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2017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 - 海洋生态监测网络

[复制链接]
- ~# r: s! f: ~- n$ s; S0 D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了《2017中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公报全面、系统地反映了2017年全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生态环境部环境监测司负责人就公报的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 A8 }( H; N( s* ^' b

问:2017年近岸海域监测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 C( l i' C4 S4 |6 m$ u) B$ ]! h8 k

答:2017年近岸海域开展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近岸海域水质监测、入海河流水质监测、直排海污染源监测、部分重要海湾河口海洋生物、沉积物监测,部分海水浴场及渔业水域水质监测。主要如下:

! \: d# ^) c4 Q6 c% Z* R& [

一是按照“十三五”国家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监测点位设置方案,我部组织近岸海域监测网成员单位,共对417个近岸海域国控站点开展了3期水质监测,每期必测指标为水温、水深、盐度、悬浮物、pH、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碱性锰法)、石油类、活性磷酸盐、无机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汞、铜、铅、镉、非离子氨,其中1期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开展全项监测(放射性核素、病原体除外)。

7 m, V6 S2 E. i

二是每月对195个主要入海河流监测断面开展一次水质监测,指标为:水温、盐度、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挥发酚、汞、铅、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砷、镉、六价铬、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硝酸盐、亚硝酸盐,选测硫酸盐、氯化物、铁、锰、硅酸盐等。

5 g, X+ `: Z8 \5 L4 k5 g3 A

三是每季度对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404个直排海污染源开展一次排放状况监测,监测项目按照排放口执行标准的全部项目开展。

( W( C! i$ E7 B! p6 K j/ E3 J% l

四是对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北部湾等重要海湾开展了生物和沉积物监测;

$ R* V& g. x6 \2 n5 g& H/ o

五是在6~9月对27个海水浴场共开展了367次水质监测;

1 @( y; A& L/ b. O

六是农业部门对四大海区的41个海洋渔业水域开展了水质监测,监测面积560.6万公顷。

8 ?4 |6 u0 o2 w* Q8 T) E

问:2017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状况如何?

' ^, E5 [/ F# D& G

答:2017年,按照《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和《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 442-2008)评价,全国近岸海域一、二、三、四类及劣四类水质点位比例分别为34.5%、33.3%、10.1%、6.5%、15.6%,总体水质保持稳定,水质级别一般。水质超标点位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长江口、珠江口、以及江苏、浙江、广东省部分近岸海域,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从四大海区近岸海域水质状况来看,黄海近岸海域水质良好,渤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一般,东海近岸海域水质差。九个重要海湾中,胶州湾和北部湾水质良好;辽东湾水质一般,渤海湾、黄河口和闽江口水质差;长江口、杭州湾和珠江口水质极差。从11个沿海省(区、市)来看,广西和海南近岸海域水质为优;辽宁、山东和福建水质良好;河北水质一般;天津、江苏和广东水质差,上海和浙江水质极差。

- p0 {6 J1 H& k2 ~# P# B0 ]- h( p

2017年,对27个海水浴场开展了367次水质监测,水质优良的比例为95.3%,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水质一般的比例为12.0%,同比上升4.8个百分点;水质为差的比例为2.7%,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影响浴场水质的主要超标因子为粪大肠菌群。

, K9 Q$ F+ f8 j# s* a

2017年,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评价,全国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保持稳定。开展监测的195个入海河流断面中,无Ⅰ类水质断面,Ⅱ类水质断面27个,占13.8%;Ⅲ类水质断面66个,占33.8%;Ⅳ类水质断面48个,占24.6%;Ⅴ类水质断面13个,占6.7%;劣Ⅴ类水质断面41个,占21.0%,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

* ?5 h) L$ L: ?

2017年,对404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综合排污口进行了监测。全国直排海污染源污水排放总量63.6亿吨,与2016年相比,污水排放总量减少2.1亿吨,主要是氨氮、总磷、总氮、石油类等排放量同比有所降低。

( g/ ]& K9 ?2 @. m

2017年,全国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对四大海区的41个重要鱼、虾、贝、藻类的产卵场、索饵场、洄游通道、保护区及重要养殖水域进行了监测,监测水域总面积560.6万公顷。监测结果显示,海洋天然重要渔业水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水重点增养殖区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国家级海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

/ y( J6 T/ {5 X; w- j

问:机构改革后,海洋环境保护职能划入生态环境部,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如何统一组织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包括监测规范、点位、信息发布等如何考虑?

5 J+ D& c2 V ` f) C3 g* B

答: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要求,海洋环境保护职责划入生态环境部。下一步,我部将以陆海统筹为原则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打通“陆地和海洋”。

7 r/ y9 y G' {6 b# T

一是要按照延续性、代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统一布设海洋环境监测点位,形成覆盖我国全部海域的海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

8 Y! K* l, y! E' i4 \7 L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对海洋环境、近岸海域,尤其是河口海湾区域富营养化、入海污染物排放、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等开展监测;

' c! `* N ]+ Z, x

三是推动完善覆盖监测全过程的海洋环境监测标准、规范体系,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技术保障;

& |$ M7 Z. d/ ]$ [, k. C

四是强化区域海洋监管机构和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实施海洋监测能力标准化,加强监测系统海洋监测能力和海洋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4 q) Q1 G, g: I ?+ Q( N* H

五是增强海洋环境信息发布的时效性,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的公益服务作用。从2018年起,生态环境部组织编制并统一发布《中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我国管辖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全面反映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7 x% M* L/ W, x9 [& U

来源:环境保护

% }1 L, p u/ s+ t. M 8 W/ T3 y& _( C& q6 ?- [; U' x 1 T- f4 y3 W+ {& Y % {/ f7 I! h+ o, T7 I" v0 O9 o. ]3 e+ U3 s# o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各安天命
活跃在2025-1-2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