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 J1 h. L% Z$ o; r) x" A 为了促进世界各国人民认识海洋对调节全球气候的能力及采取切实措施保维护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200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而随着我国海洋保护意识和力度的不断加强,自2010年起,每年的6月8日我国都会由相关部门牵头举办"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的系列活动。 " Z6 |4 q1 z# _ A: O
为了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及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今年我国海洋日的主题定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v8 P/ _, m, t 海洋保护与监测
f2 D" b" U% z( U3 ?' N 我国是公认的海洋大国,辽阔的国土和漫长的海岸线为我们奠定了极为广阔的领海和丰富海洋资源的基础,如何在不破坏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一直是国家非常重视的课题。 5 \( E: P; ]1 U7 k5 r8 e
要有序开发海洋资源,就必须摸清“家底”,充分了解我国海洋的相关指标数据。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此前就曾谈到:要在生态保护修复基础上强化统一监管,坚决守住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强化精准高效监管,充分运用卫星、无人机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健全完善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和网格化精准监管体系...... 3 j3 w. s; z3 \
对海洋立体监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利用,不仅可以推动海洋相关科学研究,也能够对各生产应用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例如海洋环境监测部门、海洋灾难预警预报部门、国防安全部门、海洋个人消费领域等。 ! L- V8 |' \" _4 q/ ?' d& O7 N
% \2 R9 K4 N3 b$ z! [ _1 h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发展与存在问题
5 X J8 c+ o# a, @1 \' y 01 发展历程 / |+ @5 C" T z7 m
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分为起步、发展和提升3个阶段。 " w! w' X% a2 j% \
在 1978 年第一次海洋污染监测到 1984 年“全国海洋污染监测网”的建立这个起步阶段,相关部门通过对近海海域海洋监测的调查,初步了解了中国沿海城市的海洋污染情况,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在海洋生态环境方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依据。 ! e6 e0 \7 C1 c. R. u% I
在198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生效后,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不断完善统一海洋环境监测的工作方案和技术要求,为全面了解和整体评价中国海洋的污染状况提供了条件。
# z+ b& V% w; b; N% k$ e 随着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浮标、岸基监测站等技术手段的广泛应用,我国初步构建起了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组建了“全国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 ! B: I* B [4 C( L( P8 u
8 N' G( H9 z2 D+ N0 `& R$ \' t4 f 02 存在问题
1 m( R- o, I0 ^# z* Y (1)监测覆盖区域不足,部分区域未形成监测体系 / j* r# w9 g% E K$ W1 K
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覆盖的区域小,主要是近岸及近海海域,尚未完全覆盖所有管辖海域,远海监测能力不足、立体化程度不高。在海上关键岛屿、重要战略支点等重要区域还未形成完整的监测体系,无法及时获取重要区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 C: h4 i/ D1 Q6 ~6 L4 E5 O$ P
(2)监测设备不足,运维成本较高
" }/ {3 E+ s* v9 h3 T o$ H; J4 s 海洋环境监测工作主要是对水文、大气和水质进行监测,监测环境往往比较恶劣,故障率高、设备成本及运行成本较高。经费不足长久以来制约了中国监测设备升级,影响了监测手段的更新与升级。
$ u- V" R- d- l2 I: N: B8 O 如何建设智慧海洋监测体系 - f1 Y* L+ D% U6 H, n! v
对于目前海洋环境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面向海洋智能信息化和全方位监测,广州赋安提出了建立空天地海一体化海洋监测体系的解决方案,立足大数据、人工智能、空间地理信息技术,深度挖掘多模态海洋监测大数据多尺度、多层面的内在关联。经过严谨的实际调查和问题采集,广州赋安针对海洋监测管理中的痛点难点开发了海洋智慧监测管理平台,促进海洋环境监管、海洋生态保护工作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5 V+ R6 B& ]6 j; j 6 b' N+ G B! X8 u! O8 | Q B
智慧海洋监管系统-采砂监管板块 3 r4 u1 v5 Q, E) R
& A4 r) a$ O9 c- i0 \! t& o' ~% m
方案优势:
2 s- c7 J2 W x 建设空天地海一体化监测体系,提升覆盖率及监测效率。 ' O: R Z& }9 b4 x& j# I
智能识别及预警异常信息,降低操作难度和工作量。 1 D7 [. @1 Z7 ]" F# c* ^
系统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有效降低设备损耗。 ! l6 C& l$ Q9 r$ E
融合应用多模态数据,实现监测数据的可视化立体呈现。
b \) K- t. @' D+ o9 t5 H 五大应用场景: ! T3 D1 D+ z+ W- \, ~9 G0 P
调查监测:具备实时监测海域海岛生态现状能力,能对违法用海行为进行快速预警。
# \: g1 P8 @ ~! S. g' E( G8 J* e 审批监管:能对用海行政审批过程做视频图像验证,并能持续对用海行为进行强效监督。 & T) G3 Q" C% S6 }; W2 ^
评估评价:能对海洋经济活动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相关法律标准,对对应海域的经济运行质量做出评估。
( n* x) G5 e( Q- q( Y d/ M 预测预警:能通过对海洋观测数据、水文数据、视频数据等进行数据融合及分析,结合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实现对海洋灾害的预测预警。 - h! F( ~1 B) u! d& I
应急指挥:通过各类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算法赋能海洋管理,实现智慧化的常态监测与应急管理。
) d; A. N8 a$ p R- d 小结
$ y1 \3 J, t3 u6 y6 H' N 保护环境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加快建设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摸清“家底”,我们才能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计划、高效充分地利用我国的海洋资源,实现在保护的过程中有序发展海洋经济,筑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 v; l y o! i5 j* Q7 x0 U
1 ^/ q; C/ \3 S: @
+ X$ B+ Y0 F$ _$ W/ d0 A
- Z( s1 b$ Z# W- f& _0 l, U0 I0 S. f: [2 Z5 T" X2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