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z( y* G& J. b; \7 ^# u
# D- _2 P& S0 A7 D
由中国浙江6300多名低收入群众和渔民、10180艘船舶以及230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的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蓝色循环”,10月30日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奖项。 0 P5 I+ W8 o F. ?" p+ b/ K) F- B" [
& n W3 E% M' r# i; x
8 A9 s* n. f1 K. i
“蓝色循环”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了海洋塑料“从海洋到货架”的全过程可视化追溯,并将收益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一线收集人员,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塑料污染。 ! T% m- F, z D1 z
C* g$ Q1 b! J( P3 T g
m3 c) b3 h# [7 C$ ?: n “树立一个鼓舞人心的榜样” 0 R! r( \( `" f" M3 T" ^& ]3 i
* }# D2 G" W h' ~
3 d: X0 Y0 A8 [& S6 A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境领域最高荣誉。作为‘地球卫士奖’得主,‘蓝色循环’能为世界各地希望采取行动减少塑料污染的政府、企业和社区树立鼓舞人心的榜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表示。 $ T- n! B. D I8 q* v
6 ?. B- M' b( P
- B2 X% P% M; M# M% Y+ v “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环保领域最高荣誉,每年颁发一次,旨在表彰对环保产生变革性影响的个人、团体和组织。202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收到了2500个“地球卫士奖”提名。
$ Z9 g% I9 T! o9 {" v! {. e
" R% i' _; Y3 X$ v% n6 f % E. B; I" T( K; J
“蓝色循环”模式由中国政府及企业共同发起,吸纳沿海民众加入海洋废弃物收集,联合塑料应用企业,以“物联网+区块链”技术为核心打造数字化平台,实现海洋塑料从回收到应用的全过程可视化追溯,并设立“蓝色联盟共富基金”进行价值二次分配,精准惠及一线收集群体,实现生态与富民的“双赢”。 # X6 `- y1 O* k) c
* R9 O. j1 P( ^' d5 J) W 4 t% Y4 G5 x* r
“‘蓝色循环’模式在浙江省实施以来,参与治理的各类群体超过6.18万人次,共收集海洋废弃物约10936吨,其中塑料废弃物约2254吨,有效改善了近岸海域水质。”“蓝色循环”模式发起成员之一、中国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厅长郎文荣说。 * d5 ~- y5 R+ i; J' |
8 |+ j" z7 l# y8 G8 M+ l7 R+ k : I7 O! M5 g9 j4 h% o+ i/ [9 n
海洋塑料污染是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21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塑料制品是海洋垃圾中占比最大、最有害和最持久的部分,至少占海洋垃圾总量的85%。 " {$ M# I' R6 u6 N
( e$ o, @9 w6 F2 @
. ^& Q( k8 N! n) w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寻找创新方法解决塑料污染问题,改善地球环境。‘地球卫士’们正在带头推动这项工作。”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和经济司司长谢拉·阿加瓦尔-汗说,“他们带来了解决塑料污染的希望,并提醒我们保护自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z4 m* B, f$ k3 j/ f7 m; t( Z ) ?( z5 I( t- x3 T
( W( P; f: u3 a 数字化“减塑”助百姓共富
! L( b5 N4 L# U' P7 t% h2 _
# d* U. U" j U! N; ` 3 L% P7 ?4 f+ S6 W. V- T1 z* T o/ {# P
在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黄礁岛,74岁的老渔民陈夏芳近半年来多了一份收入。
; u) B# }# B) {7 c& y, p1 S " @8 q! }: G6 j
