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 ]3 f& e4 x, P! `% Q 原标题: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浮出海面”
9 [& t. ?8 ?% B. ^2 u) G2 w. r3 d, Q8 ~7 x: ?
2018年7月3日,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主办,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珊瑚礁科研监测工作者研究了建设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的相关事宜,来自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南三亚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的代表从保护管理部门的需要出发,对监测网络的建设也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 3 I8 P, r! @( \5 Y6 F i
' o5 m6 _! u( D1 u$ |9 c X) S6 N
国内开展珊瑚礁监测调查工作的团队都派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8 c$ S: q; o, l 相关背景 ; {3 z0 Q. U- ?8 c1 f
一 5 ]) n0 a* r4 p1 }' b( y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海洋中生物种类最多、生物量最丰富的生态系统,常被称为“海洋热带雨林”,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抵御海洋灾害的价值和美学价值。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世界范围内珊瑚礁及其形成的特色生态系统都出现了严重的退化,珊瑚礁退化的原因和未来命运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
' z1 j1 o6 `7 E- Z3 t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系列国际组织都在积极寻求停止和扭转珊瑚礁衰退趋势的全球性对策。其中,珊瑚礁监测是挽救珊瑚礁对策的重要方面。珊瑚礁监测有助于了解珊瑚礁系统的现状、分析发展趋势、识别影响因子、评价管理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0 M, j, G+ k7 c0 k& l! F ^9 o' S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支持下,由国际珊瑚礁动议ICRI(International Coral Reef Initiative)成立了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GCRMN),在全球网络范围内,通过提供调查手册、设备、数据库、培训、解决问题等手段,致力于改善珊瑚礁管理和保护状况。 & P3 [) h8 W, v6 }
在联合国环境署区域海项目基础上划分若干个区域节点和若干区域内国家节点,任命区域协调员和国家协调员,负责组织培训、监测、资料收集和编写年度报告。
+ r) b) E/ B, M- H' ] 关于GCRMN,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L( z5 b( v9 F, R! R# J2 T
它是科学家们志愿参与组成的
! U; A. `6 ^$ R# | 它致力于建设珊瑚礁监测数据的互联分享平台 8 g' k& k0 U2 T( a- B9 r
它致力于提升珊瑚礁调查监测水平
. r+ a! _5 Y @1 G7 y* ?6 j; b: N6 i0 i2 e, c
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络(GCRMN)节点结构 2 |7 y) w) s7 Q
7 g- _0 Z) i/ J; }: q' X. e
GCRMN-东亚片区包括14个国家和地区节点
1 y3 f1 D% C) C/ q+ K* g/ Z6 [" q9 Z& |
GCRMN-东亚片区分别于2004、2010、2014年发布了《东亚海珊瑚礁状况报告》 4 k, U, b& ?/ _" R7 O
; s( b5 Z: H! F5 h 《加勒比海珊瑚礁状况与趋势报告》的发布,反映出在新的历史阶段GCRMN的工作重心从反映珊瑚礁现状逐步调整为分析珊瑚礁发展趋势,为管理提供咨询意见
9 p, V5 i4 c3 W/ {; B4 R 中国的珊瑚礁面积约占世界珊瑚礁总面积的13.5%。中国科学家于2006年加入GCRMN,协调员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会长黄晖女士。目前尚未形成全国性的珊瑚礁监测网络,也没有全面反映我国珊瑚礁状况的数据库及状况报告。 8 ^0 V: ~( S: F5 Q3 D# G
- \2 r/ {9 O) e8 C 黄晖会长在会上介绍亚太珊瑚礁监测数据库及状况报告撰写情况
& z4 y$ ?, q4 J4 \, R" n$ E% J 为加强我国珊瑚礁调查研究和监测评估,为珊瑚礁保护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国内和国际间珊瑚礁研究监测工作的协调合作,中国太平洋学会珊瑚礁分会发起了此次“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研讨会”。
/ g7 F: j4 }: L7 y4 o( ~( X0 m 研讨会主要内容 ) S4 A! p( O9 D* l
一
% b7 @6 K- Z D 一 5 T; j. ?% U6 c7 z8 Y) e
介绍过往开展珊瑚礁监测工作的情况
* j W3 C M* `/ U8 \; I6 a 在此次研讨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广西大学海洋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三亚珊瑚礁生态研究所等单位的珊瑚礁科研监测工作者从时间、地点、数据积累情况和监测地目前状况等方面介绍了各单位过往开展珊瑚礁监测工作的情况。
1 q; f. L l9 P- U6 U
( s$ A8 ?, H+ i" H: I L
( [9 Q( v0 x& b9 ~ t& L) j% t/ \8 b" X2 `
各单位(团队)介绍了在各省珊瑚礁分布海域开展监测工作的情况
