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7 o- a0 d
刘烨瑶接受人民网专访。李银摄
0 f8 d, P3 O9 y( C8 \% z/ z+ {0 O. { “如果把载人潜水器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声学系统就是这个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来自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刘烨瑶说。因为工作的缘故,他曾数次潜入海底,最深到达海底3000多米。潜入深海是怎样的一种体验?那里是否万籁俱寂?我国载人深潜技术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 T T- t. N; r( I P, R 近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航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刘烨瑶接受了人民网记者专访,带您“潜”入深海。 ' q6 p+ q4 y2 j S
声学系统有何用? 潜水器与水面通讯全靠它
' n. ]& V+ `, c: Q1 ~ 刘烨瑶口中的声学系统有多重要?“对载人潜水器而言,声学系统完成了载人潜水器与水面母船之间的通讯,完成了载人潜水器的定位和对海底地貌地形的探测等工作。”刘烨瑶说,“因为光和无线电在水下传播的距离非常短,所以我们在水下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要通过声学技术。” + @& B" _( \8 G: [9 j+ q$ ?
“我第一次下潜到海底是在2017年。”刘烨瑶回忆说,最初下潜时还有那么一点点小兴奋,但很快就收拾心情开始工作。
* p% Q& H0 `, \$ w7 s! B 深潜到海底3000多米,是急速深入,还是缓慢潜入?他说,潜水器以一分钟大约40米左右的速度匀速下潜,海洋生物从四周掠过,但都无法分散刘烨瑶的注意力。
( ]3 |; S2 X) b5 f+ | “有趣的生物还是很多的。因为在海底,生物的生活环境导致它的身体构造和代谢方式都与水面及陆地上的生物是完全不同的。”刘烨瑶举了个例子,在3000米海底看到的海参,就很粗很大,直径差不多有10厘米,颜色也有紫色、粉色。 " d) a# K5 [4 Q+ Y* l# o
对刘烨瑶而言,下潜的深度只是数字,因为他必须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关注设备、功能是否正常,“我在水下更多的时间都是集中精力对设备进行调试。”刘烨瑶说。
" C" t1 j0 K/ j4 L& P" t2 L 当潜水器到达海底,则处于悬浮的状态,以便在海底的航行以及定点的作业,“下潜到海底现在主要任务包括生物、地球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科学考察,还有是对地质和资源的一些探索。”刘烨瑶介绍。
, s+ m4 ?- J/ i" Z2 `- t 刘烨瑶与深海勇士号。受访者供图
, L: L1 e4 M5 o3 B 自行设计自主研制 载人深潜技术已达国际一流水平 0 s# C6 {8 J' t% b
深海,漆黑冰冷,下潜至深海,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
+ ~ k+ H& l) o 深潜对身体素质有何要求?“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他介绍,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有很多女性也参与了下潜,包括一些记者、专业的女性潜航员和女科学家。“去年,我们有一位82岁高龄的老院士也参与了下潜工作,所以对年龄、性别都没有什么太大的限制,只要身体健康都可以。”
: h( l! K& G6 U 我国的载人深潜技术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 Y, X- q5 q9 t4 p# ^& W: I
马里亚纳海沟,是目前人类探知的地球最低点--海下11034米。蛟龙号,作为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它最大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是世界上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 h) T n1 ]7 I5 x* ~ 深海勇士号是继蛟龙号后,我国的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4500米,其国产化率达到95%。 $ ]* |1 x$ _8 A
对这两部载人潜水器,刘烨瑶有种特别的感情,因为他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航员,也是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 & Z4 A& z5 L5 v6 s1 D' i0 W
而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这两台潜水器研制的团队和技术,相互之间有着传承和积累。 , k% |4 o& r* @3 {0 t+ a0 l0 ~$ ~
“在蛟龙号研制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处于追赶的状态,随着蛟龙号研制成功,我们又在它的基础上完成深海勇士号潜水器的研制和实验,两个潜水器研制的成功以及应用,可以说代表我国载人深潜方面的技术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刘烨瑶说,大洋的平均深度是3795米,而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下潜的深度可以覆盖全球大多数海底的深度。 0 L: R& {+ E S5 J* c
探寻幽深的海洋,在刘烨瑶看来意义非常重大:“一是对科学的研究,包括地球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向;另一个方面是对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尽管现在我们的开采成本还比较高,但是对我们提高深海的探索和开发能力,以及背后资源的开采奠定了技术基础。” 9 V# o3 f. F% q9 s, Q
' f6 W0 n0 B' U5 F* a5 E7 L" B5 q% t8 x0 U9 F3 D5 z
( D2 j, I! ~: R. ]5 O; L1 t. Y9 u# Z,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