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a- n! p9 ]5 v5 R3 z# e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7 N& U/ J' h5 ?( s6 _ 7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六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该航次历时20天,航程35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旨在前五次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地理分布格局等开展研究调查。
2 [1 ?; M! e6 t& T Z- P! b + ^4 p( |) u! b1 B# z
考察期间,共目击到深潜鲸类和远海型海豚动物58群次,其中深潜鲸类27群次。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5个物种,其中深潜鲸类10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瑞氏海豚、糙齿海豚、小虎鲸、小抹香鲸和侏儒抹香鲸,以及3种珍稀喙鲸。此外,本航次还记录到5种远海型海豚,包括条纹海豚、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和瓶鼻海豚。 & \4 O' K/ h* }5 w
广告胆小者勿入!五四三二一...恐怖的躲猫猫游戏现在开始!
9 w/ A4 n( ?3 m ×
8 g X3 C' q: d0 M) P8 L. ~ ; b% J+ e) z7 s# D9 _% c' s* _
航次结果进一步证实,考察海域拥有较为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鲸类及远海型海豚动物栖息生存于我国南海北部海域。据悉,南海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在南海海域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截至今年,研究团队共组织开展相关科考航次6次,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已初步摸清南海区域鲸类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特征,为下一步保护南海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下一步研究将围绕鲸类的种群动态、威胁因子、受胁状态、地理格局形成的机制、适应性演化机理等国际关注的基础科学问题进一步系统化有序展开。
' I$ u$ }/ {0 q7 P# p (总台央视记者 郑玮玮) : n, ^7 Q) a( V; q9 d
: g, ~% ]" j9 }6 F. h
) d' t/ E( D* ?4 K/ F
+ y( f% x, F+ I. |
( m/ |& w* b' {6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