川和冰盖的融化也会促使海平面进一步上升。

; ^3 m3 _' j" C- a8 t

图由于热膨胀导致的全球海平面上升距平和海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a,全球年平均海平面上升距平(相对于1986-2005年);b,全球300米海温年均距平(相对于1986-2005年)。c,全球3000米海温年均距平(相对于1986-2005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0

, H' K6 D+ i3 s( y6 o; ]

但即使处在一个零碳排放的世界,海平面在未来的几百年里依然会上升,至少80厘米的额外海平面上升是“肯定”的。

& R. ], z: a$ ~" ] a' ^' m6 {9 q

结语

. U8 F& O2 x3 _

昨天是世界气象日,我们讲述海洋的故事,是为了警醒大家:温室气体问题是我们生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海洋危机可能无法避免,但减排可以极大地遏止海平面上升幅度,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减缓升温和准备适应措施

: T% S3 { p9 Z$ S+ l

无数的科学家展示了同一个我们可能面临的未来:地球会更不适宜人类生存。我们最终需要的可能不仅是净零排放,而是更严格的全球净负排放,这样才能阻止升温后人类无法承受的世界来到。

) a6 L" P. r! h. m3 c( ]) E

天气气候水,代代向未来”。深夜,当我们闭上眼,也有超过10000个气象站、7000艘船、1000个漂流浮标、数百个天气雷达、约30颗气象卫星和200颗研究卫星和其他设备在不停歇地观测着陆地和海洋。当我们拥有了足够的数据来武装我们的知识,下一步,就该是切实的行动了。

/ ^9 U" I: G/ j1 `' P. s# R+ G0 w

参考文献

, E- x2 f" g7 c* j& ]2 B7 o' e' h

1.Revelle,R.,W.Broecker,H.Craig,C.D.Keeling,andJ.Smagorinsky(1965),AppendixY4,inRestoringtheQualityofOurEnvironment—ReportoftheEnvironmentalPollutionPanel,pp.112–133,Pres.Sci.Advis.Comm.,Washington,D.C.

Q0 `# c% {& ^3 W# ]8 [

2.Levitus,S.,J.Antonov,T.P.Boyer,andC.Stephens(2000),Warmingoftheworldocean,Science,287,2225–2229.

; k2 a7 a7 Z* Y+ [4 ^4 W

3.Cheng,L.,Abraham,J.,Trenberth,K.E.etal.AnotherYearofRecordHeatfortheOceans.Adv.Atmos.Sci.(2023).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3-2385-2

9 d' x8 U: F9 Y

4.PennJL,DeutschC,PayneJL,SperlingEA.Temperature-dependenthypoxiaexplainsbiogeographyandseverityofend-Permianmarinemassextinction.Science.2018Dec7;362(6419):eaat1327.doi:10.1126/science.aat1327

1 w+ \! u k, Y; {8 a

5.PennJL,DeutschC.Avoidingoceanmassextinctionfromclimatewarming.Science.2022Apr29;376(6592):524-526.doi:10.1126/science.abe9039

* ^7 D/ J' [2 T% G6 z

6.Frölicher,T.L.,Fischer,E.M.&Gruber,N.Marineheatwavesunderglobalwarming.Nature560,360–364(2018).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8-0383-9

' w5 k. F4 A/ |9 ?0 `

7.Mei,W.,Xie,S.,Primeau,F.W.,McWilliams,J.C.,&asquero,C.(2015).NorthwesternPacifictyphoonintensitycontrolledbychangesinoceantemperatures.ScienceAdvances,1.

. K( ]1 z3 M; `5 M

8.GruberN,ClementD,CarterBR,etal.TheoceanicsinkforanthropogenicCO2from1994to2007[J].Science,2019,363(6432):1193-1199.

) T1 d* H$ ? O' z4 A

9.Cheng,L.,J.Abraham,Z.Hausfather,K.E.Trenberth,2019:Howfastaretheoceanswarming?Science,363(6423),128-129.doi:10.1126/science.aav7619.

8 @( ~& L* Q% d0 q# Y

10.Meehl,G.,Hu,A.,Tebaldi,C.etal.Relativeoutcomesofclimatechangemitigationrelatedtoglobaltemperatureversussea-levelrise.NatureClimChange2,576–580(2012).https://doi.org/10.1038/nclimate1529

, M, Q7 _6 u7 M4 O

11.Nauels,A.,Gütschow,J.,Mengel,M.,Meinshausen,M.,Clark,P.U.,&Schleussner,C.F.(2019).Attributinglong-termsea-levelrisetoParisAgreementemissionpledges.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116(47),23487–23492.https://doi.org/10.1073/pnas.1907461116

( U, p; B& {, y$ k% H- a/ |

12.WMOProvisionalStateoftheGlobalClimate2022

$ k8 V3 Q6 U; }

13.Cheng,L.,vonSchuckmann,K.,Abraham,J.P.etal.Pastandfutureoceanwarming.NatRevEarthEnviron3,776–794(2022).https://doi.org/10.1038/s43017-022-00345-1

7 B6 S6 ]+ U: }2 I/ u! n

14.GruberN,ClementD,CarterBR,etal.TheoceanicsinkforanthropogenicCO2from1994to2007[J].Science,2019,363(6432):1193-1199.

6 n% X1 E$ r2 I% c2 W( }

出品:科普中国

3 c; n" ^7 t5 Z: U% \* h$ w% c

作者:半懒不懒(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p2 i& `2 X; W- b- p% c& W: }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8 k9 z2 ?6 C: G1 x+ E, }$ W& z" C

(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

# g5 z* W2 a* w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 F6 `: V6 ~! g: `; b7 c4 ?) R& ]" q6 o9 G ! E3 X7 g' h1 E q% n$ t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盖好我的小被子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