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l9 h9 P: i' N9 ]% \
8 x, `% y* h! m" M2 A* v. z (图片来自网络) 2 V1 u, Q' R) h. K
海洋环境监测的类型
: j) X& U5 A' G8 D' Y3 k# ^ 1) 基线调查 ( baseline investigation) ; S) B! ], A* U I' L( F
是对特定海区的环境质量基本要素 (水文、 气象、 水质、 地质、 地貌、 海洋生物等) 状况的初始调查和为掌握其以后间隔较长时间的趋势变化的重复调查。 基线调查又分为初始调查和重复调查两种。初始调查是对特定海域的第一次全方面调查, 已获得该海域海洋环境基本要素的背景值;重复调查则是初始调查后进行的重复性且相同性质的调查,对研究区域海洋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随时间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 g! @6 ?( M$ _9 g) r: S2 |5 w
海洋基线调查是海洋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之一, 我国在 20 世纪70 年代初进行过第一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时隔 20 多年后, 1994 年开始了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这 20 多年中,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污染物入海量和种类明显增多,第二次基线调查对了解我国海洋环境变化、 协调沿海经济发展布局、 改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J: j3 P# Z, g- g+ L 2) 常规监测 (ordinary monitoring)
* {# b8 H$ E9 N8 y- W$ Q+ O" L0 t 是在基线调查基础上,经优化选择若干代表性监测站和项目进行的以求得空间分布为主要目的,长期逐年相对固定时期的观测。常规监测的布点要具有环境代表性,避开排污口和围垦养殖的排水口区。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常规监测布点的环境代表性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区域海洋的环境质量,并能据此做出环境评估,分析污染物产生原因及污染途径, 为海洋环境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 j1 r/ z9 \- | 3) 应急监测 (emergency monitoring) # o# Q, C( D9 a
又被称为污染事故监测,是指在海上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放或赤潮等灾害紧急事件时,组织反应快速的现场观测,或在其附近固定站临时增加的针对性观测。常见的海上污染事故有溢油、 赤潮、 核污染、 有毒农药和化学品的泄漏等。这些海上突发污染事故往往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区域海洋环境造成严重甚至毁灭性的危害, 应急监测的主要目的是在污染事故发生后, 迅速确定波及范围和污染程度, 为指定快速处置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为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海洋环境的恢复计划提供信息和数据,以减少和控制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并为界定污染事故的等级和污染事故责任仲裁及民事纠纷提供资料和依据。
2 W, O+ X7 ^- }) l 4) 研究性监测 (research monitoring)
- e5 a$ G* P2 T6 A4 y, B6 e- {% @' E 是指针对海洋污染对环境的污染范围、 污染强度及迁移转化规律而进行的专项、 深入的研究的监测,研究性监测大多由科研单位组织。其主要任务包括: 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如环境背景值;研究污染物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在生物体内的蓄积、 传递和浓缩过程;研究海洋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为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提供方向, 为预测预报环境质量提供服务;研发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方法、 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手段,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研究验证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以及建立立体化的环境监测网。 ' @* s T6 _& l3 M, M9 [1 V
海洋环境监测发展趋势
3 e7 A5 W1 A+ R2 S, N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光学、 电学、 机械学、 材料学飞速进步的带动下,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不断更新完善, 监测仪器性能已有大幅提高。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海洋环境监测真正进入实时化和立体化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海洋环境监测呈现 “多元化、 实时化、 长时序、 立体化” 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国家和区域的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在关键海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海洋环境监测资源共享与全球化监测网络成为一种趋势。
