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7 u: e: z: F. P1 A! Z8 p
7 a$ |) ^1 v( y9 D7 |5 h9 L3 ]0 r, z 中国商报(佘逸 李心 记者 钟瑜 颜祥子)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一场冠以海洋之名的盛会将我国东部的海上花园之城——厦门展现在全世界面前。
% ~. y' e0 Y* E* W
' N- w: d( G k / n$ n8 n- p- ~& V" Z
11月9日—15日,2023厦门国际海洋周通过大会论坛、专业展会、海洋嘉年华等40余场活动,以广博胸怀向世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重温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总要求,呈现了可持续进行海洋勘探开发的数字化进程,凸显了厦门乃至中国海洋产业的新旧动能转化与高质量发展……本届海洋周从多重视角诠释了“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活动累计吸引了近130个国家和地区近20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近千名官员和专家代表参会。
4 T, i4 G- z# {& L ) S. R a" o5 F9 n
% Z2 e; Q7 V* P7 k+ M( ]% z 海洋成果落地、蓝色倡议得到支持、海洋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潜力……对于迈向海洋强市的厦门而言,连续18年举办的厦门国际海洋周正成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的舞台,也是中外各界共建共享海洋发展成果、共商共谋海洋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有力证明。 * S/ ]1 U( ~7 ]- j# ]) M; t
6 ]- z, f# k/ ^' v
" l( @9 L0 b3 ]; q1 g
跨国合作
; j6 P4 g& N9 { d; _
f! E2 X8 k5 ^# G& j; N" w2 a W9 A 5 k% o( a# W/ y
持续深化蓝色伙伴关系
* z3 \. ?6 E1 j5 u7 G0 z
3 Y6 L1 q3 C! M) ]% C; D / c4 ?: }; {" R) a1 L8 t
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打造蓝色动能,需要拓展海洋合作国际视野。
) s8 M3 `5 e3 R0 w" n; B
8 O2 ^# o) `+ f7 n7 |4 E" g( v3 ?
* w% v+ S$ O0 \5 a3 f" |- ]2 _ 11月9日,本届海洋周开幕式暨厦门国际海洋论坛召开。站在海洋周的平台上,多国专家学者纷纷展现对海洋领域合作,构建蓝色伙伴关系的共识,并认可中国为推动海洋文明新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努力。在主旨发言环节,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Peter Thomson)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海洋目标的实现进程、面临的全球挑战以及中国在行动方面的积极贡献”发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杨剑针对“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蓝色伙伴关系构建”发言;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海洋特别顾问斯图拉·亨里克森(Sturla Henriksen)则围绕“中国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为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提供新策略。
7 g! R+ l. F, U6 U, H% n" u 6 B, Z9 l% ?2 O4 V+ N3 E( X0 v: j* Z
f' w7 P8 M. b4 h' K! c" U G" K# l r- X: p# x
2 a Y5 e2 p) c! b
- }% D) ~' H# P" ^ 海洋周开幕式上,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Peter Thomson)发表主旨演讲。
" h- b3 V5 U9 T
( e) V; e8 O& Y 7 e4 S. `* w/ H& I/ _; F
我国倡议和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力从何而来?从开幕式上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和国家海洋信息中心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海洋发展指数报告》中可以找到答案:2022年中国海洋发展指数为120.6、同比增长2.5%,海洋发展稳中提质,呈现出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环境状况稳中趋好、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等特征。该报告证明,我国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经济与海洋治理协调发展的路径,拥有传播海洋经验的强劲实力,能够促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
