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筹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她要探索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 - 深海生物研究

[复制链接]
+ h0 b( h" z9 H# _ R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科学家 ,作者采集工程

c( v# d w @

中国科学家.

# v3 ?( B7 e8 p* E) T8 _! R

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所搜集的珍贵史料,展现老科学家们的学术生涯、精神世界及突出贡献。弘扬科学精神、培育科学文化,打造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人物专题宣传平台。

5 P4 ^6 _; Y' a- q5 [0 W& ?# u

$ k4 W' ]( c( B) s. I, {$ o

1993年,国内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虾病害,发病快,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徐洵临危受命,展开科研攻关,开发了一种简便快速纯化病毒的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获得了分离纯化后的完整病毒粒子。根据研究成果,她还研究了快速检测法,帮助虾农解决实际生产中的困难。

# |2 v! \* d" C8 F3 g: T: Y/ ?

, o& S m3 V7 }6 k

徐洵在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办公室

9 X- C0 J: s' {% H' L

徐洵,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生物工程专家。作为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中为数不多的女院士,她一直走在中国海洋生物基因研究的第一线,开展海水污染检测和病原检测,破译对虾病毒基因遗传结构,布局建立中国第一个深海海洋实验室。在六十余年的研究生涯中,她不断创新、辛勤耕耘,为我国海洋基因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

% z' P) O1 ]: q/ S) Y/ \

跳级入学,才华初露

$ q, o0 @2 x+ h" X3 T! j3 b

1934年10月,徐洵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县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父母为其取名“洵”,意为“诚实、实在”,希望她人如其名“品格诚实、做事实在”。

5 ^6 }3 Q; a+ u

徐洵从小聪颖好学,小学时她的学习天赋便展现了出来,老师们建议她跳级考初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考试,并以前几名的成绩升入初中。

% c; p. H0 ]5 N3 w X' S

受战争影响,徐洵的大部分中学时间都在躲避战火。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她靠着对学习的热情和毅力,自学了大部分课程,并对生物和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发现通过生物和化学学科的学习,可以探索生物机体的化学组成,了解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规律,揭示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这为她以后从事生物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 L) u9 ^& b+ L y+ V7 k

9 A# f$ u) t; ^ q' G6 d7 ~

徐洵在中国医科大学门口留影

: t8 Y2 t! e2 ~: F$ M& }- Q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孩读书比较少。不服输的徐洵认为“谁说女子不如男”,经过六年坚持不懈地学习,年仅17岁的她前往福州参加高考,凭借出色的发挥考取了华东地区第一名,顺利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

# e Z+ F: ~% M* T5 c

毕业后,徐洵留校从事生物化学教研工作,并先后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工作。

! [+ ], P A. \6 z, c4 o3 H

投身海洋,攻克对虾病害难题

( H/ p$ E: V8 q) z) d. |7 Q( i

1993年,国内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对虾病害,其病原对虾白斑杆状病毒能感染所有养殖对虾,以及多种虾类、螃蟹和小型甲壳类浮游生物,感染死亡率高达90%到100%,对我国造成数百亿元损失。

3 ~' J. F- r9 [5 l' H: R4 m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纯化此前一直是国际难题,其病毒组织成分复杂,病毒能够释放大量水解酶类,容易遭到破坏降解,因此分离纯化难度很大。在分离过程中,对虾染色体DNA常常附着在病毒表面,导致难以得到高纯度的病毒粒子。

0 {: N4 u+ D# _

1994年,徐洵临危受命,对对虾白斑杆状病毒课题进行攻关。历时两年多时间,她们终于在1996年底取得突破。

# M; g4 n& N% b# k# N: ?( Y

徐洵根据病毒粒子的大小、沉降速率、酶抑制剂效率等,设计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防止了病毒的降解。为进一步提纯,她在病毒分离后期,加入微量核酸酶以去除附着在病毒表面的对虾染色体DNA,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纯化病毒的新方法,在国际上率先分离纯化到一批完整的病毒粒子,并完成了对虾白斑病毒全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和基因分析工作。这项工作于1999年入选“中国十大基础科学研究新闻”。同年,徐洵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 G/ B- `9 }2 s; h0 s+ x) ~" l

% P+ E) W1 a$ Q6 S/ E [+ O( U

徐洵在实验室工作

/ r% k: [8 W2 x

面对取得的一系列显著成绩,徐洵没有停下脚步。为了真正解决虾农实际生产中的困难,她开始研究快速检测法。

" _& w. }0 h J

实验小组通过设计、筛选纯化后的病毒DNA酶切片段,开发了“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这种试剂盒能够对饵料、虾苗、底泥、水环境等进行快速的病毒检测,可以有效监测养虾环境,预防病毒感染扩散。检测试剂盒自1997年推出以来,在我国沿海对虾养殖地区广泛使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L' a( R2 g( [3 P" b