' b) r' O( m) p9 Z 1 监测仪器向微型化、 多参数化方向发展 / |( s9 I$ U: k( q- ]3 J! Q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 要求海洋环境监测仪器能够进行现场、 原位、 在线监测, 并且兼具小型、 灵敏、 快速、 自动化等特点。由于微电子、 微型传感器、 计算机技术、 新材料技术、 遥感卫星技术及各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海洋环境分析监测仪器的设计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很多仪器正在向小型化、 微型化、 多参数化的方向发展。微生物技术、 光电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他多种新技术不断被吸收应用于传感元件,新一代新型监测仪器正推动着海洋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目前已有多家仪器公司生产便携式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这些监测仪器大多由多个单功能或多功能的微型探头组合而成, 如美国哈希公司生产的 Hach Hydrolab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 最小外径不足 5cm, 可以监测溶解氧、 pH、氧化还原电位、 电导率 (盐度、 总溶解固体、 电阻)、 温度、 深度、 浊度、 叶绿素 a、 蓝绿藻、 罗丹明 WT、 铵/ 氨离子、 硝酸根离子、 氯离子、 环境光、 总溶解气体共 15 种参数。此外,色谱仪、 分光光度仪、 X 射线荧光光谱仪热分析仪等仪器的体积大大缩小, 目前已有便携式的气相色谱仪、 光谱仪、 近红外光谱仪、 X 射线分析等便携式分析仪器面世。 4 R# y' ~0 K# x2 m; L4 E# N0 W
由于海洋高盐、 高复杂性、 辖区面积广阔等特点,海洋环境监测仪器与淡水水质监测仪在设计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一些海洋浮标、 潜标和海底监测平台位于远离陆地的远海或深海, 不能像岸基监测平台一样频繁地更换仪器试剂、 能源, 故海洋环境监测仪器除了向小型化、 多参数化方面发展外, 低耗能、 溶剂消耗少也是未来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已有一些厂家推出无溶剂监测仪器,如美国特纳的 TD ̄1000C 是一种连续型、在线式、 无溶剂的紫外荧光油类监测仪。
& B, y/ v# E' A) E& d 另外,海洋微生物丰富, 长期在水下工作的监测仪器不可避免地会遭到海洋生物的附着和损坏, 导致仪器性能下降, 使用寿命缩短, 特别是一些敏感元件表面发生少量的腐蚀和生物附着就能够使器件的工作性能受到损坏,进而使整个仪器系统的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下降 (董大圣等 2012)。又由于海洋中的许多极端环境,诸如海底高压、 海底热液喷口等, 海洋环境监测仪器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必定要发展新型的对极端环境耐受力较强的传感探头或监测方法,并与材料防腐和防生物附着技术结合,以研制出体积小、 溶剂用量少或无溶剂、 抗干扰能力强、 防生物附着、 防腐蚀的高效敏感的多参数海洋监测仪器。
- m& k( e7 R& m" s) D) h, ?/ A; s) U4 F 我国的海洋监测仪器产业在高端产品、 创新研究方面, 遭遇国外垄断、 技术封锁, 在中低端产品方面有自己的产品, 但仍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 缺乏对工艺和关键材料的深入研究,关键技术仍然依靠进口。另外, 用户对国产仪器缺乏信任也是造成我国监测仪器相对落后、 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 我国除了温盐深测定仪器外,其他理化监测仪器的成型产品还很少, 海洋仪器研发和生产厂家较少,国内的海洋监测仪器生产厂家的规模均不大, 且缺乏自主创新产品。 + q: D3 E- V! R
2 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集成
4 X5 y: g. H. R# X% R" A" X 海洋环境自动监测系统主要有两方面优势:一是采用原位监测的手段能够实时在线反映海洋环境的变化情况;二是采用自动监测,大大减少了人力投入,方便获得连续、 稳定、 长期的监测数据。 5 W' k$ R- w, y" I, ^7 V* H
原位监测是指对原位测试对象采用安装传感器、 采集器、 通信器等方式,进行自动化、 电子化、 数字化、 联网化的连续、 动态、 实时更新数据的原位测试,原位监测是很多科学家大力推崇的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的方法。早期海洋环境监测部分环境要素是通过海上样品采集,带回实验室分析检测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将待监测的环境要素与海洋环境脱离, 不能真实地反映海洋环境状况,也不能获取连续实时的数据。而原位探测能够监测海洋区域的空间和瞬间连续变化的信息,真实反映海洋环境活动演化的动态体系, 且操作简便、 灵敏度高和反应速率高, 特别是在海洋极端环境条件下, 如深海高压、 海底热液喷口、 极区海洋等。样品的采集和保存面临很大的挑战, 原位监测则能深入这些区域, 获得全面准确的海洋环境信息。原位监测技术是对传统海洋学研究方法的一次重大突破,它的应用对促进海洋资源的探测、 海洋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和海洋科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 k+ @, s% O9 j5 c
随着传感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海洋自动监测技术迅速崛起, 目前各海洋强国都组建了适用于海洋动力学要素和海洋环境污染物的同步自动观测网络。包括岸基海洋环境自动监测平台、 自动监测浮标、 潜标和海床基固定及移动自动监测平台,如何研制体积小、耗能低、 数据实时传输、 适应海洋复杂环境、 多功能多参数、 可长时间连续稳定工作的自动监测系统,仍是未来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重点方向。
; N3 b) p6 @0 U. m' Q+ P 3 深海观测技术