8 Z" B+ u* Q% ^- g' B1 z0 C! g* J' ]% B% D H9 i/ w$ H
还有个别代表通过远程会议系统参会,对监测网络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 q+ u/ J" o, M- N
由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开展珊瑚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从2004年左右开始逐渐步入标准化、规范化、常规化的轨道。到目前,全国有接近10个单位(团队),在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珊瑚礁分布海域进行了珊瑚礁生态健康调查、珊瑚礁普查(reef check)以及围绕管理部门、涉海单位需求开展的专项珊瑚礁调查评估等工作,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由于数据较为分散,作用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珊瑚礁监测工作在空间尺度上的进一步扩大、时间尺度上的逐步积累,迫切需要进行区域、全国乃至全球性的联网、合作,使监测数据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全国性的珊瑚礁监测数据库,按一定规则进行数据汇交和分享十分必要。
) K; A' m+ c8 I' S/ U$ z 二 % Q3 } N m7 P) n, N
研究确定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的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 x' M) Q. J+ \5 D1 Z$ \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组建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Chinese Coral Reef Monitoring Network, CCRMN)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目前国际上有些国家的相关工作开展得比较成熟,我们需要奋起急追。会上经研究,确定了CCRMN的建设目标和现阶段主要任务。 0 e3 [& g& V8 M+ `
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的建设目标是: 5 \- P) K/ ]. e% ?
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要求,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搭建珊瑚礁科研与监测数据交流和咨询服务平台,为珊瑚礁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推动全国珊瑚礁监测网络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实现监测全覆盖;建成珊瑚礁监测大数据平台,相关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信息统一规范发布;数据分析评估能力、预报预警能力、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有效完善。
+ T; v* V; z) E5 {/ S( R l 中国珊瑚礁监测网络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 {7 Q2 x% k( O' D; v% Z
1、划分片区和节点开展工作。 ; X4 m; i& N0 G9 X' p. A
2、规范控制监测数据质量。 : R1 m. N# }, K1 @
3、建立中国珊瑚礁监测数据库。 ' O ^& N: Q! y
4、定期形成并发布中国珊瑚礁报告。 1 b, m8 U+ @$ N
5、建立数据使用和共享机制。 ) [3 [0 i9 V6 v$ k3 t
6、建立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 H' [7 ?% H+ ?! b; [6 B. O
7、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 k6 I8 F( X) p' U8 K* ? 三
) c) z' p9 \# }& S# k2 l. ~ 研究了当前急需开展的几项工作 2 F, ~0 a. [7 R4 R
为完成上述CCRMN的主要任务,本着务实高效的原则,此次研讨会上对当前急需开展的几项工作进行了讨论研究。
8 t S7 d8 P2 c# p 一是明确了2018年底前首次发布《中国珊瑚礁状况报告》,按这个时间采用倒逼机制,确定了几项关键工作的时间节点,并组建了工作团队,进行了分工。 5 R0 c6 G. e+ W* r3 r1 S
二是划分了我国珊瑚礁监测工作的片区,并梳理了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站点。 ( N- K* l- }* \, v* W
三是讨论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提出的《珊瑚礁生态监测技术指南》(修订稿),希望尽快完成修订工作,统一珊瑚礁监测指标和方法,保证监测数据质量,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 S" H K: ]9 S4 q9 k3 s
四是提出要积极与保护管理部门加强沟通,了解需求,针对保护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监测调查工作,在数据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合理的咨询意见。 1 c* P& ^+ p( n# t5 r' Y0 c( k4 {
信息来源:珊瑚礁守望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 @; \/ l# n! f9 `, P" Q: ?( U! z6 J! f! y+ R7 r- {9 X
责任编辑:
1 {2 z6 c. t. T ~, a3 B' R% j. z% E1 a5 h" {* f1 e: a
4 D" D) U R3 F; l; d
- i0 U4 r! V) h" u9 { @ w% K9 ~0 m1 L,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