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 V9 z' p$ y- p4 F
) l$ D: c# t+ U $ ~; B; S3 o6 _! a7 N
* q: i% j3 x- a# q ^ * u" G4 F( V7 \3 w2 U% S
! ^2 i2 [6 n' }( M, H+ [4 I
9 M6 u% `/ ?0 B# g2 h
9 m" R6 d% B+ f/ B$ b6 l 珠江奔腾,与南海相遇,孕育出珠江三角洲这片神奇而丰饶的土地。千百年来,这里商船来往不绝,以广东为起点,一条条航线串联起与中亚、南亚、非洲、欧洲、美洲的商业贸易通道,辉映古今。
' L) b6 T1 L8 r/ L0 x + i2 w5 _3 a' P, x& j" D! U
4 d; a z( M1 z* l7 s3 @) n& c, D7 l$ B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地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广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内联外通,携手港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广东省气象部门按照中国气象局及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紧抓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机遇,主动担当作为,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互利共赢,续写丝路新篇故事。
0 l+ r& ?0 |8 w6 A3 B/ P* ]' B - n+ C+ l$ F+ l: D. d; t% A
守护—— 1 A. a e* `9 c
7 W o0 j2 ]! h; V; @
研发“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供给百十个航线港航预报 & l$ x- h7 m! U" m! h2 Q1 k n
4 @5 U* y" X! W" l' _
% K* { r' {1 L; \) T5 l- J7 c4 ? “1号港区升挂台风3号风球,2至4号港区升挂台风2号风球。”7月17日,当今年第4号台风“泰利”还在海上缓慢移动时,广州港早已作出应对。广州港有关负责人介绍,依据悬挂风球信号,港区会部署安排相应的防御举措,以此确保港区作业安全。 7 Z' A+ c! Y- k( S8 a: S m
4 n6 [$ v; E" X0 k; e& o$ ~
/ f8 l/ t# g5 u% o 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广州港,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和集装箱干线港口,2022年其货物吞吐量达到6.56亿吨,位居全球第5位。 7 G+ D( m7 _8 i% M: k2 _
# T: [! `& f3 o2 M3 C* l
7 B0 w2 N2 [8 X9 _& n0 x! t
“长期以来,广州市气象局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保持密切联系,在台风风球信号分区、航运调度、码头作业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确保港航作业安全。”广州市气象局应急减灾处处长谌志刚说。
* P9 }/ J* O6 C# Q* e& F
" I+ c' Y. j6 r0 \4 j % E1 M, M% w3 D& N" u
保障港航安全一直是气象部门参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力点。 1 T0 w t/ |+ _4 W7 P" @
, g |: Y r" Z+ ]9 D
; s% C: J/ {7 {( `
广东省气象台不断强化港航气象服务科技支撑,研发出“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
, N- d! ?4 E( K" U$ H. h1 B# J& D / H3 a0 Q# \. V5 o4 l2 A
4 T( H c/ `4 d7 V; a" R8 s6 P " ]" u, \8 B- B
4 ^& R2 ^- ^4 e! O
4 q: N5 I, M9 r1 q. _
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 5 ?+ e5 N8 X% w6 ]3 `# u6 v- ~
1 b f% L) Y, E$ G1 `/ Y
; Y; J- m+ |- p. }* @, T. I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海域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往往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广东省气象台(南海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台风与海洋预报科副科长郭春迓介绍,“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基于海洋网格预报产品,整合沿线各国和地区的船舶和岛屿观测、天气预报、数值预报、热带气旋警报及卫星遥感观测等多种信息研发而成,可提供包括天气预报、海区预报、航线风险、天气实况、卫星云图、热带气旋、南海预报等7个模块产品,为32条国际航线、79个港口提供海洋气象预报服务。 7 T* j+ g4 s$ k7 I3 K. h
