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 R$ a$ J& h4 M2 H G
众所周知,人类现如今一直走在探索海洋的道路上,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从15世纪的时候人们便对海洋有了“鱼盐之利和舟楫之便”的认识,再到之后的大航海时代,发现了新大陆,同时也开辟了新的航线。再到后面,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海洋中的财富可能比陆地更多,于是划分了领海,开始探索海洋中的资源,财富,探索海洋中的未知奥秘。
( w0 r; {. o/ s1 l2 Z
) r3 V' h7 t h& c, L* t5 I 我国探索海洋的历程也是十分久远,从郑和下西洋再到现在的各种科考船只,潜水艇等。而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到深海探索领域的是2012年9月份的时候,我国的第一艘“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只已经成功研制完毕,并完成了交付,这也标志着我国深海探索的开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由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制,中国船舶制造生产出来,于青岛完成了交付,这也标志着我国对大海的探索从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突破,也让我们对后续深海资源的探索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 U' `$ B b D8 l* h* L. l% s
# U: i9 d+ D- j" G* A( x+ ` 要知道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们国家的航海水平方面十分弱,那时候都没有像样的船只,都是通过之前遗留下来的旧船进行维修改造来的。而建国后第一次进行海洋科考是在1957年,新中国第一艘由海洋救援拖船“生产三号”改装而成的专业海洋科考船“金星”号正式投入使用。1958年至1960年,以“金星”号为主体的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全国海洋综合考察,发现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 f4 O3 _" w9 B2 P4 H, u4 o" l8 E+ x
% t( E! W' K! @- W2 O0 a# w( Z 20世纪60年代,专门设计和建造的研究船开始出现,包括第一艘2500吨海洋实践调查船“东方红”和3000吨综合调查船“实践”。而第一艘“向阳红”、“远望”、“科学”、“实验”、“探索”、“曙光”、“奋斗”和“中国海监”系列研究船分散到各个海洋调查研究机构。它可以被称为中国设计和建造的第一代海洋调查船。 ) l }2 D% t$ w5 y; a5 T
5 A9 l/ {( G) Z" I+ h. K2 i
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2年,除了自主开发的东方红2号、远望3号和远望4号外,从国外购买和改装的仅有两艘船是大阳1号和雪龙号。成为中国第二大科研船。在过去70年中,中国的海洋研究船已从数百吨扩大到数千吨和数万吨。他们的调查能力已从中国沿海浅海扩展到深海和南北极,调查内容已从单一学科调查转变为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的调查。作为最重要的海洋研究设备,海洋研究船为支持中国海洋强国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3 V' ~* T; G) V, y! m' [ 4 |: ^- u/ U( ]$ ]" H, S
“科学”号是第三代科研船中的第一艘。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一项重大国家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科学”号是中国那时候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科考船,具有许多新功能,新技术,新体验,新视野,能够满足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需求的现代化海洋科学综合研究平台。有着全球航行的能力,同时在技术水平和调查能力已达到国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科考船的水平,多项自主创新设计填补了国内空白。 9 K: J F& l0 k, V+ u. X" B
: w4 r* P) j7 \/ Y- F5 G/ c9 O
十多年来,“科学”号安全地进行了50多次海洋调查航行。它已经安全航行了2100多天,总航程超过30万海里。“发现号”水下电缆控制潜水器已完成300多项潜在海洋科学考察任务,支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重大项目,国科学院战略试点项目420多个,足迹遍布中国沿海海域、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大海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诸多突破。
, p7 F4 [$ N( g) g# }1 c1 Y
1 n* s. y% G* F0 B4 I% Z “科学号”的出现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临近海域发展到外海,从浅海发展到深海。它为我国综合科学调查研究和我国海洋力量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大能力支持,是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调查船之一。 0 r% n/ i. }2 ^" f
u% E" M: Z" L+ u 但不得不说的是它也不是那么完美,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被修正、部分的关键技术仍存在“卡脖子”问题。唯有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通过我国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懈努力与奋斗,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中国日后才能建设日益强大的海洋科研装备体系,顺应当下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强化海洋探索的战略要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 f, H1 {2 ?1 z- p$ n& L; X+ ^
+ b7 R" i+ ~1 `9 s) c; i
$ V' J' a) u" X7 W8 ?6 f
( J4 p: j: C# _" U$ s3 {. z+ D$ Z
/ n( d* x5 u+ |8 m8 j"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