( b6 K; Z9 }& \/ p4 L- ^9 u3 ^
* E! t+ T" u! f i' W
: D" V: y) [" H 我国尊重各国不同的海洋文化传统与海洋价值理念,释放出海洋合作一系列探索。本届海洋周适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开幕式上发布了《“海丝”沿线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报告(2023)》,研究48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能力。在全球层面上,我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开幕式上启动发布“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与全球共享先进海洋技术。在人海和谐层面,则由中国自然资源部、柬埔寨环境部、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等共同发布《蓝色市民倡议》。
6 K, A7 g9 s0 J/ |& Y
1 a: C& |2 r$ y% l * y0 x# B7 q6 t: Y6 P8 Y' f8 L
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海洋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形成的中国特色海洋智慧。而每年海洋周的举办地——厦门,同样具有海洋治理开发利用的丰富海洋经验,并受到专家的肯定。杨剑认为:“厦门的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先行先试,是一个传播中国经验的极佳样板。同时,厦门也是一座开放的城市,无论是在航运、海洋技术抑或海洋科技方面都走在前列,厦门市民对于海洋的保护意识也很强。这些经验对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的海洋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2 h9 a$ ^2 m! h& F
% n- b& \: p$ ^; x- G8 u . l) f# S2 S& ]! ~) N3 _
福建厦门为何能承接举办海洋周促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任?作为“海丝”重要节点城市,厦门从多个层面展现举办海洋周促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底气,在海洋周期间举办了“发展中国家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经济发展官员研修班”“中国-东盟海藻合作论坛”,还有以“面向蓝色伙伴关系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为主题的2023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PNLG)年会等十余场深化蓝色伙伴关系活动。 - |! \( m0 ?6 V: Z) i5 f
) x$ j8 N/ H# @& m3 d. D! e
& p( O" c5 o8 c8 o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以本次海洋周为契机,我国在联合会国际组织层面开展合作,在全球大的海洋国家与海洋强国间建立关系,在全球的科学界推进合作,在中低收入国家、岛屿国家提供帮助等四个维度上深化发展伙伴关系,加速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2 v& \' J5 h% @- t8 p) I, ]4 b 2 G: f9 K) X6 u( W& \% W1 |- c( Q7 \
% e# l7 P! S; x- ?3 ]) d6 | 挺进深海 & g/ Q( d. [" _
/ h: B, s; _* @
% B K* n' E9 d 提出中国的数字化方案 9 V, D7 M0 U% m r# \) K
5 |7 R3 P! V& p+ I
+ h: V/ X. o. H' L 打造蓝色动能,需要从认识极具开发潜力的海洋开始谋划。现阶段,人类对深海的认识是点状、片段的,随着海洋大数据时代到来,为了持续认识开发海洋,本届海洋周上提出的中国方案凸显数字化特征。 3 f1 t$ r: i0 h( H( m: }
' A9 `; ?, c7 c
/ X# e- }3 ? ~& J$ X
海洋周上,启动了我国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首个聚焦深海的“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大科学计划’”。“深海生境指物种或物种群体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海洋距离人们最远的区域,保存着最原始且未被人类影响的信息,在这块区域来监测全球关于人与自然的影响是最有效的区域。”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家彪介绍,该计划于今年6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批准,将聚焦深海热液系统、海山生态系统、海底深海平原、深海沟、极地区域进行勘探和数据采集,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起人类对全球海洋的完整认识。该计划面向全球开放,推进39个国家和机构通力合作,为“海洋十年”愿景实现提供科学支撑。目前,几个由国际科学家共建的深海考察航次已经启动。 ) L% [# L0 T h0 V) H- N9 a5 n+ p
