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A* ^' ]" E9 K1 P7 F& C9 E7 z: D
5 Y( [8 f) f% f' z* _; R' T 广告 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 _. M- s9 a& E2 J; f% S$ S × - [& k- I, _+ _, }* G5 B. M8 n
! C2 Q( u$ Y0 i3 A$ Y' X □ 本报记者 薄克国 2 T0 l% x% t/ ~& B* J
“取得创新性成果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事情,从事科研的本质就是追求创新,科研因创新而快乐。”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主任委员会副主任李建平教授说。 6 r9 d) j' N/ p+ ~; K' @8 B3 \" x1 V
李建平认为,大气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大气科学的本质任务就是要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预测气候,为指导实践服务。 2 p9 |% o! Y4 E" s# f B
李建平长期从事气候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气候动力学与可预报性、东亚季风动力学及其预测、海—陆—气相互作用、环状模及其影响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创新成果,对气候动力学的发展和推动业务预测作出了重要贡献。 ) J- h9 G% f# r# c6 X7 H: s% H
李建平是中国海洋大学碳中和、碳达峰相关领域的牵头人。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成立一年来,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海洋领域“文理工农商”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在跨学科有组织科研、开展高水平学术交流、积极服务地方建设、深化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 _. _. x4 T. q f
作为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积极探索海洋领域交叉融合式拔尖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持续打造“全球海洋公开课”。 2 {$ `/ m% f. `: ]- l1 K
李建平介绍,“全球海洋公开课”通过构建国际化开放式课堂,邀请海洋科学等相关领域世界一流科学家,紧跟国际前沿,围绕最新科研进展进行授课。课程采取开放性、前沿性、交叉性的讲授模式,是中国在海洋科学领域第一次开设面向全球的公开课。
4 U J9 h& t; I “如果把平常的课堂教学比作‘家常菜’,那么全球海洋公开课就是‘大餐、盛宴’。该课程不是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替代,而是对其进行广度的补充和深度的提升,以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李建平说,“全球海洋公开课”开设以来,累计已有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余人次参与学习,形成“大海洋”多学科交叉融合局面。 [8 _8 N/ q4 V: |
他表示,未来海洋学院将继续发挥在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持续推进国际化课程和“全球海洋公开课”建设,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7 X5 m/ X/ Z# }% i8 m( n/ q1 R
0 x6 P5 z% H" ~6 c# T4 w2 H' t
$ Z) G+ C0 D! ~+ w0 M% f6 u' O) I: K1 W- V2 Q, |' Z/ g
- K, u$ [# D7 C% L' r; p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