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物理海洋实验(一)——西边界流模拟 - 海洋科学实践

[复制链接]
2 _; E. J5 ] s/ q

目录:

" _2 d8 e0 N$ h, S

一、《后天》真的要来了吗?

' f# s, m H0 `

二、位于西边界的暖流——黑潮和墨西哥湾流

- U/ w% E% F7 c& ?' B; {% f& x

三、风生大洋环流

, @6 l- v2 f! E3 f! B5 m9 ]- q! k

四、海流的西向强化

2 w7 }9 s2 r9 f/ l6 Q: ?9 B( V

五、西边界流模拟实验(对原理不感兴趣的小伙伴建议跳到这部分)

, m2 d2 L! a- S4 m

一、《后天》真的要来了吗?

" f+ ?0 ~6 K; Y$ f1 Q4 e! W

看过电影《后天》的朋友应该会记得,影片的开头,科学家讲述了“冰河世纪”到来的原因: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岛冰川大量融化,淡水从陆地源源不断地注入海洋,原本高盐度的北大西洋暖流被不断稀释,因为无法下沉导致大西洋径向翻转流(AMOC)被迫中断,从而导致全球洋流发生紊乱,赤道热量无法输送到中纬度地区,地球进入间冰期。

1 b$ d1 m" r. J& ^( ~' K
《后天》中霍尔教授对全球变暖效应的解释

最近,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Niklas Boers发表在《Nature》[1]的研究表明,AMOC有可能处于1600年以来最弱的状态,并有可能失去稳定性,面临“崩溃”。爱尔兰梅努斯大学的Levke Caesar和伦敦大学学院的David Thonalley也认为:墨西哥湾流在20世纪的放缓是前所未有的,很可能与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有关[2]

9 w O- X, }5 z+ Z- I' i6 r9 v/ e

不过,目前对于AMOC是否会崩盘的说法众说纷纭,地球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后天》中的场景似乎还很遥远,但我们仍需保持关注。本文将从地球流体实验的角度,简单解释AMOC的重要组成之一——墨西哥湾流,以及和它同类型的另一支洋流黑潮(Kuroshio)的形成原因。

& s7 R' |4 J0 E% S. O, [9 T/ y" N; d

二、位于西边界的暖流——黑潮和墨西哥湾流

9 l7 X: P) u# q% p

黑潮和墨西哥湾流是整个海洋最著名的两支暖流,对全球的气候变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是由于墨西哥湾流的延伸体——北大西洋暖流的作用,才使得西北欧地区常年温暖湿润。墨西哥湾流每秒钟能输送约1.13亿立方米的水;黑潮每天可以穿行25-75英里,流量相当于6000条大河[3]

) n U( {/ A* x# b

NASA做了一个Perpetual Ocean的视频,可以详细地看到海水的流动状况,非常震撼。下面是视频的截图。

`- X+ g% N* B4 |$ G
墨西哥湾流
黑潮

面对这地球的脉搏,你可能充满好奇:是什么驱动着它们生生不息?为什么位于西边界的黑潮(湾流)与位于东边界的加利福尼亚寒流(加那利寒流)相比,流速更快,流幅更窄呢?

3 P' S& o7 y0 F0 I$ \& d

三、风生大洋环流

3 B8 z5 L0 d4 ~# B9 k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

7 |1 }3 u+ O1 b0 K# \2 ^- F" c+ l7 W

在世界大洋1000m以浅的上层,环流是由风应力驱动的。亚热带海盆中巨大的反气旋式流涡是风生环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些流涡对应着相应纬度的大气环流圈,早在1735年,英国气象学家Hadley就指出,来自于太阳辐射的热量分布不均匀,是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及维持的最终原动力。因此可以认为,海洋环流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 M3 Q/ K) R; _$ u3 ?# @

气流从赤道上升向北输送,北半球在30°N附近下沉,由于地转科氏力的作用(向右偏),一部分气流在地表向北输送形成盛行西风带,另一部分返回赤道,形成东北信风带。由于赤道东风和西风带的作用,低纬度海水向西流动,高纬度向东流动,形成亚热带反气旋式流涡。