" M" [5 O. Z' }) a 深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及基因资源。近年来,各国在深海的竞争日益激烈, 深海成为继海面/ 地面观测、 空中遥测遥感之后地球科学的第三个观测平台,深海观测系统正逐步成为海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可视化的、 实时的、 长时序的深海环境监测, 对海洋矿产资源的成矿机理、 开发环境、 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对深海生物及其基因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5 k# H3 J. ?. y
由于深海高压等特点, 几乎所有的浅海监测仪器都不能直接应用于深海,必须通过采用特殊材料、 构建新型微型化电极或光学元件、 采用光电机一体化等手段。研制耐高压、 耐海水腐蚀、 低耗能的观测仪器,发展适用于深海环境 (如高压、高温、 高盐等) 监测的传感器或仪器;发展适于深海环境观测的移动或固定平台 发展水下观测系统的供电、 数据通信和组网技术;发展空间、 水面、 水下、 海底多平台立体观测技术;建立长期的水下或海底观测网,是深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8 I @4 E9 B' \5 Z9 Y 4 区域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与信息服务 ' C( m9 c: G R4 ]& x1 \0 |
国际先进区域立体实时监测体系通过 “实时观测—模式模拟—数据同化—业务应用”形成一个完整链条。通过互联网为科研、 经济以及军事应用提供服务,区域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更强调整体性、 系统性的观测;根据区域环境特点, 通过岸基、 船基、 海基、 海床基、 空基、 天基相结合,形成空-天-海一体化监测, 向人们提供立体、 连续、 实时、 长期的海洋数据。 9 n/ _" ]. p, a4 |9 S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海洋开发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海洋环境监测不仅是为了满足科研和国家的需要,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也希望了解海洋环境信息。已有很多国家将信息服务纳入区域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通过互联网与政府相关部门、 科研单位甚至是个人共享监测网络的数据信息。今后, 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经济、 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为目标的区域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及信息服务将成为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W/ G4 s/ M6 D `8 w) w 5 海洋环境监测全球化网络
& s7 v2 B. F; U: Y' i 海洋是一个连通的整体, 要想真正了解海洋,必须从全球大尺度上进行研究。目前国际上正在积极展开各地区、 各个国家观测系统的联合运作,以实现在各国现有观测网络基础上进行联合观测和数据共享,提高全球性海洋观测能力。由联合国教育、 科学及文化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和世界气象组织合作, 联合发起的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便是基于海洋监测全球化思想提出的, 通过联合各个国家、 单位,全球布点,研究大尺度海洋气候循环及其演化规律。 % |3 T/ y8 u `: _: i
国际海洋资料与情报交换系统 (international oceanographic data exchange IODE) 是开展海洋资料与情报交换系统的联合国成员国海洋资料中心和组织的总成,目的是以最低可能成本向各国研究人员提供国际交换资料, 它全球海洋数据搜集、 数据应用和资料共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也于 1981 年加入 IODE,与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与美、 日和部分欧洲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 只有加大国际间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化的海洋观测计划, 共享监测信息, 才能更快、 更好地提高我国海洋环境监测的能力。 0 a( h0 o9 f5 r U
本文摘编自《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陈令新等编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 5)一书,有删减,标题为编者所加。
& L' p: I2 E7 J3 n2 | 3 M3 B6 d9 W2 I4 ^; R \( m
可长按上方二维码购买 0 r& L6 O# [, U8 m: R' w: g4 ~
(请在订单备注处注明发票抬头和税号) % X7 Z8 S) l% z& k4 F0 j) d# l
官方旗舰店质量保证!出版社库房直发, 4 R9 C J7 B G# y0 _! C! m
提供正规电子发票! 6 i9 K2 P, i% c+ v( r* V
ISBN 978-7-03-054684-5
5 t' G2 ]$ C3 U# G. I 责任编辑:周 杰
, C; q% J- t$ Q. p1 g
+ ]1 {7 v5 Y n& v —END—信息来源:科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海洋知圈编排大家都在看
0 o/ s3 S6 s! W; B* Q+ } 2 y& `% N* F. r6 L0 C: P
►戴民汉、周忠和院士重磅推荐!国内首套极地海洋科考绘本出版!四位一线科考队员倾力创作……
: p5 T6 J$ t$ V ►《人工智能海洋学基础及应用》正式出版! 1 N# X* W$ v# ?. h/ L6 N4 H0 s7 }
►中科院海洋所李新正课题组组织编撰的《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分类体系》和《中国近海底栖动物常见种名录》出版发行!