' e% Y( i, Y- `$ J
$ C1 R* f7 w2 z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发布的精细化预警预报服务,已逐渐在海上安全生产、远洋捕捞、海上运输和防灾抢险等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有力提升了我国海洋气象服务能力。今年7月13日,在台风“泰利”还处于热带扰动状态时,气象部门通过该系统为海上用户提供台风潜势分析服务,准确给出台风袭击路径和海区大风预报、航行风险等信息,为用户及时规避台风灾害打出了提前量。 4 R3 h( a7 j9 Z5 V1 [3 u1 B
, X! V# f$ U- A" i
" X5 C$ n! r% }/ G! D1 J4 Z 除了“海上丝绸之路”气象服务系统,广东省气象台还与交通运输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通信中心(广州海岸电台)联合推出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填补了我国南海海域气象传真业务的空白。 4 e: K& v' Z& m0 t' [! q: S% d, Y
0 x Y+ Z3 P5 x) h! n( A0 K7 ]! Y
5 r: E; ?- i! W; n
“海上无线电气象传真业务相较传统的气象报文具有显著优势,它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具有信息丰富、动态直观、预报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了解海洋环境及其变化。”广东省气象台(南海海洋气象预报中心)强对流监测预警科副科长韦凯华介绍道。 3 j/ `; l- I% h9 A6 T: m2 s& h" a, h
; `/ U3 x! M/ z4 s1 E
9 V- [ {8 z# o, X 广州海岸电台有关负责人评价,该业务实现了我国周边海域、重要航区海上气象图自主制作和播发,对于我国周边水域船舶的航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降低海上极端气象灾害所带来的安全事故风险、增强国际履约能力、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 q( r; N8 |7 z. s+ ?
" R: F, x) M5 b9 _! X9 X 助力——
, ~3 d% D5 @& I# [ S
1 d( s! }$ w4 {/ e: u& ]- l [, C" U 护航企业“出海”,卫星遥感赋能经贸合作
) o7 ]5 j: ?$ u # ~& M) X k) ?
- s' i# G2 L3 d5 G, a 天然橡胶是国防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医用材料等诸多领域,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 s! s1 g' ^4 T
! j9 E0 M$ q6 [' V$ V
' U5 S# ^ W" P; c& O, ^ 作为广东省内天然橡胶产业化、市场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广东省广垦橡胶集团有限公司有着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省内拥有70多万亩天然橡胶林。
1 C4 `% `+ m$ I ~+ ]/ @ + [1 A- y/ F1 u0 W
2 n0 g" _) G& q! O. t( Y% v. E# s
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广垦橡胶集团先后在“一带一路”沿线6个国家投资建成近50个项目。 # M r, S7 T1 k, b, R1 i
) X3 O# s0 H8 W, {- D" ] - }& c0 \5 ~0 A! H; d) \2 _" a( B4 E* I
而为了服务好这一中资企业,气象部门进行了多方面的保驾护航。 & U; Q {, _- F) B% r: Y* H
) h i( c* _# |) o( Q, f
n* } M8 x0 e- X$ a& V3 B K “我们主动对接广垦橡胶集团,了解橡胶气象服务需求,向橡胶技术人员征求意见,开展系列服务。”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东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海洋遥感室主任张月维介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务成果就是通过星地联合的方式开展多源卫星遥感在橡胶林的分布、长势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应用。 / G+ R5 F& L9 B8 U7 T" S0 M% ?6 v
1 c* u3 v$ \7 P/ ~. j . O9 e/ `. }0 B7 i# h* V& v3 V
“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帮助广垦橡胶集团分析了其在马来西亚巴沙州橡胶林2011年至2017年种植区苗木的种植分布和生长状况,为中资企业在海外经营提供保障,获得对方好评。”张月维说。 3 m! D' z, ]/ P8 Z
( f4 {5 a& B+ ]5 |- l9 C: k' t+ G1 Y
