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l6 }7 R5 u/ _ s5 G) ? 原标题:科学教育做“加法” 科普资源促“双减” 3 q: ~1 {* @+ e! u& M
# ~. k# x1 x) t2 g! f4 W5 Z

. w) }0 G* f; s+ ? 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中,刘焕彬院士在广州市越秀区二中应元学校开展讲座。市科协供图 6 Q# P6 ]8 A, y8 x1 O
金秋时节,收获时至。近日,国内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第37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传来捷报:
6 Z! U* f% t/ @# a 来自广州的参赛项目共获得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项及专项奖5项,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二等奖2项。其中,《变轮距管道机器人》项目获得大赛最高奖项中国科协主席奖。 5 J1 Y4 V6 f t- b+ _
“国字号”大赛上的广州风采,是广州市科协推动青少年科普提质增效的成果缩影。近年来,市科协充分利用广州青少年科技馆(下称“青少馆”)等阵地资源,因地制宜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引导中小学校充分开展各类科技实践活动,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3 ]% V# W9 v% H9 x, ?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市科协等部门的支持指导下,广州青少年种下科技的梦想种子,用好奇和探索装点求学问道的黄金时段,为助力广州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厚植土壤、夯实根基。
4 q. X; L- A$ n% X7 z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 F, o" ]4 g& ?8 s4 U/ t; D* A
培育主力军▶▶
8 `2 \6 ]7 z" n; b: N* L8 W 科技竞赛育英才成就大梦想 B5 A3 E) r* w5 W0 F$ E4 T
“我看到路面上有工人在用管道机器人作业,经过搜索相关的资料,我希望设计一个通过性和灵活性更好的机器人。”一次偶然的生活发现,让广州市执信中学高二年级陈立伟萌发了设计机器人的想法。
' k6 c; f, p( `& Y) e 在老师的指导下,陈立伟设计出兼备平地行走和爬行变径管道的变轮距折叠式机器人——变轮距管道机器人。它可以灵活穿行在不同直径、走向多变的管道空间。凭借该项目,陈立伟获得了中国科协主席奖(全国仅4个项目获此奖项)。
7 d% u5 _, Y- w9 W! M4 g 学业因科技而精彩,成长因创新而出色。近5年,广州市基层区(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数量达98.9万人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各层级选拔项目28007项,进入市级决赛项目4071项。
0 a" p$ \2 ~$ y/ `+ o 在此过程中,市科协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培训活动。今年国赛前夕,10个广州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得到了专项辅导和提升。其中,陈立伟《变轮距管道机器人》项目正是由市赛评委会工程组组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罗飞辅导。
) C" ]- t3 F& b) a; f; i/ }- n 为培养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市科协还实施了“英才计划”。该计划选拔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在自然科学基础学科领域的著名科学家的指导下参加科学研究、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激发和培养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优秀中学生。 ' U0 o, E8 g% b/ l
例如,2022年英才计划优秀学生、就读于广州外国语学校的陈翊昕通过筛选进入广东省生物学科英才计划,在中山大学接受培养。陈翊昕合作完成的相关论文以共同一作投稿至SCI期刊Mycological Progress,并获得审稿人修改意见,论文目前正在修改中。
" [8 e! B4 C8 ~ a* k- U) ] 自2019年以来,广州市已成功举办了5届“英才计划”活动,全市多所名校共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877人,广州市从学校推荐中选拔出学生486人,最终入选广东省“英才计划”学生193人,入选学生与高校成功结对,并得到导师的培养。 $ z J/ `4 X( q3 }) f8 n! e4 w
以自然为师,探寻科学知识的神奇奥秘;身体力行,领略尖端科技的无限魅力;对话大家,感受上下求索的学人风范……在市科协的指导支持下,作为未来创新的主力军,处在中学阶段的莘莘学子踊跃体验科学之美、创新之妙,让各类科技创新成果纷繁涌现。
' v/ t. z7 k" b! e& n. M8 \$ O 筑造主阵地▶▶ & E" l ` \0 U" w2 W# N
青少馆转型升级办出大事业
: n4 {. [- m# C$ V: x3 K( ^+ f; ~ 无人机飞行表演、机器人舞蹈表演、古生物主题艺术创作、特色蔬果盆栽领养、无动力飞车赛、机器人足球赛……近两年,青少馆推出的精彩活动和互动体验,让广州青少年实现“科普零距离”。
6 q3 g8 ?+ T4 M4 u0 z “小馆办出大事业”,作为广州市区第一座综合型科技馆,青少馆建筑面积6967平方米,先后被认定为“广州市未成年人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广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近年来,青少馆大量引入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提供多个主题展和多项科普活动。2022年至2023年8月,进馆参观人数逾8.3万余人次。 : I) ~: h" F m5 o9 n$ y. J
在玩中做、在看中学,在青少馆等科普平台、阵地,同学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沉浸式体验科普。 ( C% @- ^* v8 [0 X2 ?
