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A& _& E1 v- A J u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9日讯 19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在青岛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卫星遥感、海洋浮标、岸基台站为核心,地波雷达、断面调查、志愿船等手段为辅助的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覆盖我国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近岸)的中国海区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8 K0 \2 g8 J7 i+ X1 [$ i* W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介绍,海洋观测与探测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经济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基础。经多年布局,我国初步建立了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位海洋站观测系统331个、海岛自动气象站310个、船载自动气象站100个、业务化锚系浮标237套、表层漂流浮标200套、Argo浮标200余套、潜标40余套,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2 T1 B* b! C& j, S, e& Y" [8 e" {
“随着信息、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海洋观测与探测,全球海洋观测与探测从技术到体系都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朝着智能化、网络化、低成本、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党委书记孙继昌表示,研究所在海洋观测、监测装备领域拥有60多年研发历史,科研成果支撑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船舶气象和海洋台站三大观测网络的业务化运行。未来,将瞄准国际海洋领域最前沿,充分发挥院士引领作用,聚焦海洋核心传感器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平台、海洋精准观测技术与装备、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处理技术四大方向,不断推动我国近海业务化观测网升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 a: ]6 m/ ?8 y, ] 责任编辑:单蓓蓓 . P$ C+ d7 j9 }
; R" O* E& ^1 q. Z1 k
2 q7 y, i2 o# w7 l; K6 K# m7 w u& x, C4 q+ j
7 e5 J- i* b5 J5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