7 ` S4 d+ F) t 目前,气象部门联合农垦部门提供的全程优质的橡胶气象服务,强化了“一带一路”沿线天然橡胶生产的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了天然橡胶生产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广东天然橡胶生产及中资企业国外商贸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B/ `1 {- n' j: y
. a0 E5 A i V O/ D6 f
( o0 D3 O H4 `+ Z8 @
下一步,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东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将依托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和气象核心业务数据,开发涉农卫星气象服务数字产品,为服务中资企业出海提供更多助力。 & ~' Y1 E* f- `" U
6 s Q1 n( W; e z
. k E& i# t- ?0 i: C( F* C n& g: Z 此外,广东省气象局还充分挖掘风云气象卫星在海洋监测上的优势,主动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展业务合作,落地落实风云卫星遥感反演产品在渔业捕捞中的应用,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4 c/ W& ?+ P# j& Y/ M, \
; W- F! r7 F; c; L
( s; W z" f }& a6 C4 J
8 l! R+ c' K; s6 F1 P: g) e
+ E4 B/ a6 Q4 L
# s( Y( X7 q" x6 Z* g! @- p+ w 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
" x7 f# B" m U
7 {- V9 d$ Z4 B) n0 E9 ?. B
" y6 {3 z6 \0 r 2019年10月,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广东省气象卫星遥感中心)开始向南海水产研究所提供逐日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等9种遥感产品,并以风云四号A星遥感海表温度为主,开展数据重构研究及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进一步提升海温遥感监测覆盖能力和产品精度,为建立南海渔业资源渔场环境数据库和栖息地指数模型提供卫星遥感产品支撑。
, {& x' J4 w* F: t" V5 I: | ! N3 o* F* h# E; |9 z0 e& W/ ~
; e+ z( R7 Z! U% G: D; V# p8 m “南海鸢乌贼资源量巨大,年可捕量超过500万吨。在年捕捞量仅10万吨的情况下,我们找到气象部门合作,气象科研技术人员利用全时空海温遥感产品,开展海上渔场分布预测,大大提升了近海渔业捕捞作业效率。”南海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周艳波介绍。
) E( a/ a1 D* i$ b- v0 x1 i4 ?- v
; [1 i4 Z+ A' L4 ?( L. \& J
w; q6 T9 I( x) j% R3 z* i* v, u 在南海海域,捕捞业和养殖业是企业和水产大户最主要的创收方式,其中对虾又是渔业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
8 |% O2 ~4 e& U# \/ @
% ]/ {5 ]- ]0 J# A
5 n! T+ E0 z2 k9 G; G. { 广东省气象局加强卫星遥感核心技术攻关,融合常规陆面水体观测和卫星海洋遥感监测资料,打造要素影响预报、气象灾害预警和综合作业风险预警产品,为广东南部沿海、深海网箱海水养殖等区域提供气象服务,为广东省级农业产业园海水(对虾)养殖提供增值服务。
5 S5 V& @/ ]* t# O- k, o
0 c+ {' ?. q" F' h) X5 L; M 3 T8 q7 r( d: d! z0 I
阳江市南湾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生介绍说:“广东省气象部门面向3个养殖阶段、8个作业场景、10个作业的组合气象实时风险预警模型,提供精细化对虾养殖气象服务,减轻了海水养殖过程中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
# H* s A/ x) i* t * `- Q. P0 O) }! N X" N( T
发展—— , C3 q3 k9 i; o
0 {$ W. z% U' S$ x6 c 乘“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发展热带区域高分辨数值预报
0 a2 z( E3 z3 L! B) u+ l8 X " {2 H2 ^) w b1 N! z/ |/ t
2 s7 s, Q# l: \' [3 S
如果说守护港航安全、打造“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气象安全保障线、服务中国企业“出海”、助力海洋经济“扬帆远航”等具体举措,是气象部门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添彩”之笔,那巧借“一带一路”东风,加速发展热带区域“9-3-1”高分辨数值预报系统则无疑是气象部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浓墨重彩的一笔。 " F: s# w8 N: [. \. k! W/ N) B