航天英雄杨利伟带领“探科普”,是一种什么体验?去年10月,宇宙空间站进行了“天地互动”。在中国科技馆和市科协的指导下,广州首批《科技馆里的科学课》试点示范学校(共21所中小学),参与了这次“天宫课堂”。
: N3 b) c4 U* c7 Z$ K 本次科学课通过科技馆展品演示展示、天地实验对比、专家权威解读解密,用第一视角的沉浸式体验方式,带领观众感受太空实验和地面实验的不同,从科普角度揭示了中国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的重要科研意义。
# C6 ]" v* i T) r 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精彩仍将继续。今年,市科协将协同开展“院士科学人文课”“青年科学家科技前沿课”与“科学基础课”系列活动;同时,依托青少馆展览资源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研学活动”“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教师交流学习活动”等系列活动,以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方式为学校送去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 8 e& H4 b2 T. ^% D- z; ~$ v
其中,科普大篷车集科普展示、科普资料发放等功能于一体,被称为“流动的科技馆”。车载科普展品涉及声、光、电、力、磁等学科内容,并且配有“科学大擂台”线上知识竞赛等项目,已形成优质科普资源包。2018年至2023年8月,科普大篷车共计开展活动368场,受众达53万人次。 . g: q7 N. s' h) Y1 q
市科协打造科普实践主阵地,让研学实践从课内延向课外,理论知识从书架来到货架。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体验之旅,为助力“双减”贡献智慧力量、彰显科技担当。 u# S# y7 H- F* {% d1 X
唱响主旋律▶▶
% I. u1 }6 {3 f! I1 V3 _7 H “院士专家校园行”开授科学课
3 g$ U" F1 a) G 广州集结了全省97%的国家重点学科、80%的高校,同时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坐拥华南地区最为集聚的科教资源。除了发掘自有资源,市科协还通过提升科普品牌运营能力,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开放共享。
7 ]" `% } a8 K$ s Q( ~ 自2017年起,由广州市科协等单位打造的广州“院士专家校园行”青少年科普品牌项目(下称“项目”),持续为广州市中小学师生送去科普“盛宴”。 % N, ~. G0 v5 E$ w. r* j" T, H
项目启动至今,已邀请包括欧阳自远、张景中、陈新滋等16名院士在内的110多名不同领域科技专家,在广州中小学为20多万学生开展科普讲座662场。讲座内容涵盖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地质地理、生命科学等领域。
0 p Q0 C0 |" d5 h6 W& x: Z “院士们很擅长将生活细节与科学知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知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广州执信中学教师梁志成表示,“这启发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深入生活,探索生活的本质,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讲解知识。” , x) i+ a4 D2 ^, i* H4 f
聆听过讲座的学生们在科研之路上越走越远。院士讲解了“双碳”知识后,广州二中的胡乐凡同学注意到口罩使用量巨大,萌发了通过生物分解处理口罩的想法。后来,胡乐凡开展生物实验,获得了第36届省科创大赛三等奖和市科创大赛一等奖。 4 U& S9 Y$ _. Z; ]
为扩大全市科学普及覆盖面,提升市民科学素质,市科协还持续开展了广州科普游活动(下称“科普游”)。活动充分整合广州各类科普资源单位,以青少年家庭为重要活动对象,通过展览展示、科普讲解、趣味互动等形式免费开放。 D/ Z+ e/ i+ p; {6 p4 w
“科普游举办迄今已有十年。我们希望将‘象牙塔’的大门向更多社会公众打开。”广州市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广州每年都有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超百家的单位承接科普游活动向市民免费开放。 % H9 d' i1 w4 c% k ?- _
每期活动,科普资源单位都精心准备,提供科普专职人员全程讲解和导览、策划科普讲座、趣味问答或实践互动、派发科普资料、提供午餐或礼品。2019年以来,广州科普游共举办活动1301场次,受众67736人次。2022年起,广州市科协推出广州科普开放日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常态化科技教育资源。 ) ^1 ^3 f2 i) u! C7 S8 h8 F; a# w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旋律声声入耳,“高大上”的硬核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背后是市科协持续完善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
! z8 @! L1 A4 E( l& X# C- W3 P 当前,我国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集中部署和系统谋划。市科协通过搭建科普服务平台,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促进“双减”政策落实,助力一批又一批广州青少年们在科技创新的沃土上赓续前行、生生不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y$ A. X% s. Z8 Y) g; {
# h2 R8 C. V6 a; Z& g9 }, r$ i, a/ t
责任编辑: ! p2 w7 {4 G# M/ C { m- u- _
6 u* t9 F* N8 h Y' G/ s
0 b2 H+ ?" N, d- C
T1 ^6 S3 [3 |" @9 j- S- p1 G% \
n$ t/ q1 ~. d- ]+ C4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