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1 C8 \1 T# v8 r) m 工作服、防护衣、面罩……穿戴好5公斤重的电焊“套装”,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电焊工宋凯工作前的必要准备。
1 Q& r( V1 j5 p( |8 l. }6 Z) w( O1 t
宋凯已经在焊工岗位坚守14年了。从海底管线到压力容器再到深水焊接项目,很多海洋石油工程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宋凯先后攻克超级双相不锈钢、双金属复合材料等多项焊接难题,带领团队完成20余项技术创新,实现经济效益超千万元。
* U9 |9 H& X5 V- @1 v; x. _# s8 @ 勤学苦练成巧匠
( i( R3 D) T2 N# s" D
2008年毕业后,宋凯成为海油工程的一名电焊工,看到师傅们焊出的漂亮焊道,他暗暗发誓,自己也要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焊将”。
g p2 M4 {! Z" Y8 ]6 \: K “他身上有种年轻人少有的沉稳,虽然不爱说话,但是学习电焊很用心,骨子里有一股韧劲儿。”焊接队队长傅延波对宋凯印象深刻,只要有空他就跟在前辈身边悄悄学习。
8 T( p' r( d* R; t- G1 i& w 电焊看起来简单,想做出好活并不容易。不仅讲究手眼高度协调,更需要耐心和毅力。为学好这门技术,宋凯苦练本领,白天时间不够他就挑灯夜战,每天在培训车间练习10个小时以上;为了掌握更多技巧,他一边请师傅讲解,一边观察动作要领,焊接时手、脚的位置,眼睛看的方向以及身体重心等,都细心观察请教;他兜里经常揣着半根焊丝,无论是在吃饭还是上下班的路上,都拿在手上不停练习,只为熟练掌握氩弧焊送丝技巧。
7 d. j2 U- }3 S8 }8 g 凭借对电焊的专注与热爱,宋凯的焊接技术突飞猛进,他很快掌握了电弧焊、钨极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埋弧焊等多种焊接方法,练就一手气刨返修“绝活”。
- d8 W: {; x0 U8 ~" A p2 t; G
在2013年举行的“嘉克杯”焊接技术国际交流活动乌克兰邀请赛中,宋凯作为年轻选手与老师傅一同竞技,获得手工电弧焊第二名;在2014年“振兴杯”全国中青年职业技能大赛中,他获得第三名的佳绩,成为海油工程首位站上国家一类大赛领奖台的电焊工。
/ B8 Q& P1 ~9 ~, v$ K& l “左右开弓”挑重任
( F' C& M }" l# A; G, U& x9 \ 10多年来,宋凯始终奋战在施工一线,参与完成40多个重点项目,完成的焊缝加起来超过4万米,并多次在项目中实现焊接合格率100%。
$ e7 r8 i- A! |* e# ?) F( T7 H 2016年7月,公司首台国产化LMU(桩腿藕合装置)产品进入关键施工阶段。宋凯在一台半封闭的筒体中焊接,半小时后,他的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来。为了让焊缝一次成型,他连眼睛都不敢眨一下,更顾不得擦拭汗水。“您这月牙形花纹焊得也太细腻太漂亮了!”一旁的同事感叹道。
/ S" A) U$ F/ V
别人问他,焊接时怎样才能保持手稳?他说:“最重要的是心静,因为你的心控制你的手。”
8 ]+ B) V7 u7 r$ Z! M
公司首次进行复合容器产品段塞流捕集器制作,由于复合材料焊接时基层和覆层材质性能差异大,焊接难度巨大,一旦出现焊接返修,对产品质量和项目工期将产生重大影响。宋凯勇挑重担,经过15次反复试验,在满足基层和覆层性能要求的同时,严格控制焊接中的热输入、稀释率等参数,最终攻破焊接难题,确保产品“零缺陷”。
0 S8 V8 h# B# [, U* O$ m. W7 t 精湛技术的背后是宋凯多年来的努力拼搏。工作时一蹲几个小时,被高温下金属熔化产生的烟尘呛得嗓子不舒服,眼睛灼得流泪,皮肤烧伤……这些对焊工来说都是常事。宋凯在一次次磨炼中淬火成钢。
0 z) w S- }" F4 X2 _7 N0 R
2020年,在“深海一号”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1500米深水管汇中,焊工要在只有小拇指粗细的小管径上焊接,不到1米的范围内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几十道焊口,每道焊口不但要完成360度焊接,还要经过最严格的检验。由于空间和视线都受限,加大了焊接难度,大家都望而生畏。
1 l1 M5 k! e5 i$ f 面对困难,宋凯主动请缨。他苦练左手,从拿筷子到夹黄豆再到拿焊枪练习,直到左手操作水平和右手相差无几。凭借“左右开弓”技能,宋凯成功解决了空间狭窄的焊接难题,将焊接合格率提升到95%以上。
F5 Q9 [; X+ M) t6 ^8 Y% \
钻研技术善创新
7 i( B5 [& C; c! G$ ~4 }
宋凯不但喜欢刻苦钻研,还善于开动脑筋,他经常想,“能不能有更好的方法”?
/ ~" i9 A3 [% ~/ Q- v 海南液化天然气项目实施中,一种特殊的再冷凝器是国内首次生产的壁厚最厚、直径最大、使用温度最低、制造难度最大的不锈钢容器之一。其中困扰施工人员的是大厚壁材料开孔问题,如果委托外部公司施工,需要几十万元加工费,不仅倒运时间长,还会影响项目工期。面对难题,宋凯提出将等离子气刨工艺引入大厚壁材料开孔的技术创新。
4 u# X5 a$ l$ i+ f7 q
宋凯的想法引发一些质疑,“飞溅如何控制?”“坡口质量如何保证?”……质疑声并没有让他打退堂鼓。经过反复试验,他确定了喷嘴与工件间的距离、角度等各类参数,成功将等离子气刨工艺引入大厚壁材料开孔中,最终提高效率4倍以上,确保项目顺利完工。
, H& ^& Z7 q4 l4 |& B 在海洋石油油气处理压力容器设备制造过程中,接管与法兰的预制焊接占设备制造工作量的20%。过去,焊接均采用传统工艺,效率低下,因此宋凯提出将变位器、半自动焊机、埋弧焊大臂等工艺结合起来,实现自动焊接。为了方便操作,宋凯将焊机送丝控制、变位器控制和十字操作架控制系统进行集成,先将送丝控制与变位器联动,再将联动控制与十字操作架控制总装,只要使用一个控制盒就能完成所有焊接控制。这样一套技术创新不但简化了焊接操作,而且提升效率3倍至5倍。
6 a8 k& Q/ A$ T: ?
宋凯通过不懈努力,凭借好学、勤奋和实干赢得了大家的尊敬。多年来,他先后荣获中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大国工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
% g2 c9 v2 n1 L: E; y. N6 d, \ 在同事眼里,宋凯既是能工巧匠,又是良师益友。他曾多次担任教练,指导选手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近年来,由他培训的多名选手在技能大赛比武中摘金夺银。
. {# T$ j; t9 K0 B. o# m “宋凯坚守一线,毫无保留地指导青年技工,这种精神带动着整个班组,大家整体实力都不断提升。2022年班组被评为公司的‘金牌班组’。”公司电焊三班班长马洪青说。
) w7 P _ M( `$ n7 H# m/ |8 b
“我还要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在更多的项目中锻炼自己,为公司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让焊花飞舞的青春绽放绚丽光芒。”宋凯说。 (经济日报记者 周 琳)
8 [; f3 g7 v& p' U' G( E, N' c, _5 c3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