1 @- ~2 Q0 I! f4 L" V “每天用闲余时间在海岸线捡拾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一个月大约能增加700元收入。”陈夏芳说。
( X! q( K$ W# C9 w( r' ~
) i/ J- H4 b6 {) y4 ? 2 h& O7 R4 _! T1 X" c
几天前,满载而归的船老大黄志伟不但把新鲜的渔获送到鱼市,还把一大袋塑料废弃物送到“小蓝之家”:废弃渔网、泡沫塑料、塑料瓶、塑料袋……既有船上的生产生活垃圾,也有作业时捞起的海洋废弃物。 & H6 o$ U5 e) `5 _3 w9 _
: ^4 Q9 [% p9 x3 r2 A
3 T4 n' y7 d+ k
陈夏芳和黄志伟口中的“小蓝之家”,是“蓝色循环”模式的海洋废弃物收集储存站点,负责海洋塑料废弃物的统一回收和整理。
+ d' s2 `" i1 R. E4 o
& f2 `) n! |; p- J1 i1 K/ T2 x7 C + d& R0 r$ X9 v9 u7 c* m
在“蓝色循环”模式中,回收的海洋塑料废弃物经过压缩破碎后,会被送到造粒工厂制作成塑料粒子,生产出更符合国际生态环保理念的高价值塑料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给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人员。 $ E! S3 {# Z$ y
* X W- D0 L- G! i( ^/ N " T6 \. p! y# Q3 H) d
“蓝色循环”模式发起成员之一、浙江蓝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陈光辉说,不少制造企业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都愿意采购价格更高的海洋塑料再生粒子,关键难题在于回收粒子要有溯源认证。为解决这一难题,“蓝色循环”开发了基于区块链的可追溯系统。陈光辉向记者展示了一个用海洋塑料制作的手机壳,扫描手机壳上的二维码,可以看到手上这款产品的原材料回收、储存、运输、转运、再生、制造等各环节信息。 $ g7 H5 u& @( D; L) h1 `
1 @- g) W' V2 m) Y 3 {7 y% m8 F2 D+ S* l" `0 F
中国经验与世界共享
" M3 @$ y' h3 D9 C1 y+ g . y3 c8 ]# g7 _7 o) o: Y+ r0 _; u
4 z7 t( [3 c8 _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海岛数量和岸线长度位居中国第一。发展海岛旅游和近海水产养殖是浙江沿海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但近海塑料废弃物也随之增加。
5 y, B1 |( D7 m& K$ `. ]
+ H* `& @( B5 v9 W + q% U0 k* }; A0 P! }
“‘蓝色循环’解决了海洋废弃物治理‘人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来?是否可持续?’的难题。我们看到回收的海洋废弃物、废弃塑料的数据一直在上升。”陈光辉说。
% w' ]( n) ^2 B% T' {( F
2 ~7 k/ M( F$ j/ X, x ' Z2 t; }! v, I, @ W g
中国正在进一步推广“蓝色循环”模式。未来,该模式有望带领20多万艘中国船舶成为“海洋清道夫”,带动上万名沿海低收入群众成为“海洋守护队”,带动数万家企业在海洋废弃物循环再生中获利,实现中国海洋生态的多元共治。 4 D2 b' ~3 ?0 i; E1 d9 {% a' u9 F
3 N/ O5 X% T8 E; C# }8 G$ [ 0 X$ b( j0 a+ f- r5 W
“作为‘地球卫士奖’得主,‘蓝色循环’的方法和结果将通过多种语言与全球受众分享。”涂瑞和表示,“蓝色循环”模式可以作为一种兼顾海洋塑料治理、挖掘经济效益和推动共同富裕的有效方法得到推广。 # _' F- }: E% g- g1 x5 n4 ~
9 O) R/ [ |3 k5 f6 K( v
! f1 P" g* t4 f, Y “我们相信,‘蓝色循环’将为世界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经济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郎文荣说。 : p4 i2 ]- @& }) G/ ?, D# I
; T1 v; e) p. ~7 D6 F, d ' k3 b0 i! L6 O1 E$ U
(据新华社杭州/内罗毕10月30日电)
3 P& K) J5 Y+ |$ A% Y; F) } " F1 \8 y R. X2 T
" g# @# ]9 {2 S5 g1 d : n+ q M' y8 m+ ~: b/ N
! @* w# q3 y; C2 R( t1 d D
5 c6 W0 M* k+ B
举报/反馈 $ A2 p# \: I( ]2 X
) R$ h3 q" Q; u8 x. x" K
6 I$ h) T! z$ I* v- ?" c, C2 a
- j6 g w4 Y* [+ a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