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李家彪:深海是未来海洋科学和国际治理的焦点 - 海洋科学教育

[复制链接]
+ h6 y" ]+ N W, X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8%,是一个很大的区域,所以说研究海洋的人是最具有全球视野的……”11月1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举办的“院·望”院士系列学术讲座第五次活动中,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家彪,以《海洋科学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机遇与挑战》为题,讲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海洋发展和全球治理战略的热点,内容涵盖大陆架划界、深海底资源、公海保护区等问题。

! O/ c/ h7 Y( M9 m1 u: r

据上海交通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周朦介绍,李家彪是中国边缘海两期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主席,长期从事海底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研究,在中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 h7 p" _* }" b2 [

在21世纪,大陆架划界是全球各沿海国合法拓展国家管辖海域的重要途径,关乎一个国家的海洋权益、资源利益和国家安全。根据1982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宽大陆架国家可以获得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海底管辖权。

' _( ~8 ~( f* Y) \& W* e

比如2012年日本在西太平洋申请了74万平方千米的大陆架,其面积是日本陆地面积的2倍,而经过中国的技术评估发现很多地方依据不充分,联合国界限委员会最终采纳了中国的评估意见,仅核准30万平方千米。

0 d' r H. P- N3 b1 c

作为重塑全球版图的工具,大陆架划界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地质系统、海底探测与界限识别、划界模型等海底科学与海洋法学交叉的难题。李家彪解释道,“一个岛长在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划分规则,最关键是要弄清楚岛是怎么形成的,也就是说,要把《公约》和全球海底地质地貌特征结合起来制定边界。”

7 V& J3 [6 M) b. N$ L

李家彪透露,中国的大陆架划界科学技术从2000年兴起,发展至今,目前已进入创新前沿。海洋二所大陆架划界技术还走出国门,为莫桑比克、塞舌尔、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技术援助。

% d" \, r, R. f" Q* R

同时,各国对极地的探索、管理、开发和利用也是投射国家影响力的新手段。活动现场展示了中国在多种海洋科学考察中的收获以及学院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包括蛟龙号2014年采集于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的热液烟囱体、距今2.5亿万年三叠纪古海洋的裂齿鱼、中国自主研制的首台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系统等8件展品。面对一瓶“万米海水”,交大海洋科学专业的研一新生魏征表示,从深海采回的样品很珍贵,希望自己以后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科学考察。

: |, Y0 a; g) l4 E- l

李家彪回忆起中国大洋极地考察研究的历程,“八十年代冲上去的这批人都是勇士。那时过西风带的时候,在船上都能听到钢板撕裂的声音,每个人都在写遗书,写着写着西风带就过去了。但现在的考察船非常豪华,可以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8 w D+ ]- a: V @7 H

对于深海技术的未来,李家彪认为有两大战略方向——深海观测和深海开发,重载、协同、智能、环保是四大关键词,其中环保更是全球治理战略的一大难题。在海洋资源开发的背后,人类活动带来了过度捕捞、垃圾排放、海洋酸化等生态威胁,但《2018年保护地球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只有7%的海洋得到了保护。面对资源利用和生态保全的冲突,他表示“最重要的是发明装置进行清洁地开采。”

& e9 i, q0 r- D6 z+ r

据了解,本次讲座属于庆祝交大海洋学院成立周年的系列活动。周朦表示上海高校中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都在海洋的不同方面有所成就,但缺少把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综合起来的海洋科学教育建设,特别是在深远海的领域。于是,上海交大与自然资源部海洋二所于2018年共建海洋学院,致力于培养海洋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端人才,也希望让更多中国孩子认识海洋。

g& F' r0 Z" C0 n+ j/ b: I5 S; P 1 F$ e3 @8 `5 G: Z( j9 b: ~+ Y) \. j, F; F; o) c$ L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开悟余生
活跃在昨天 18:5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