3 g5 Z: {$ T/ {) j# N+ g
全球海洋流涡
大气环流圈,图片来源:earthobservatory.nasa.gov

四、海流的西向强化

- X) M* `' C/ h$ `

海盆中大型环流并不对称,西部边界的海流较窄,流速较快,广阔的内部区域的水流较缓。这种现象称为海流的西向强化。

% k/ j- }: _7 E6 I4 |/ \9 A) }
西向强化,以北大西洋纬向剖面为例。图片来源:ksuweb.kennesaw.edu

要详细解释海流发生西向强化而不是东向强化原因比较复杂,从数学的角度解释,涉及到Navier-Stokes方程的一系列简化和详细的数学推导,最基础的也要从大洋环流理论的三驾马车Sverdrup、Stommel和Munk的三篇划时代论文开始。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将基于物理的角度定性解释。

6 C4 w% C3 V; j) `6 I' D6 @: f

几个概念名词:

% ]$ }7 H, \( ^1 D: W' _

涡度:矢量,流体的绕着某个轴的旋转快慢的量度,满足“右手”定则。

/ t' S* {# g8 A# w

行星涡度:矢量,也称科氏参数,平行于地球旋转轴。由于地球的自转效应,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在随之旋转,逆时针为正,因此北半球为正,其大小为

* _$ I+ L& A3 t Z6 T

f=2\Omega sin(\varphi)(rad/s) \\

7 T% z7 Y, N Y r" ^

其中, \Omega=2\pi/day=2\pi/86160\mathrm{s}=7.293\times10^{-5}\mathrm{sec}^{-1} , \varphi 是纬度。

3 Q( y$ ^) U( d7 q$ J

相对涡度:流体(大气和海洋)相对于地球表面产生的涡度。 uv 分别是流体速度的向东和向北分量。

# c/ k* x' y7 A3 n# @' r

\zeta=\mathrm{curl}_z \mathbf{V}=\frac{\partial{v}}{\partial{x}}-\frac{\partial{u}}{\partial{y}} \\

# Q% R* `. }0 u, J* q

绝对涡度:相对涡度 f 与行星涡度 \zeta 的总和。

/ I I# h# q D% k$ x) U- Y5 e

位涡守恒:位势涡度要考虑水体的高度和涡度,定义为

+ P& U* D' |2 z

Q=\frac{f+\zeta}{H} \\

1 J) T# G/ ~: n5 \" @5 G2 ]

由于质量和角动量守恒,在同一纬度,如果水体高度缩短并变平,则旋转速度更慢;如果水体高度增加并变细,则其旋转速度加快。类似于旋转的花样滑冰者,将手臂伸展时会更慢,而收缩手臂直立起来则更快[4]

8 x, `; k, L, @1 L) V
位涡守恒,图片来源:You Tube

因此,根据位涡守恒,我们对西向强化进行定性解释:

. h. s) `/ B6 `+ r1 h

均匀水深的海洋中,在西边界,当一团原本并未转动的海水向北移动时,因行星涡度f增大,海水必须形成负相对涡度\zeta去抵消,因此海水逐渐呈现顺时针旋转。考虑一支向北运动的洋流,其右侧部份海水因旋转所产生的流速与其整体运动方向相同,故愈往北移其左侧流速将愈快,从而形成西向强化。

& U: B' o2 j+ G7 Y

在东边界,海水向南移动时,因行星涡度f减小,海水须形成正相对涡度\zeta去补偿,因此海水逐渐呈逆时针旋转。考虑一支向南的洋流,其左侧部分海水因旋转产生的流速与其整体运动相反,从而会减弱这支东边界流,因此东向强化不会发生。西边界流向北,流速快,流幅窄,根据流量守恒,大洋内区和东边界水体输运向南,流速慢,流幅宽。

% C0 E9 C9 y0 z7 L
Stommel的西向强化模式,图片来源:ksuweb.kennesaw.edu

一言蔽之,大洋环流的西向强化是行星涡度 f 随纬度变化产生的结果。

. R+ m. w7 v6 k+ v; A- V7 w

五、西边界流模拟实验

. H' F6 t) i, P# A- P

实验装置

& \6 K9 @7 G* _5 ]
①Gopro相机 ②电机 ③旋转圆盘 ④斜坡地形 实验原理

从第四节我们已经简单知道,要在旋转水槽里模拟实际海洋的情况,需要提供行星涡度、相对涡度。相对涡度即风应力旋度,可以通过在水面上放置一个顺时针旋转的圆盘,通过电机②驱动;行星涡度可以由整个水槽逆时针旋转提供。问题是,该如何模拟行星涡度的变化呢?

