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 |% n7 T: M& [+ z1 o. n
【专家点评】
7 T' I/ P) } Q- u 建设海洋强国,筑牢蓝色梦想,不仅需要强大的“硬核”科技力量,也需要丰厚的“柔润”文化力量。近年来,在国家、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平台不断扩展、途径不断丰富、力量不断增强,取得了丰厚成就,也面临着更多责任与挑战。
+ P( E" f0 @; G3 L; a- v% y 加强海洋意识教育,青少年是关键。我国青少年海洋科普教育仍存在四方面短板。从文化传统看,我国以陆地文明为主导,受“重陆轻海”观念影响较深,海权意识、海洋文化不够入脑入心。从时空分布看,空间上沿海地区、涉海高校的海洋科普教育力度较大,其他高校资源投入相对有限;时间上主要集中在世界海洋日、中国航海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尚未实现常态化。从工作体制看,缺乏完整的海洋意识教育和文化建设体系。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海洋国土意识、海洋资源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参与意识普遍薄弱,大多数高校未开设海洋类通识教育课程。从海洋科普投入看,科普设施及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激励尚不到位,社会资源有待进一步拓展。 # C8 x( B/ B, b
纵览国外,自21世纪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与海洋教育相关的政策,激发了国民对海洋的兴趣。比如,德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将海洋科普知识写入教材,充分激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和热爱;大学阶段则侧重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重视培育海洋科学技术人才,还大力支持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保护、行政海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育。再如,欧盟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资助了大量海洋教育项目,向全体公众提供包括海洋科普网站、视频、海报、游戏在内的多种宣传媒介,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性海洋文化氛围。
8 u8 y- J3 C' j" E; P4 |3 S 加强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倡导寓教于乐,创新科普教育载体形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增强科普内容趣味性;开展常态宣传,加大海洋科普教育力度,内陆高校、非涉海高校加大海洋科普教育投入,通过建设海洋云平台、与相关海事单位联动等方式,让更多师生走近海洋、了解海洋;夯实根本,健全海洋科普教育体系,探索将海洋知识课程正式纳入我国课堂教育内容体系,实现海洋文化知识传播的系统性和持续性;明确职责任务,完善海洋科普激励政策,明确高校等机构的科普宣传功能。建议高校开设海洋科普类通识课并向公众开放,涉海科研平台主动开展海洋科普研究,将海洋科普宣传成果作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 " v* t' k: k- Y5 U6 j2 v! w% P
(作者:郑金海,系河海大学副校长、海岸灾害及防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 v. s6 @. [* y6 R( l% N* V. H2 c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刘艳杰、陈建强、周仕兴、刘茜、王斯敏 通讯员 赵晖) , C5 }% k; k1 Z
' m, d4 L3 Y+ k9 R1 c7 P! o# g+ Y: d
`, d* M; b# W9 [. r& l-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