2 D- L* O# a# k0 ?, v* W6 `
) }0 K( ~2 B0 b3 i' U7 X 事实上,数字化深海典型生境是数字孪生海洋的一个场景。通过数字化模拟和仿真实现对海洋环境、生态系统全面监测管理的数字孪生手段,正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海洋的工具。本届海洋周上,首次在中国乃至亚洲举办2023年数字孪生海洋国际峰会。该峰会由获联合国“海洋十年”计划官方认可的全球计划——“数字孪生海洋”国际计划发起主办,推动实现我国数字孪生海洋创新技术国际引领。 5 n3 G5 R% R. B5 d$ g; z
# r6 _/ L# C: r: g) H) I! H & \2 H0 A! c) E
在厦门,数字化认识海洋也从蓝图变成现实,海洋生物资源正从深海疆土到科研院所,被转化成数据片段成为促进产业发展的“工具”。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凭借近30年沉淀,建立海洋微生物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等平台,并与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共建海洋生物基因库,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奠基。
$ ?0 d- \5 l1 O6 }9 H# v
1 P3 B! R, o0 O: z8 E5 I$ y" H" p $ ?; _7 H2 ]3 u
海洋周上,这些数字化方案广泛传播,彰显我国在面对海洋问题时不断挺进深蓝的勇气,以及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大局观念。在海洋资源勘探领域,海洋周同期还举办了第八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技术论坛,涉及海洋及水下工程装备与技术创新,以及海洋风电、海洋牧场未来前景等前沿信息。 9 ~+ S' R) ?2 Z+ N
! w- f$ o3 _9 q# m/ C, C9 H
$ G2 ]' n& Y, W2 ~ 掘金蓝海 , o) N& z$ g8 w+ U
% ]( }* ^! g( d; {/ {3 R, ]7 t
* \! d& D# S" ^. z5 P m9 V* L
海洋新兴产业再添引擎 , z( k" E9 C) w+ O( U# z
5 j( u3 P4 o. J- d
5 ^* n2 e! D2 l2 o( h3 u 当前,我国由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的步伐愈发铿锵有力。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4628亿元,其中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比增7.9%,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打造蓝色动能,需要以海洋新兴产业为引擎。 : ?/ @. Q8 a& F
% G" F: d" `0 x* C ; b6 Z+ v# ^6 t$ i0 X
我国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是海洋新兴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领域,增加值从2012年不足20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746亿元。海洋周期间,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在厦门正式成立,联盟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16家单位发起,沿海经济带上的88家省市单位共建。 ; X7 N7 r2 I' C0 c8 R
% }$ J7 X" D! U n
% }+ n& t6 G- {; T' c
5 |! w) u) C! |2 W, `
* w% v- m r- r4 ]
, ^( Q; i/ g: o
国家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联盟成立大会。
8 Y6 {0 {( R6 J# ^) I( ^3 s1 X- ^ + f7 [. W @0 O& X! c" J
. s1 ]) _ R/ w/ E# H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具有链条长且分散的特点,成立联盟能将沿海经济带上的‘政产学研金’创新资源整合共享,促进产业协同发展。”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汤熙翔告诉记者,“政产学研金”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是厦门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示范体系的着力点,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领域也是厦门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联盟成立后各项资源也能对应导入产业链,塑造发展新优势。 8 u8 O. C/ ?5 o5 f1 ?
