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无视国内民众的广泛质疑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强行宣布启动“排污入海”计划。事实上,这完全是为了一己之利。自福岛核事故爆发12年来,日本的废炉计划不仅迟迟没有进展,核污染水处理也越加成为其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甩掉这个“大包袱”,日本对内依靠行政体系的“结构性暴力”推行狭隘的“国家理性”,对外则在现实主义逻辑之上叠加了机会主义,打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予“背书”的所谓“科学无害”的金字招牌,导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公地悲剧”。毋庸置疑的是,此举的结局终将是害人害己,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恐将导致全球治理危机。" K1 _9 G0 X0 }; M, {) G
7 T- `/ ]! I5 e. D2023年8月24日,日本政府无视国内民众的广泛质疑与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强行启动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污染水排海计划。第一轮排海计划于2023年9月11日完成,共计7788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当地时间10月5日上午,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以下简称东电公司)启动了第二轮排海计划,至10月23日结束,共计7810吨核污染水排入大海。预计2023年度将分4次共排放31200吨核污染水,但这仅相当于该核电站存储核污染水容量的2.3%(根据东电公司公开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12日,福岛第一核电站内核污染水储量约为133.55万吨)。由于每天必须对堆芯进行冷却,因此还在产生新的核污染水。由此,日本的排海计划可能持续到2051年。
1 ?+ @3 K4 v$ m" v按照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的公开解释,其向海洋排放的水是“ALPS处理水”,这种水经过了多核素处理系统(ALPS)处理,“完全符合安全标准”。并声称该系统“唯一”无法去除的放射性物质是“氚”,不过因为在排放前将与海水进行混合稀释,所以最终排放的“处理水”每升所含氚浓度不及日本国家安全标准的四十分之一(即1500贝克勒尔)。而且东电公司自称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3公里之内设置了10个监测点,每天对排放水进行监测,次日公布分析结果。此外,东电公司宣称,它设定了以“700贝克勒尔/升”为停止排放判断标准,也就是说,一旦氚浓度出现异常值就立即停止排放。3 ?- O; x+ v1 n! ]1 J
表面上看,日本政府和东电公司似乎已为排海做足了功课,甚至可称为“万全之策”。但这并不能改变其行为性质,日本“排污入海”行为属于一场典型的“公地悲剧”。海洋无疑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公共资源,属于全人类的公共产品,既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同时也具有跨国、跨民族的国际属性。一旦海洋被赋予了正面性或是负面性,全世界都将为其承担共同责任。. P- O, ]7 l! |$ c2 ]$ Q g" T) E1 \
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在《科学》杂志上发文最先阐述了“公地悲剧”这一概念。他以牧场理论进行说明,在同一块牧场内,“个体行为获益或将导致所有人受损”,即不受管理的公共资源将被过度消耗。概言之,在消费公共产品之际,个体消费固然有其理性特征,但利益驱动会使个体倾向于消费更多的公共资源。事实上,公共资源是属于多个个体共同拥有,某个个体消费扩大必将损害其他个体利益。; o. ?$ e# c+ g6 l& k1 b: m+ f
引发“公地悲剧”包括两个条件:一是该“公地”具有其中任何个体都触手可及的开放性;二是“公地”资源具有稀缺性,过度消费将被耗尽。海洋显然就是全人类共有的公共资源,日本也只是其中个体之一,日本政府将大量核污染水排放入海无疑会损害其他个体利益,对海洋资源将造成多种严重危害。
, B8 ^* N+ P8 _/ ^8 Y) M+ R, w第一,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不同于一般核废水,这些所谓的“处理水”是接触过严重受损的核反应堆芯,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爆发的核事故非常严重,在国际核事故分级表(INES)中被定性为最严重的7级,与苏联1986年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同级。它不仅发生了堆芯熔化,还引爆了严重的堆芯融穿,核燃料落入反应堆安全壳。除一般核电站废水常见的放射性元素外,福岛核事故还多了钚、锶、铯等“超铀”放射性物质。
5 B: p r; O6 R" a7 d5 `- {/ U9 H第二,此次核污染水排放周期超过30年,由于核辐射物质半衰期都很长,二者叠加的风险非常高。以东电公司声称其ALPS“唯一”不能去除的氚物质为例,其半衰期为12.3年,将之与核污水排放周期叠加之后,时间长度就超过了40年。而且,锶90、碘129和铯137等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更长,它们残留在骨骼、牙齿、甲状腺与肌肉中会长达几十年,将造成更大的辐射剂量。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组织日本办公室的资深核专家肖恩·伯尼就指出,外泄的东电公司内部文件证明,即使通过ALPS系统处理,也无法将碘、钌、铑、碲、钴和锶等放射性元素减少到“无法检测”的程度。
( v7 E/ A+ q7 K& V第三,核污染水排放的总量非常大。尽管第一轮和第二轮已经排放了15598吨,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存量”水仍多达约133.55万吨。加之每天冷却堆芯仍会产生“增量”核污染水约170吨,年“增量”就约达6.2万吨,若以30年实现废炉来计算,就高达约186.15万吨。于是,“增量”与“存量”合计约为320万吨。国际医生防止核战联盟(IPPNW)德国分部的约格·施密德就此指出,无论东电公司如何稀释核污染水,都不会改变排向大海的放射性物质总量。4 \0 |# ] r1 u$ K
第四,作为排海实施主体,东电公司的信用一直受到质疑,其能否秉承信息公开、透明以及坚守企业伦理道德存在疑问。1966年,东电公司旗下的东海发电站(茨城县)成为日本第一家商用核电系统,此后,东电公司逐步成为日本最大的核电企业。2002年,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曾曝光了东电公司29件隐瞒核事故和篡改数据丑闻。京都大学教授竹内敬二指出,作为“国策民营”的核电事业,日本政府与电力公司形成了利益集团关系,这种利益关联是难以发挥监督作用的。
9 L5 q5 w* b) F8 ]; ]* \8 }第五,核污水排海的监督工作面临持续性、长期性、严密性、透明性等多重考验,再权威的监督机构,再严密的监督流程也都是由人来操作,这就难以排除人为失误或制度性缺陷。一旦出现问题就将“覆水难收”,而且作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排放,也存在现有技术手段与科技水平无法检测或推断的未知可能。
6 W* h# O8 E1 x6 z+ i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已爆发过多次核灾难。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以及1999年日本东海村核临界事故等。12年前的福岛核事故再次让全人类对核灾难充满担心,而福岛救援中的“50死士”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恐惧。如今,30年漫长排放刚刚开始,其对经济、政治、生态的影响都蒙上了深深的不确定性。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日本“排污入海”就是一场典型的“公地悲剧”。( H, ]# L1 [4 j% v
6 J1 ^% L- H8 ^
文章来源:节选自《日本排污入海导致的全球治理危机》,原刊于《人民论坛》2023年第20期& h( F. G* F' f8 G1 O
作者:张玉来,系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