$ e# G$ K% C4 Z% p

这时候,我们需要用到“等效法”,观察位涡守恒的公式Q=(f+\zeta)/H。当纬度增加时,f的增大可以等效于H的减小。因此,我们在旋转水槽中放置一块斜坡地形,越往北水深越浅。

, ]8 w2 ?( l2 e- a2 X) d
实验室旋转水槽实验视频
8 e( w$ V2 J5 j, q
( q. `* n. u+ h1 ^6 q* v8 c
1 H+ Z, ^8 Z" |3 z! {" n5 T$ _
) ?2 t4 b5 c) L# U4 \
, g" N5 H/ O) b* {+ R
% O3 w2 P% Y0 Z. h$ j2 R9 D
; b" Y$ X& Y2 a9 m# y+ a" \
0
6 a8 K' A) X& w9 v6 y) a& O
, z- B' h A! P1 j( W0 t; v i
3 t1 Z h1 r* R4 @7 a5 i
% [" w6 i" `9 C4 ]
4 {+ D6 w+ e8 f# o" o. k! F* }5 L
6 c6 _3 p6 s4 s4 O& ] b' @5 A
& ~1 H# Q$ z7 h1 r, U |# y' l* a
* { [2 W) o! n+ Y$ [

一些名词解释:

- j+ k9 F) T# Y$ q

刚化过程:在水槽中加入淡盐水后,需要保证流体与水槽之间没有相对移动,因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 T4 w( i7 Z$ I% {8 h5 G V9 r" H

Ekman螺旋:由于科氏力的作用,海表面流向与风向之间呈一定角度,忽略涡动粘性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情况下,该角度为45°。(实验视频中的羽流可能并非Ekman螺旋)

0 U) B0 ?2 l- ]0 b4 K- `0 r4 e 6 K7 i! X0 n+ Y7 S
Ekman螺旋示意图,图片来源:talleylab.ucsd.edu 后记: 关于西向强化理论的发现,Stommel在他的传记里面,有一段生动的描述。他说:“我当时的想法都出自大名鼎鼎的气象学家罗斯贝(Rossby)的讲课,他那种大胆的物理简化和直截了当的处理手法,配合上精心准备的演绎性讲座,给我后来走自己的路提供了宝贵的勇气和谨慎。在引入均匀的旋转海洋没有得到不对称环流的情况下,我想碰碰运气,也许科里奥利(Coriolis)参数随纬度的变化会起到作用。这也是刚刚从罗斯贝关于同样简单的模式中行星波的讲课中听来的[5]。”

更多资源:

D9 V7 E& ]3 g! U

[1] 英国气象局:什么是大西洋径向翻转流(AMOC)?

0 O$ J4 r$ i$ i' O S# p$ l

[2] MIT 海洋环流实验:介绍

& g; s+ ]- z7 }6 G

[3] YouTube:西向强化 第二部分:Stommel的模式

% `8 l1 b& N; s

[4]百度云:Stommel论文和中翻+推导 ,提取码:pe43

5 a2 s" d, F4 g8 U

参考资料:

. e# q' y1 b) s0 N9 P0 T/ A

封面:CNN: The amount of Greenland ice that melted on Tuesday could cover Florida in 2 inches of water

7 A! Z" G& P( u; c

[1] Observation-based early-warning signals for a collapse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4 \3 W) [0 ?9 C* `, G! a X% T# A O

[2] UCL news: Earth’s Gulf Stream System at its weakest in over a millennium

8 y9 Z) y) U+ Y6 ]0 _

[3] NOAA: MAKING WAVES: OCEAN CURRENTS

. }& f+ ^' }* Z2 S, l

[4] 《Descriptive Physical Oceanography An Introduction (Sixth Edition)物理海洋学(第六版)》

& `0 @: k r7 e5 \

[5] 《探索者的海洋——斯托梅尔自传》

- w5 _$ V3 w( @! |" n' G5 R3 I - B8 \( N: P o9 {2 n& d. U/ a* Y ' J, k9 f7 Y# n% e4 M . X. i. i2 O; Q; x5 Q # q9 O) z2 S$ L+ ]2 v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保温杯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