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4 [- y- z% i& B
/ g6 f r8 w5 b2 j3 D# f. i' K3 b 3 W9 M6 v! ]3 O0 V& y6 }3 E
6 O- [5 ? z9 `. o! {2 Z/ I
【项目精选】019期:本期精选5项来自海洋技术领域的优质项目成果进行推荐,感兴趣的企业朋友可以长按识别文末二维码,进行咨询对接。 , w" e) |: `, ? E4 P9 L
项目一:封闭海湾典型生境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 : Q$ q* d' g- R; }
项目二: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t- w' d) k6 [/ @# _* \ 项目三:贝类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 $ P6 @1 d0 h. [5 q' Z
项目四:日本囊对虾遗传育种 * [$ d N1 f s, r0 z
项目五:蟹类工厂化养殖技术 2 |& u9 K; S; A, x
+ r: u- b% b" f1 Q# b) ~; m 项目一:封闭海湾典型生境物理修复和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
2 z& f4 @* i8 |6 }& {% ^ 1
% s. f3 u" f2 B: v: f 项目简介
: t" M) } [$ h% |$ s! t. |7 _" S 针对我国沿岸封闭海湾自净能力弱和滩涂、水体等典型生境退化严重的实际, 建立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 ”框架模型的封闭海湾生境退化综合诊断技术。 J+ q: h Y2 E' o4 M6 @- ]
2 ! ?- z% b8 L, g0 X
应用范围 5 x) D6 {9 }* v
适用于封闭海湾及水产养殖水质、滩涂底质修复,提高我国封闭海湾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
2 ?2 B! B1 a. ?2 N. Q8 V1 a 3 ; W! L( q0 t* X7 c' n1 d
项目阶段
9 V6 \- b7 i1 X6 J3 E% D 在福建宁德三沙湾盐田港及毗连的溪尾湾建成了“海岸-滩涂-浅海”一体化的生境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示范面积1500公顷。 8 a( `8 N& p7 w9 }
, O4 @* Z( |- { ~
∆“海岸-滩涂-浅海” 一体化的生境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
# n+ {7 [; G6 {/ M+ h ! F" Z3 \! Y. B; }$ Y3 x
! V( k+ }, U$ x; x- G
∆溪尾湾内的红树林-海马齿生态修复示范区 3 c3 [' S, `$ ~7 G" Q: H$ p% ^
项目二: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生物修复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5 b4 I! C- f E' \+ | F 1 ?( Q& t( z T
项目简介 . e4 q$ E5 J# P
该项目研发集成了耐海水植物种植与浮床设施等技术的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生物修复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高污染海洋浅水湿地的生态修复和海洋滩涂耐盐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崭新的有效途径。 2 X q' N) l0 {' f7 B& F
2 " S1 k b! v$ h; P
应用范围 6 G2 k; m; L) C, L) y
污染治理、湿地的生态修复。 - Z, x S) Z+ }8 ]3 R& D
3 4 x) s8 V. _+ D' `& o& X
项目阶段
6 I; L9 h6 y2 s& y- R# N9 ? 研究团队经过3年的努力,攻克了 “耐盐修复植物选 育”和“耐海水柔性浮床”两项关键技术,开发出多款高效能、低成本的耐海水生态浮床,不但对海水环境污染有良好的修复能力,而且对稳定水质、提高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开发的生态浮床抗风浪、耐老化能力强, 生产成本仅为国内外同类产品的50%左右。该技术在厦门筼筜湖的初步应用示范中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 N) Z: h+ }* a6 N
/ k* z% Z# W( W2 S7 [. k
% g6 Y& w9 _" K% Q7 c; c; K ∆耐海水生态浮床
# m4 L# l" G1 P$ _$ T 5 P) i3 Z( O0 T' L
∆海水生态浮床技术在厦门筼筜湖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8 C# U& _7 `# Z) `* H N3 Q