+ }1 P* t/ f5 _/ G5 K9 H0 g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自然资源部部长王广华担任“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
) {( u0 x% d: y2 a) H% Y 中国委员会主任,主持召开委员会成立会议并讲话
* y. g9 y8 y& E" c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努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取得新进展
2 V% e9 i/ j# e* N$ ^ ►王颖院士主编《数字南海》正式出版! ; B$ U* H f# C& B. I
►《海洋空间规划与海岸带管理》出版发行(刘大海、李彦平主编) + Z7 r# u$ X& _/ f9 Y3 |
►丁德文院士等编著!《中国近岸海洋生态学研究与管理》出版!
- r: h# I: {# K/ \ ►《海洋数值模拟》正式出版!董昌明主编
& S2 B) m7 r. r7 K( f. T ► 《渤海、黄海和东海沉积物类型图》出版!石学法等编著 * @& f8 E! r+ K# @% m" t
►填补海洋气象学领域空白!《爆发性气旋》专著出版
! n. \, f8 ]4 V+ b/ p* f ► 《黄河三角洲湿地碳循环与碳收支》专著出版
4 d' w7 ?! q6 g- S; M ►《海洋环境分析监测技术》中科院烟台海岸带所陈令新研究员等编著 海
0 v, v7 P: y/ |& p0 O& {9 a, q ►我国首部风暴潮数值预报专著《现代风暴潮预报技术及应用》 洋- i! y$ }& L; l- y4 z1 b
►《珊瑚礁科学概论》:珊瑚礁究竟有多重要? 书
: W# L# j" w G! X0 o! P ►《现代海底热液活动》栾锡武研究员 著 屋
1 c- W3 j3 ~, ]9 a: a3 H; E% R9 T5 N ►《海洋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出版发行
$ e: ^: ^9 G2 u$ v2 p ►我国第一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生教材出版 ' s2 Y- R! R& \
►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吴自银研究员等牵头撰写《High-Resolution Seafloor Survey and Applications》出版 / l- }+ T, }5 C" y8 Z" Q0 }$ F
►《自主水下机器人》封锡盛院士等主编、徐会希高工等著
" \8 s0 [1 r! B% E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 f/ [1 W1 e! F' N T$ V
►《海洋和海岸环境塑料污染与治理》骆永明等编著 . \( ^0 @) D; R$ D d* C. E
►《恢复生态学》:湿地生态系统的功益及退化湿地生态恢复的技术方法
# `" {1 {* X1 ~8 \1 y ►《地球系统与演变》白令海道开启和和北冰洋的演变 (附注:北冰洋大洋钻探 )| 汪品先院士:为地球系统科学正本清源 # m6 ~( ?; g& h1 F7 b/ T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境演变遥感监测》出版 * t1 F& p& _2 n/ _
: @6 n4 K% q$ e+ y ]
海洋知圈 & E, \+ I1 b! C
知晓海洋 | 探知海洋
( Q& m. h; y' r; m& X- j 宣传海洋 | 服务海洋
3 V9 X( A% ^2 W1 X- |2 _6 J/ J
0 `3 H- i/ z3 F2 e7 |. ^1 V, Q$ { 如您喜欢,请“点赞”并点亮“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