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r: P% h( j; Z' h1 m* Q 摘要:刚刚发射的海洋一号D星,与此前的C星一起组成我国有史以来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 3 E4 U' e0 n! ?2 U0 `5 S
 7 c- ~, w* X7 g! I
今天凌晨,随着一枚长二丙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一颗神秘的卫星也揭开了面纱——海洋一号D星。
( S3 Z' g6 }# B1 ?9 |, H" s. h, T0 [! i5 h; W
这是一颗特殊的卫星。有了它,2018年9月早已等待海洋一号C星有了搭档,双星一起组成了我国有史以来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既然是海洋卫星,功能肯定和海洋有关。国家航天局表示,这一星座将大幅提升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开启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新时代。
$ z) ~' F+ }; J3 n+ |) p# `7 D8 F) D/ A4 g3 ?1 t4 }
 2 e' R" J$ ^6 t1 ?
双星“搭档”组建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
4 Q5 B: ~, f- b- V8 K 既然有C、D两星,前面自然就会有A、B星。没错,它们都是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只不过,A、B星属于第一批,目前已经退役。 1 M4 b6 R8 ]6 g0 v j: _ h
& t$ w: O( s9 T+ h5 _! x
国家对海洋卫星一直十分重视,毕竟我们有着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组织论证海洋卫星立项,进入90年代,随着国内外对海洋资源关注度的与日俱增,中国对海洋卫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海水的叶绿素浓度如何?海表温度、悬浮泥沙含量是否异常?海洋中有哪些污染物质?都需要海洋卫星解开答案。
M! b8 h4 o. H" d
5 g5 }. P, A2 T: a, B! x1 D 同时,只有通过海洋卫星才能更便捷高效掌握海洋渔业及养殖业资源状况、重点河口港湾的悬浮泥沙分布规律,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沿岸海洋工程、河口港湾治理、海洋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和执法管理等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 ! M( G' \$ F; J" ~3 I) | m; @- F
! A, C$ t! O) z0 i- \
终于,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A星成功升空,我国海洋卫星实现了“零”的突破,也开启了“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发展时代。作为具有试验性质的首颗海洋卫星,A星曾在太空上演一幕幕令人惊魂的“翻跟头”,出现不少另科研人员头疼的问题。但在轨运行期间,海洋一号A星还是获取了大量水色遥感探测数据,作为初出茅庐的老大哥,A星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1 D9 Y7 C+ y4 o0 l8 a1 P
. `7 j1 A# O$ q+ P- L7 u  - Z! V# P o1 D0 G
海洋一号A卫星模拟图。
' \8 t4 q y5 @$ p+ E. r 5年后,中国第2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星成功入轨,有了A星开路,B星本领自然更强,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得到提高。海洋一号B星设计寿命由A星的2年提高为3年,实际在轨寿命达到9年零10个月,成为我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长寿星”。 & ]2 q6 V) \! d" E
- n0 I9 H5 L4 a' s* J
 ! {; g2 b y% P" Y9 e% b
海洋一号B卫星海岸带成像仪拍摄的海南岛遥感影像图。 5 `, Q% G3 z- R% U1 d8 R9 r
如果说A、B星属于探路性质。那么随着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则正式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标志性事件就是2018年9月7日,第三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这也是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十二五”海洋业务的首发星。
" ?6 g, j- r1 v- s# ]) B5 u3 e, E

/ D+ N; Y% `0 `- v/ H4 c 海洋一号C卫星海岸带成像仪拍摄的黄河口影像图。 7 H, v8 d. P% z1 F
随着A、B星退役,作为全新一代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承担起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的使命,搭载了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星上定标光谱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五大载荷,实现对全球海洋水色的长期、连续、稳定探测。 ; y3 c) P( U. W, z! P. I& v: \
8 ?8 X$ ~4 S9 u# |. @( R/ `7 ], n
这次发射的海洋一号D星,将与海洋一号C星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 `: M( ^+ u' l' [2 b: D% M0 B: N4 T. t# ^
国家航天局表示,双星组网观测可使每天观测频次与获取的观测数据提高一倍,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的海域下午观测能够避免,上午被云层覆盖的观测海域和未被观测的区域下午有机会得到弥补,进而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 @/ H6 f0 ^: G; c7 R$ h8 O/ g- i+ D3 Y+ r5 e- ?5 S, h

' T& A" y6 K$ a: b- U 海洋一号D星。 2 k9 ^" r9 ]& H; G4 t8 L& _. [
据透露,海洋一号D星采用了我国自主研发的CAST2000卫星平台,配置与海洋一号C星性能相同的五个有效载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一天;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三天。 , u0 Z S; c& r7 B
) y, ^6 o0 V% Q4 x; c
& E$ t* r; c# v
. S% j Z3 W4 \, g2 H; ~& _
# H B4 V1 N e4 i; a/ I) 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