. [0 R1 M; p! n( o
' K9 f4 k, v7 \2 L% Q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吴国梁对联盟成立充满期待,“我们将不遗余力支持产业联盟的建设和发展。希望联盟建立畅通沟通机制,发挥成员互补优势,携手创新开拓,推动跨区合作和产业发展”。
3 d& l3 z ]8 \+ y6 |$ q
/ y$ @& o7 N5 n A5 {9 P t) { 3 n" W1 C/ \5 B6 h; e/ {2 \4 C$ x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是厦门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的缩影。海洋周期间,厦门还举办了展览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2023厦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以下简称海洽会),设置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智慧海洋、涉海院校科研机构等展区,吸引省市外47家涉海企业报名参展,展商数量近140家,全方位展现海洋新兴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 / o! T/ i9 J( e" E* `: a) v
/ b6 ^6 B9 `# |+ ^2 @ . x _9 r: @3 n" H
' D! k' t* u Q6 W0 O! s6 G6 W2 w 7 C/ H0 G$ j {/ j. {& f
2 [9 i( n2 W2 _" [' x1 Y, `; U
海洽会现场海洋科技动能澎湃。 ; y, B) V) D! d$ R4 q$ {
4 F8 r$ c* y R6 B# O
8 ^: K: ^8 a* {6 v- Q: E* s 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区展示了蓝湾科技利用虾蟹壳提取的有利于人体吸收的“关节润滑剂”硫酸氨基葡萄糖,和海海洋用鱼鳞蛋白纱线、海藻纱线生产的具有可降解、高强塑力、亲肤保湿的塑身衣,以及百利种苗、闽锐宝、嘉康生物、惠盈动保、海嘉成等一批海洋生物育种与健康养殖产品,开拓了人们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想象空间。在海洋高端装备展区、智慧海洋展区,蓝色粮仓搭建积木式的陆上立体式养殖平台为近海养殖提供新方案,求同信息的海洋立体探测、船舶通导设备等海洋高端装备,天吴控股的海洋女神系统、海洋观测预报等智慧科技登场,凸显出海洋前沿科技的独特魅力。
, g& N( W( h9 [ ) X& Q* T7 ]8 k) p8 @: H6 a% V
' o# z2 i- `: E# E2 a
以会为媒,以会促引。海洽会上,厦门市海洋发展局特设厦门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馆,并在现场集中签约了18个项目,意向投资金额63亿元。据悉,今年初产业园由福建省政府批复建立,未来将承载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功能。
+ u( S: k1 W& ]5 S0 q% u1 q
. }9 A- @- g; p/ s" |( j
: G% ?: C1 ]/ } 本次意向落户产业园的广州鸿海海洋专用设备有限公司深耕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将落地海洋高端甲板装备总部基地项目、中国科考船甲板装备及配件共享和供应平台等。谈及落户缘由,公司董事长段裘佳说:“厦门海洋科创水平较高,公司在10年前就与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院校合作,当前公司定位从进口代理向国产替代转变,落户产业园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布局。” % o3 v8 T+ [- X8 n6 n) W3 X {, k
/ @8 I. L+ ?! `& [- [5 D- Q- H& C
4 g- v4 X7 F5 q8 A 同样受到科研实力吸引在产业园落户的还有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掌握领先的海洋微生物医药提取技术,拟在厦门投资建设一个总部、四大支撑平台、三大产业基地。该公司常务副总裁李天福称:“将与厦门大学共同开发应用中心、孵化平台等。未来聚合福建区域业务,带动孵化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上下游企业落地。” $ G" L' B% K3 B% ^, g3 q0 {
/ ? B# W4 C w+ k4 s1 M: R6 \ 0 m: Y! X* g0 _+ o+ A$ x# ]
厦门海洋产业的强劲科研能力远近闻名,成为吸引高端项目落户的重要因素,其背后除了科研载体优势外,还离不开厦门对海洋高新人才的重视。海洽会上公布了首批30位厦门市海洋产业人才评选结果,对海洋人才的重视将助推产业项目加快推进,为海洋产业升级夯实根基。从大方向看,厦门的“政产学研金”模式正成为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奋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的深厚底气。