: w) Z5 t# B0 N6 R' Y9 A5 v+ p
% }. O+ O7 o0 x. Q0 J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复杂多变,灾害性天气多发,对精细化气象预报的需求十分迫切。2012年底,中国气象局和广东省政府共同成立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十年间,实验室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发展适合华南特点的数值预报技术,成功研发出具有广东特色的热带区域“9-3-1”高分辨数值预报系统。 : ~& W! |! a# z8 q7 S+ G$ e' R
& J6 n9 I7 D# X, W t
/ I" x* j& g/ D5 g+ Q' n2 m 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旭斌介绍,“9”是指9公里分辨率覆盖亚印太的南海台风模式CMA-TRAMS,“3”是指3公里分辨率覆盖我国东部的华南中尺度模式CMA-GD,“1”是指1公里分辨率覆盖广东的短临预报模式。其中,1公里分辨率覆盖广东的短临预报模式,是我国首个达到1公里分辨率的可业务运行模式。 4 {( R: a" Q5 x' ]( I6 s( }! r
! f, C. G- H$ Q1 r3 D; E+ z
/ A) G; O% A0 n4 ^$ J0 @5 y 目前,“9-3-1”高分辨数值预报系统已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精准预报台风、暴雨和强对流天气提供了科技支撑。“特别是今年走出‘大Z’路径的台风‘卡努’,CMA-TRAMS提前6天就预报出它可能会在我国沿海首次转向,也准确预报出两次转向的过程。”张旭斌说,这一预报结论比其他模式都要早。
9 M, Y! G" f: h" n% Z& F / U' _& X' S; m
9 h- ^$ z( V. k: O! W' S5 E
去年,“暹芭”成为首个登陆广东的台风,而CMA-TRAMS提前6天便准确预报出它将在南海中部生成。“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数值模式(EC模式)没有报出有台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预报的台风生成地点明显偏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梁巧倩回忆。
8 d& D$ b4 o) O$ {1 e+ L- c9 v w, P9 ]/ X& k$ W6 j
1 J( J0 i+ I4 g( ~: T 根据2023年第十届全国台风及海洋气象专家工作组评估结果,CMA-TRAMS模式2022全年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模式首次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实现历史性进步。另外,基于CMA-GD模式研发的百米级高分辨率分钟级资料同化模式系统,也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提供了精准的赛区气象预报。目前,高分辨率模式也为光伏、风能等新能源领域建设提供了数值预报支撑。 " I2 }, y% D. `% Z$ G8 ^2 x
0 G, ]" a9 v. c# H% b" w% f 9 Y% A, }* L( d. h1 W
目前,“9-3-1”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产品不仅在国家气象中心、泛珠三角10个省市气象台、香港天文台、澳门气象局等气象部门应用,而且被亚太经社会/世界气象组织 (ESCAP/WMO)台风委员会推介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气象助力。 " H( P' n1 k' a- `* {
3 \) j% r7 o7 M8 B/ ?, o4 V 启航——
5 {* l: ^7 y/ G
: T7 e4 z2 T H" t 建设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推动气象国际合作更上一层楼 , o4 g* l' E1 Z+ h
9 g0 D' `) ?5 h+ Z6 X; T
, D* s4 Q2 @2 V 10月中旬,记者探访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在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进行项目建设的收尾工作。 ; J# N( o, i8 Q* f$ R
- N0 f* g1 T( H1 g- n # V# Q/ \9 |6 `3 z5 f3 f; z! o$ O
“该项目将于11月完工,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首个世界气象中心分中心。”广州市黄埔区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四化充满期待。据悉,分中心将为世界气象中心(北京)服务的葡语系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预报预测指导产品并开展技术交流,助力大湾区发挥全球气象业务“桥头堡”作用。
, w( v1 F2 ?! ~$ T( X " s, W9 n8 J! H, Q
+ i1 ^5 h6 y$ R7 ~ _: f
& e J8 v7 }9 f& P! g6 [
