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D* W6 d7 c
 / H8 [0 O! \) ]& ^
图片摘自网络 1 K4 m, [8 g+ R" b- e0 @0 D
深海中微生物很多很多,从海水到海泥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微生物存在的印记。20世纪50年代有科学家估计,在1升表层水中的微生物多达10万个,约有1万种,其中至少1个新物种
& C5 k( H$ b/ E1 t 。有科学家通过搭乘科考船前往钻井平台获得海底海床以下800米的软泥,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活的微生物,这真是生命的奇迹。 ; }- K4 F8 |6 S+ l3 {! P. ~
$ h9 \+ J+ [1 E! \. G W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s- d+ |$ P3 j8 v0 g 图片摘自网络
# m$ F: _1 T( E5 I, D- z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研究深海微生物呢?
9 P& p0 _% t3 ]% C* ?' J& M5 }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b, D6 C' a' k6 P2 v; i 深海环境极端、恶劣,因此,生活在其中的微生物要进化出各种各样的细胞结构和生理功能才能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如深海环境营养物质相对较少,而微生物需要产生各种各样的水解酶类,如蛋白酶、果胶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过氧化物酶、脂肪酶、多糖水解酶、木聚糖酶等,通过这些水解酶分解深海中 “碰到”的有机质,获取自身需要的营养。这些酶之中,如木聚糖酶是制作面包时常用的酶,它不但可以增大面包体积,改善面团结构,降低黏性改善口感,而且不会对面包加工产生其他不利影响,还可以延长面包的货架期和降低面包老化速度。此外,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在我们日常生活或轻重工业、医疗等中都非常有用,深海中微生物产生的酶具有陆地生物所没有的性质,如耐高温特性、耐压特性、耐低温特性等,能够补充现有陆生生物产生酶在应用方面的缺陷或不足。
: g; A) r0 Z0 l" Z: ~3 ?2 {5 _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6 \2 g3 ]+ n5 W* X 图片摘自网络
. W% R. y0 r, @. C# {, J6 B 另外,深海微生物的生长还会受到其他微生物的威胁,如对营养的竞争等,部分微生物会产生一些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抗生素。深海环境中,很多微生物能产生各种与陆地生物非常不同的抗生素,如我们目前用的比较常见的头孢菌素,又名先锋霉素,最初是从地中海头孢霉菌(真菌)中分离的三萜类抗生素,自20 世纪 60年代问进,后经微生物技术改造成半合成抗生素,上市品种达60余种,占世界上抗生素产量的 60% 以上。另外,海洋微藻、海洋细菌等都能产生很多新奇的抗生素,目前已经从海洋真菌、海洋放线菌等微生物中发现大量新的活性化合物,相信不久的将来深海微生物来源的抗生素将更多地走向市场。 ' T/ S* G0 U; y3 I1 {- Q/ \8 K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a; m3 Y4 V, I 图片摘自网络
4 }4 v6 T+ A B [2 w- D 深海微生物的研究其实跟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是应用到吃的食品中还是药物的研发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 _3 |2 g+ q) z; G
' y9 x* G( B; g6 A, c3 `! v* S
探索深海,让神秘海洋不再神秘。 8 x8 @$ B1 s0 K. t
深蓝探索,期待您的到来。 ]; Q3 V4 K: H. [3 F9 _2 c: I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K& j$ {% i2 j5 v. D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 A C6 `" k; k5 f7 \8 H5 [
2 R+ z0 c' e# ?7 M" s% C8 Z4 x) s
5 m3 S" o; d q% P) J- m*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