! A: k( z( V4 F1 G) J + M5 r3 x @9 v' l
; m7 u R5 }) ^1 B- W/ K3 B: A
呵护蔚蓝 r4 `# a6 k% V$ _7 g- j3 \
$ G4 T2 {2 j6 _; x: i3 U
5 z( I6 d5 ~& D: ^+ m! M$ Q& K 夯实人海和谐全民基础
" `- ?, w9 L7 S3 k
3 W% E# ^, z# B# f7 z8 ?1 E 8 r P' R9 M5 `! s7 i C
万顷碧涛之下,万物繁荣生长,海洋孕育万物,人们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关爱海洋。打造蓝色动能,呵护蓝海是重要保证。 ?% m- ?( ?3 e7 @/ i, j
+ j U! [( E! `9 O* v" Q$ s
" ?) u( u; }! t 海洋周开幕式上,彼得·汤姆森对厦门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修复项目颇为赞赏:“恢复自然是与自然和平共处的一部分,像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修复就是一项伟大工程。我上次来访时,对红树林的印象非常深刻,所以我很期待这次来厦门能够再去看看红树林的长势。” & Z( m: _! G* a2 K8 D
: ?% z- r P( R! @5 Q3 @4 f
# F* i) {' H" p" D+ V+ v- v- g' P 令特使留下深刻印象的下潭尾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所种植的红树林为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碳中和林,该工程还被作为“厦门样本”向全国推广。如今的下潭尾公园,翠绿茂盛的红树林是蓝色海湾上的城市“绿肺”,更是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一环。
* o; I3 i& ~3 x. x" K6 q6 C
\ {0 X2 Q8 x7 f" S, N2 T 7 ?( N8 V- y: x% m
在厦门,红树林保护经验仅是海洋保护、修复的经验的缩影。从白海豚保护到增殖放流,本届海洋周上,厦门通过联动各区资源和高校优势,开展海洋嘉年华等一系列活动传播护海经验,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勾画人海和谐美景,夯实海洋保护全民基础。
) _- T- C. E2 G; T- M& u! U& U6 \ 5 C8 F, F% [3 x' M: ?; K, u
2 a2 o, d. i) v/ |0 f; B( L ) i% ~! v" ?2 s% @5 Y8 X: ?
3 @3 ]& ?/ {2 V @, e
/ ^( J% L/ S6 O5 N; v 下潭尾湿地公园风貌。(叶建军/摄)
3 m2 M& `) D E7 m E. f3 b+ ~- ^ k8 c
4 j/ q! _' \- D% G
嘉年华活动向青少年传递“伴海同长”蓝色基因,厦门市青少年宫举办海洋文化游园活动、“厦门吃海记”小博客征集活动等,寓教于乐,在青少年群体中弘扬海洋文化及闽台海洋渔文化。 / Q. v/ X# A& x1 I
! F" s- x( h y5 p 1 s' B! D/ E+ f( Y; s( J
海洋艺术展以艺术为独特切口,培育全民海洋情怀。蓝色梦想国际当代艺术展邀请来自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菲律宾等国的20位国际艺术家,携手12位国内艺术家,创作海洋主题相关作品,同步在瑞典塔尔巴肯文化中心设立会场,打造海洋艺术盛宴。
" A- }" k: g, e2 v$ P
: j4 G4 J3 m/ ^7 b" d: E5 { 8 X3 m) j; g$ H* @* }2 N8 r. Q
- J3 A5 J$ V, D; _$ U/ d
: v* `6 {7 S* o* B2 v 2 {5 R, _1 c ^; B+ W' n9 c0 k4 x
“蓝色梦想”艺术展艺术氛围浓厚。
J o% f! P9 M" j7 v3 |
7 e- _ ?6 l( F; w' S7 w
1 `& A1 R9 l h9 A; H 海洋科学开放日以高校院所为中心,深化海洋精神、海洋文化。厦门大学开放20余间实验室,举办“海洋青年说”国际青年论坛、“海洋公开课”;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同期举办帆船体验、世界船模文化科普、珍稀海洋生物科普活动等。
0 z# i( u* I9 f1 A' k; n; Q( x. R
8 x7 Q- { `6 l4 Y* G 0 O; |. l0 G2 U5 h" p1 ^ V$ T; L
百川归流、百家齐鸣的2023海洋周圆满落幕,但横亘地球诞生、人类发展数千年、上亿年的海洋故事仍在延续……于厦门而言,这些来自海洋的故事正成为阔步迈向海洋强市的瑰丽篇章。(图片除署名外由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提供) % R1 E5 G3 {4 |2 l" |/ a
4 B" O5 [" Y" I: o
( ?8 Z6 s& [8 j# [. B [+ N 举报/反馈 " J! B% Q+ y9 I) I$ u2 j |- W
% m/ u2 O& f) R- L+ U+ l
9 p5 s) T3 n3 Z2 W* a. Z. r2 a! P& h9 l" l p. \;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