徐洵还鼓励同行加大关于对虾病毒、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无脊椎动物免疫机制的研究力度。她坚信这些研究对无脊椎动物病毒病害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不仅能在选育抗病良种方面提供分子技术层面的支持,也可以对进一步认识无脊椎动物抗病毒免疫系统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7 ]; `- l! w3 h2 p/ p

转战深海,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

7 C+ [1 r+ G2 h7 g+ L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为缓和环境、资源和人口之间日益增长的矛盾,各国纷纷开始制定海洋研究计划,对特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知识产权展开竞争。

. I* N) f; a; x$ y

1990年,徐洵结束了加州大学的访学工作回国。在国外从事海洋生物研究的经历,使她清楚地认识到国内海洋生物学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的差距。

# o4 \$ @5 v9 E7 {& f

徐洵认为深海蕴藏着巨大宝藏,未来谁能夺得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先机,谁就能驱动经济快速发展。从科学意义上看,挖掘海洋生物资源有助于探寻全新的物种和生命机制;同时,海洋生物作为理想药物和工业材料资源,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为此,她毅然决定将自己的研究领域转向深海,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解决海洋产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6 m7 r3 A/ e0 H% C" U; W- V! o

徐洵说:“至今探测的深海海底不到10%,却已经展现了诱人的前景。今后还会不断发现新的资源。为此,可以将它看做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随着国家对深海领域的重视,我国的深海生物研究和应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如今国内的深海生物科技资源仍有获取困难、总量不足等问题存在。国家应当重视海洋研究,鼓励合理共享生物样品资源,打造专业化、规范化的深海研究团队,夺得深海生物资源的开发先机。”

, [8 c4 _* o7 w) f5 D$ U

依托之前的研究,徐洵筹备成立了海洋生物遗传资源实验室,着手搜集和研究海洋基因资源。她认为实验室应与当地实情相结合,科技要服务社会经济。她组织了一批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前期对各种深海病毒的基因做了病原的研究、检测防治,从病毒的提取检测,到建立大量数据库,许多实验成果已在生产中得到应用。

, b: [5 E/ q& T( Q8 ]( l. w- K8 W

4 J) Z& f8 Y+ \' E; _5 B- B

徐洵(中)在第三海洋研究所实验室指导学生

7 }& a5 D0 Y& m! c

经过长达七年时间的准备和学术积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现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决定向国家海洋局上报相对成熟的建设方案备案,希望能够将实验室升级为“国家海洋局海洋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1997年,国家海洋局同意成立重点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朱作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洵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为养殖动植物功能蛋白的基因工程、养殖病害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海洋环境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以及海洋环境净化的基因工程等。

7 Y% e6 r0 b5 K9 L/ v

从最初创建到后期建设,徐洵依托实验室率先在中国海洋生物研究开辟新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海洋生物研究人才,在海洋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为中国海洋科研事业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9 R9 d P2 K% o3 V

2002年7月1日,实验室与中国大洋生物基因研究开发基地共建,成为国内首个从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与开发的重点实验室,并于2008年1月12日成立“中国大洋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开发中心”。实验室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深海生物资源获取与应用评价、深海生物多样性与生命过程的特色方向,开创了国内同领域的先河。

& e* E: }% K" ^7 C2 d

& n B& A$ r# X, F1 n. u- o

徐洵与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 K5 Y! k1 a/ ]& \/ s, I

为了更好地打造实验室的人才队伍,徐洵不遗余力地指导后辈,充分给予年轻人机会,锻炼下一代科研人才独当一面的能力,将主管实验室的重任慢慢移交给学术功底扎实、知识面宽广的年轻研究员们。她时常鼓励和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讲理想、讲奉献、勇挑重担,她也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践行着科学家精神,展现着“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风采。(刘锐)

1 `# V2 }, k) S( J$ k

/ m, ?/ a) m# G9 f0 A* M9 U

徐询(1934.10—— )

% x1 l" w$ v8 [( ?

海洋生物工程专家

7 W1 D0 }" v t( W

中国工程院院士

8 ]- j% k( G, N3 @, @

来源:中国科学家

& L- C$ u. h' M5 T1 R# P7 w% W

原标题:《【致敬】筹备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她要探索地球上最后的“新世界”》

' |+ T9 t8 X1 a4 s; U7 L+ h, ~ : q. T+ v' p- m5 N4 M: D# K/ [) `0 {; P7 f: ?' U' s" {$ N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小仙居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