c/ W) O8 n3 J: R8 M - E( z' X) R, X; @- i
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
1 i' w; K$ {( z& A& o: v
; l+ R* @& c& ]3 R E2 ^6 M 2 Y5 |1 v1 `: ]% E. }
国际培训将是分中心参与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之一。
5 G: _) e6 p' {! @+ O: _2 \
- R; G4 u8 D6 `6 y) u! e, B ) ~" k4 t( P" v" l& P1 `7 W) o
“分中心将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气象人才培训基地,着重培养气象观测、预报、防灾减灾、气候变化、专业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王四化介绍,“分中心内设置了交流培训的多功能厅、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业务综合实践区,能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关人员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设备。” 8 J. |% X5 w( ]- z. e
9 B+ m @# ? E4 K2 z( ` 5 m, @9 v! P% E# Y3 p
事实上,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的十年间,广东气象部门积极推动参与气象国际合作交流,成果显著。 ) V3 l, i& I+ E$ l7 o7 v9 Q
: M4 g: O) D& X* Z S
3 `) T* U2 [4 E9 E 今年以来,广东气象部门筹备参与了第六届中阿国家博览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与智慧气象展相关活动,成立专项工作组,策划数字气象经济、智慧气象装备、防灾减灾与应对气候变化三大展区,积极主动对外展示广东气象工作成就。
$ z- ]" e; f2 ?, g7 [+ y+ W# v
; K1 q8 p p1 i1 f' T; Y
$ F8 I4 B5 F! A/ t+ R4 n1 ?- K1 m# X 统筹推进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与融合发展,落实第27届粤港澳气象业务合作会议议定任务,深化七大类共36项合作,推动粤港澳气象工作向深向实迈进。
8 k5 D: O3 k+ [
& Q( e" a, u! J 0 m+ V0 _" }$ ^+ m9 c2 _
加强气象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派出多人参加气象国际交流培训,并邀请外籍专家参与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热带气象学报》(英文版)第八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 ! k+ S& H7 f4 O0 O1 q; T
' p4 U4 b [/ t
8 Z7 h0 A) Q( n( q/ ]. | “未来,我们将重点在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业务运行、推进‘一带一路’气象合作、深化粤港澳气象事业融合发展、气象国际交流合作人才培养等领域加快工作进度,提升工作成效,为广东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国际合作氛围,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广东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庄旭东说。 3 Q) {3 s% d& r+ \1 Q6 y% Q" n( p
4 |6 F! m. w5 N 9 R7 D0 B3 E T6 f+ }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9 [. ?- \* A& G# q0 Z; _) c" E * Q) k6 Y$ f% r/ V2 _" y
) Y f$ L" |" f6 Y1 g* B 作者:文科 王天巍 屈静玄 陈翔 陈碧强 廖碧婷 - w. c( u! X3 R3 p" @; `* c- F
3 ?$ f* n3 D, R) p1 q
6 f' V5 b, L$ S, i 编辑:吴鹏 李悦 贾静淅 # c: O; E' x/ E& Z3 @, i1 X. ~6 {8 W
! p% G0 o+ W$ V1 | \
; h- g9 L! K8 x/ } 发布:刷克 " p2 N; s$ n* u4 D. S
; h0 f. R( [/ Z6 L
: |- K' l/ L+ \( _ 审核:段昊书
( ?! }/ f1 \! G' R4 x
! r& i! B# `$ ~# D& o8 J4 \1 ^1 q
q& _( ?4 x {7 h( S7 }3 a $ _( l* K. c& h1 u+ M
$ J1 N. ]7 c7 g+ N1 T
1 L* q( `8 s# X0 v; Y 举报/反馈 ' J" R) A6 A6 Y1 i
9 O$ W& k0 H) K, }- g
- n8 X8 {4 ?2 U; e" ?3 n/ K9 m1 Q' L4 C' ?)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