4
2 j/ Q$ ]- k+ h# o- D 知识产权
1 O2 K; e; f. H8 V* ? 本项目已获得4项发明专利。
+ y$ ?$ s ^- H& I! ^9 o; ^; ^) V: |: @ 项目三:贝类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 : ~5 H) G6 c' O; C* Z1 I
1
" D, O% A. ~ I/ U. f 项目简介 % \ e: \* N1 \1 |- m
以我国东南沿海常见贝类养殖种为研究对象,重点突破基因挖掘、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全基因组选择、杂交组配、分子设计和基因组编辑等核心技术,完成重要养殖种的全基因组解析,获得具有育种价值和产权的重大新基因和标记,创制高产、抗病、抗逆、优质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突破性重大新品种。
7 }; O& g) \+ G+ I/ p4 {8 R 2
6 e1 Z. Y1 C* Q/ |7 _ 应用范围 , }+ z, ^6 t' w* i8 n( V6 r
水产养殖、贝类育种。
, R' d; t+ S6 m6 o+ ]4 o- L4 Q. h 3 1 g" g" m4 i$ V8 \
项目阶段 4 l$ k# [ C" K+ u
该项目技术较为成熟,且通过该技术,目前已取得多个优良品种。 & K" D- k+ {0 i; {8 a% c3 I S5 ]
4 4 }7 `( _ P# w. X; q: z
知识产权
% O: A5 ~ b* s! Y( ~ 该项目为专有技术。
9 a% R6 A: O* v# \- L& n 2 L3 b1 e; p8 l% n) r+ }
∆国审水产新种一“西盘鲍"
6 r1 Q3 b, r6 ` 2 d1 U; p# [, y8 e3 Y8 t3 A6 u0 D
∆国审水产新品种一“东优1号”杂色鲍 7 k9 g1 P+ K8 D5 U
项目四:日本囊对虾遗传育种 ( f$ N2 e. V+ ]0 l! e) E
1
& F. o. K: D6 H/ l. V 项目简介
, \1 j! t# o; P( G7 I' V8 g9 a 日本囊对虾是我国四大对虾养殖品种之一,其味道鲜美,价格昂贵,年养殖产量近5万吨,其中90%以上的种虾来自于台湾海峡。然而,我国日本囊对虾育种科技严重滞后于养殖产业的需要,优良种质挖掘创新及应用不足,种质近交衰退,生长、抗病抗逆性状下降的情形时有发生,良种配套的产业链技术不够完善,已成为影响到对虾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该项目较为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1 U+ }! s% Q- Q7 V5 x
2
: U5 ?* u* M1 W+ H9 I 应用范围
k5 H0 R: E9 S) H 水产养殖、日本囊对虾育种。
. {4 H" I# y5 Y: t 3 $ q9 b. P! a" Y t
项目阶段
" n* i; N) k! U) u 某大学承担着我国日本囊对虾良种培育的岗位科学家任务,在解析我国日本囊对虾种质资源的基础上,于2014年培育出日本囊对虾快速生长新品种“闽海1号”;此外,还建立了对虾育种管理系统,在育种过程 中引入了机器视觉技术,辅助开展性状测评。
; V9 c. F7 v7 f3 R! [/ p 4 * K- J; [5 }2 e1 C5 d! I4 l1 A3 m
知识产权
% W2 F& P0 C8 C# \1 r8 F6 T8 v
& E% |/ T" w ~2 @ ∆日本囊对虾“闽海1号”新品种证书 * [8 h8 R$ Q" p0 r1 ~4 Z" @
项目五:蟹类工厂化养殖技术
# o3 u; G- x+ J2 R 1
, G5 d; K P8 A& P9 j& R 项目简介
+ C7 U; R4 X4 U( G {) X/ M 蟹类传统养殖模式为池塘养殖,由于蟹类的自相残杀行为,其养殖产量较低, 一般不到100公斤/亩。本团队建立了一种蟹类工厂化立体养殖模式,单位产量 可提高150倍,约为15000公斤/亩,显著提升了蟹类养殖技术和养殖效益。
8 ~8 Z5 e) c# a3 | 2 $ K, t* y* r: m+ U; g- [% ]
应用范围
' }/ N5 V9 C; m, g5 { 水产养殖、蟹类规模化养殖。
/ z6 C) E( m% R# N" Y( \/ }4 m" Y8 \+ u. @ 3
2 R( f0 ]8 w+ Z" t! a9 z 项目阶段
: d$ v, D! O7 i9 w1 s6 |1 u) c 该技术处于应用阶段,目前软壳蟹和红膏蟹的养成率分别为70%和90%。该技术目前已经在浙江、福 建、广东、海南等地推广应用。 2 L l. k. M1 t3 c
' x4 U4 f1 u5 | Z. D' J
4 K+ X# O+ z2 V% f
' @/ S6 j) L1 g$ z
, q' f( m1 d7 G5 |: S, g# i3 R3 a% E
2 F9 R, I% r+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