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 L) u+ B" w8 S0 a, S
Q7 t! k/ ^# M/ A 图说:80余位上海交大学子登上“雪龙”号,开启《海上实践》课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3 p. Z2 V# \, w4 C 今天上午10时,“雪龙”号启程试航,而这一次巨轮离港,承载着特别的期待——“雪龙”号首次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科教融合实践课,80余位来自上海交大的新“船员”登船,他们的新学期将以“雪龙”号上的《海上实践》课程开启。 9 n# z8 d0 f8 \' O3 Q
00:00 / 00:38自动x1
M6 w6 b7 {- N5 ^9 x/ G$ L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3 |! h; J# W6 m* W 《海上实践》是上海交大海洋学院开设的专业必修特色课,把课堂设在蔚蓝大海,让学生参与海上科考实践。自2018年课程推出以来,上海交大海洋学子参与的航次航迹遍布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今年,这门课开到“雪龙”号上,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将与上海交大的老师们一同完成此次教学航次。 8 P1 `, c! L' Q
8 w3 A, _' g* b( l
课程的“第一讲”,由极地中心主任刘顺林开讲。他向学生们介绍了中心聚焦极地特色开展的工作,比如针对极地冰川研究冰雪与气候的变化,针对极地微生物研究生命过程与生态环境,针对极区大气和环境等研究南极天文和空间科学等。“中国南极考察起步比较晚,但是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自1984年首次南极考察以来,我国已经成功实施了38次南极考察、12次北冰洋考察和15个年度的北极黄河站考察。”他告诉大家,“目前我国在极地能力建设和科学领域不断取得进展,跻身考察大国行列,迈向考察强国。” % V4 b& Z# D5 H l
" \# X0 n" \ P+ v0 H& i7 @5 P( P 昨天下午,记者在极地中心码头见到,统一一身蔚蓝T恤的交大师生有序登船。“这是我第一次出海实践,这两天的安全教育和理论课教会了我预防和治疗晕船的方法,老师们还给我们详细介绍了甲板安全知识,既全面、又实用。”学生段泳浒说。登船前,学校组织了两天的线上理论教学,包括各学科方向教学和安全课堂教育,还通过在线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掌握水平。 2 Z+ f& J0 S+ U% f
这次实践课将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质、技术、战略六大海洋研究方向。在9月1日至6日海上实习期间,在上海交大和极地中心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们将分组进行海上走航观测,作业内容包括舯部CTD作业、浮游生物垂直拖网、艉部箱式和多管沉积物采样等。能够在求学之初就登上足迹遍布五大洋、创下中国航海史上多项纪录的最大极地考察破冰船,年轻的学生们兴奋又期待。 ( w" y4 O4 T3 m! O9 b8 b+ \
/ ~" D' t) b7 k “10年前回国时,我的梦想就是要把中国学生带到国际一流、最先进的科考船上,今天圆梦成功!”本航次首席科学家、上海交大海洋学院院长周朦参与过24次极地科考,深知在风浪中与尖端精密仪器为伴,探索海洋未知秘密的魅力,实践经历与收获将对海洋学子的生涯规划起到重要影响。这门将课堂建在海上的实践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实践中知海、爱海、懂海。 2 m1 }9 T" f# f/ \% N, o, M
海洋科学既要求学生有追逐蓝色梦想的行业情怀,更需要具有在海上艰苦作业、获取一手资料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爱护海洋的意识和责任。“目前对海洋的科学探索,船仍然是最好的平台。这段时间正好是‘雪龙’号年度修缮后的试航期,此次实践课,船上实验室、设备也将对学生们开放,让他们了解海上科考的全过程。”本航次领队、极地中心船舶飞机管理处处长徐宁说,“海上作业很辛苦,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适应。但有过这样的体验,即便未来选择在岸上做研究,也会理解科考船上带回来的样本来之不易,会更加珍惜。”
4 o" j Y; L' | B; W! z. R8 C
8 P; V4 F% Y+ f1 Y$ p/ M 除了科研实践,师生们将在“雪龙”上开展弃船演习、消防演习等应急演练,开展作业安全教育。此外,他们还将在船上帮厨、打扫卫生,这些“活”也是科考队员们的“传统项目”和基本技能。 9 u& f# w9 P$ _) T# U3 v# N+ b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是教育部与自然资源部认定的首批“科教融合共建平台”,学校与极地中心合作共建,聚焦海洋和极地科技领域,创新科教融合机制。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本航次首次利用“雪龙”号考察船开展面向上海交大学生的海上实践活动,是科教融合背景下一次新尝试。 6 n. m" Z$ @' f( o; j/ c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 p* v' n8 t( s- n6 H5 X" S: s; |+ i1 U3 O5 x
2 L5 B: P ]( k+ n' m& Q/ D& W
2 X' `4 T) O; `0 M( g" } V
1 a' z1 c* U9 H3 r2 ]9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