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质调查院举办“深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 海洋地质资源勘查

[复制链接]
' Y- l: i- r4 S6 l3 I7 g+ Y

原标题:省地质调查院举办“深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与方法”学术研讨会

# y; o8 j" R" @ i; @4 o3 z% M3 o, p; `, m4 h/ N

10月7日,省地质调查举办学术交流会,邀请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副总地质师王贵玲研究员作《深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方法进展》专题讲座探讨深部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技术与方法

3 N4 J/ j3 j1 L- W

5 G# j0 k- I' M8 _4 n2 P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地热系统、通、盖、储要素的地质因素千差万别,不能使用统一的热源富集模式指导全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王贵玲从中国地热资源勘查评价进展做了系统分析,并以青海共和盆地地热利用为例,阐明了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中的关键问题与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中国地热资源类型及分布情况。

$ u O# ^6 J. u7 ^! Z

地热资源勘查方面,王贵玲认为,首先应开展热源分析中国陆区壳源热流的分布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趋势。东部地壳减薄区壳源热流普遍低于40 mW/m2,中西部在30~55mW/m2青藏高原增厚地壳区壳源热流值最高,约55~75 mW/m2,是中国陆区壳源热流值最高的区域陆区幔源热流分布的分带性规律较差,东部热流范围30~55mW/m2,青藏高原大部分区域、中西部各盆地及长江中游热流值较小,幔源热流基本低于30mW/m2。其次,聚热构造系统研究也是地热勘查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不同水热系统的运移条件、热源机制,归纳阐述了我国不同类型的水热型地热资源成因模式,将我国主要水热系统划分为沉积盆地古潜山型复合、沉积盆地深坳陷层控型、大陆裂谷型、陆陆碰撞板缘型、板缘俯冲带热控构造型、隆起山地深循环型以及近代火山型水热系统等七种类型

) V: n4 ~9 Y$ T% o# }, t% |4 i

在地热项目评价方面王贵玲总结了地热资源评价技术最新进展,浅层地热资源基于热量采补平衡浅层地质体交换能力评价的浅层地热评价技术,实现静态储量评价到可持续利用量的进步;水热型地热资源引入单井开采权益保护半径的概念提出回灌条件下考虑热突破的热量均衡计算方法;干热型地热资源利用储法评价自然储量+数字模拟法评价可采资源量,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

& Q4 r$ H3 Z4 z* u6 }

在地热项目开发利用方面王贵玲详细介绍了地热回灌技术、径填射孔成井工艺、深部低渗透热储酸强化扩展技术深层换热器技术、中低发电制冷技术、温差发电技术、悬浮发电技术多项最新开发利用技术。

) y: g4 {. w! r. y! B& B2 E

据悉,地热资源可划分为浅层地热资源、水热型地热资源干热型地热资源三大类。受不同地热地质背景控制,浅层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型地热资源分布西南东南沿海、华北东北地区干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在东南沿海、南、西、北、五大连池等地区。其中,海南地区以水热型地热资源为主。

& D. H6 {7 Y! A0 }

会上省地质局技术人员结合 “海南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就海南地热资源形成机理评价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 ^$ \; n- ]4 [& ^$ ]9 V! h7 _8 [/ }

会议认为,本次学术交流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高质量做好海南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撰稿:赵典苏)

: s6 c5 a0 u) M6 U. p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f7 a4 ^2 o b ; J, E9 k6 T& L. E

责任编辑:

. D$ C0 b: I5 T6 ?8 b# W , i6 O: Y# x% f! I5 J Y# X5 u, j5 ^& R) j, q- h6 h- m+ n 6 j+ w9 Q- D9 r d# H' R: d! u) i$ l% ^6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城市一隅
活跃在2025-1-2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