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 W! n% D% F6 P! b& b1 s# V3 P6 @
无处不见的微塑料
% Z6 j1 }2 W# Z' ^4 G
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毫米,由高分子聚合物构成的塑料颗粒或者是纤维。常见的化学成分是聚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从外观来看,微塑料的形状有三维形状、二维平面片状、一维线形、不规则形状等。微塑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生的微塑料、一类是次生微塑料。原生微塑料是生活中的微塑料颗粒。次生的微塑料是塑料制品长时间暴露在环境中产生的微塑料。
% r0 R0 [: Y$ T7 G0 t0 }; e3 b 
* W7 F& U6 a3 u$ b, g3 I) T 在人类的生活中,有着磨砂效果的亮白的牙膏,能去除角质的沐浴露,具有深层清洁功效的洁面乳,都含有微塑料,而一管牙膏中,有超过30万颗的微塑料颗粒。这些微塑料被冲进下水道的时候,它们会想方设法地重返人类身边。经研究发现,每升海水中含有200颗微塑料,被捕捉的浮游动物体内,平均含有3.3颗微塑料。在人类已知的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也发现了微塑料。研究者从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采集回来的雪和溪流样本中,也发现了微塑料。2022年,科研人员首次在南极的降雪中发现了大量的微塑料。
! {2 K/ u* L1 O" @1 n( S7 u+ i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四大海域、沿海地区以及内陆地区进行了微塑料污染调查。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区域开展了海面漂浮微塑料监测,还研究了珠江水中城市段及河口、粤港澳大湾区茅洲河、厦门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长江口流域等这些沿海地区的微塑料的丰度,发现上述地区的微塑料丰度普遍很高,甚至已经超过国际水平,其中聚乙烯和聚丙烯占主要成分。
v, t) j: m4 ^" h8 R" M( w0 X( D l 同样的,我国研究者分析了流经中国大城市的重要饮用水水源和江中微塑料的丰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发现广大乡村地区是微塑料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5 g v+ n. o1 i) d4 ~) I
微塑料的危害
: r% G( O0 I; J ^( _) _ 在生活中,塑料垃圾会在环境中分解出微塑料,而析出的微塑料可能会为有毒化学品迁移到生物体组织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在这条途径中,微塑料充当载体,将被吸收的污染物和化学有毒品载入到生物体中。比如,鱼会经常摄食微塑料,而且摄入的微塑料会抑制胃肠道功能并引起进食障碍。研究发现,全球各大洋鱼类都摄入了微塑料。
0 b# X* f* w$ e$ m# J& {# }6 ?

9 b$ J2 r5 g* }5 ]% t" w
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人体内摄入微塑料更是不可避免。微塑料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在海洋环境中容易吸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例如海洋细菌、致病微生物,是各种有毒物质的理想载体。吸附有害污染物的微塑料在人体的肠道可能会诱导免疫反应,浸出化学有毒物质,从而导致人体内毒素的积累,引发能量代谢等的紊乱和组织损伤。
D& Y0 ?# n" [7 l7 _ \0 J 来自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一份研究表明,我们人类每周都会把超过2000粒微塑料吃进身体,加起来5克重,相当于一张银行卡。在我们的饮用水和食物中的微塑料,它们突破我们的消化系统,成功地进入了我们的血液,传输到人体各器官,甚至在人类的胎盘里也发现了微塑料。因此,我们人类的身体可能早已经被微塑料攻陷了。
! V+ K. M* ]" n, A 目前,我们对环境中的微塑料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仍然处于开始阶段。要想治理微塑料污染,需要我们花更多精力完善管理和技术体系,更需要人人爱护环境,支持可降解的塑料生产。
# {/ i y, @5 k# m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