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 o9 u: {' l) G5 i7 ?1 h5 q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9日讯 19日,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海洋观测与探测技术论坛在青岛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以卫星遥感、海洋浮标、岸基台站为核心,地波雷达、断面调查、志愿船等手段为辅助的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覆盖我国从渤海、黄海、东海到南海(近岸)的中国海区域,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9 x/ ]$ d: l' C- C2 e& b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海洋监测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介绍,海洋观测与探测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经济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基础。经多年布局,我国初步建立了五大近海业务化观测网,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位海洋站观测系统331个、海岛自动气象站310个、船载自动气象站100个、业务化锚系浮标237套、表层漂流浮标200套、Argo浮标200余套、潜标40余套,规模位居世界第二。
/ B" \8 Z0 g* O1 y4 ~9 B6 l2 ? “随着信息、材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大量应用于海洋观测与探测,全球海洋观测与探测从技术到体系都正在经历革命性变化,朝着智能化、网络化、低成本、高性能的方向发展。”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党委书记孙继昌表示,研究所在海洋观测、监测装备领域拥有60多年研发历史,科研成果支撑着我国海洋资料浮标、船舶气象和海洋台站三大观测网络的业务化运行。未来,将瞄准国际海洋领域最前沿,充分发挥院士引领作用,聚焦海洋核心传感器技术与仪器、海洋观测平台、海洋精准观测技术与装备、海洋大数据及信息处理技术四大方向,不断推动我国近海业务化观测网升级。(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 _) a1 O: _ f
责任编辑:单蓓蓓
7 g# C0 L$ z2 Z5 i5 m$ C
. I. Y; X5 K! ]# M5 F
# m* B1 R' q1 \9 m6 b( `
. J3 A2 p3 t% \4 c* B0 v) T9 M
5 c- g# X: t3 W' a$ o$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