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a1 |) i+ L8 q' Z2 Q1 E 如果这几天,你走进一片红树林,会看到招潮蟹在泥泞的滩涂上机敏地爬行着,弹涂鱼在小水坑里突然地跳动。一抬头,比人还高的秋茄正开着花或结了果。 - A/ J) R' r+ p3 q; Y
如果你没有走进红树林,只是远远地看着它,它茂密的树冠上有可能栖息着水鸟,当鸟儿扑腾一下飞向远方时,一片壮阔的海上森林就呈现在眼前。 ; B( o9 c3 Z$ ~8 T) c; L
图源:光明日报
' q$ U G" d" v6 M8 [ 是“海上森林”“海洋绿肺”“海洋卫士”,更是珍稀濒危水禽的重要栖息地
" s2 D, Q" L. i4 J4 f 在海陆交界的冲积滩涂上,生长着由木榄、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等组成的木本植物群落。这些植物因植株内富含单宁酸,裸露在空气中的木材会氧化后变红,故得名“红树林”。红树林,既可防风消浪,又能净化海水,还为鱼虾鸟类提供栖息之所,素有“海上森林”、“海洋绿肺”、“海洋卫士”之称。
% a: q/ d& O5 {8 Q8 s 红树林是滨海社区抵御气候灾害的关键屏障,同时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固碳效率最高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稳定全球气候,意义重大。
( j# l7 Y2 _5 {* {" X5 H9 a& E; N 在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红树林像母亲庇护孩子一样,维持着一个食物链复杂的高生产力系统。这里有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涵养着红树植物、半红树植物、红树林伴生植物及水体浮游植物,以及鱼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鸟类和昆虫。 * s I+ ?3 N$ a( g2 z7 t7 U
潮起潮落间,生命生生不息。每天,当潮水静静涨上来时,几乎全部淹没红树林枝干,只露树冠,让红树林宛如海上的“绿岛”;当潮水退却时,栖息于红树林内种类繁多的鱼、虾、蟹、贝、浮游生物及鸟类纷纷“登台”。一涨一退之间,来自陆地和海洋的物质以及能量就此交流。
+ V' t9 H9 K: }( M 红树林滩涂湿地上的小螃蟹。图源:中国环境报 7 Z& |" k/ Q6 }+ z/ p4 F: l5 E4 @, ]( d
作为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生长茂密的地方一般都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不仅为其他生物也为人类提供着食物。 ! S6 O: O$ m( s/ f" E2 v4 p
红树林的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 , T+ G% R r& A4 \3 T. ]( j
然而,红树林湿地也是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之一。20世纪后半叶,全球的红树林消失了35%,而中国更是损失了73%的红树林面积。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已知的红树林仅270平方公里,见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澳门、香港和台湾,浙江南部是其分布的最北端。 & @; `2 D. g! i( W
当前,气候变化的影响不断显现,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湿地对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影响至关重要。
2 H* m! e; g' a' ?! R- Q4 u1 } 积极探索红树林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 / P r4 v; ?" B4 L( h R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高效碳汇,每公顷红树林可以储存3754吨碳。然而,如果红树林遭到破坏、退化或丧失,则会成为二氧化碳的来源。据估计,全球有8183平方公里的红树林具有恢复潜力,预计未来可以储存1.27千兆吨的二氧化碳。同时,红树林作为天然的海岸屏障,有助于抵御风暴潮、海啸、海平面上升和侵蚀,每年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减少超过650亿美元的风暴灾害损失,并为约1500万人减轻洪水风险。
2 k+ _1 s, l6 H2 i4 F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红树林保护和修复力度,扭转了红树林面积减少和退化趋势,红树林面积由2001年的2.2万公顷增长至现在的2.7万公顷,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红树林面积净增长国家。
B) Y! J0 A& @3 C1 x$ m4 C 然而,我国红树林总面积偏小、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区域整体保护协调不够,保护和监管能力还比较薄弱。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应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汇聚多方合力,让红树林成为美丽中国的闪亮名片。 7 a: ]$ r! j4 q( [" C* K
遵循规律,科学保护。汇集多学科研究合力,在红树林品种选育、引种实验、栽培抚育、病虫害防治、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设立课题,开展“揭榜挂帅”,突破红树林修复关键技术制约。要遵循红树林生长繁殖规律,坚持生态优先,以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红树林生态修复应与区域发展和国土空间规划相吻合,坚持系统观念,避免对鸟类栖息地、生物多样性等产生负面影响。
$ y' l- }! s# B3 a3 t 完善制度,落实责任。着力加快红树林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切实把红树林保护的责任落地落实。科学制定全国红树林资源保护规划,将红树林资源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提升动态监测预警能力,促进部门联动协同;创新红树林保护方式方法,取得更大保护实效。 , l7 e) a0 j/ V% W7 u4 `1 {2 s" b
重视科普,全民参与。保护红树林没有旁观者和局外人。沿海地区要把红树林保护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红树林真正成为“金树林”。做好红树林保护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学者、行业协会、志愿组织以及社会公众通力协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红树林在净化海域环境、防风固堤、抵御自然灾害、绿化美化海岸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水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意义,提升全社会保护红树林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红树林保护工作。
+ O# i/ m( I0 W3 x3 m (透视社综合中国环境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报道) % _1 U% B: n) ?! i+ V
编辑:李煦、廖明娟(实习)
- ?% g/ v; ?! V 校对:李旭颖
3 h5 v( `! Y1 F9 ?/ E9 |% y 审核:龚紫陌 ' o* t: a. L3 x6 z4 Y( B
5 t+ o1 f8 S6 Q6 {$ w
3 g2 p* K+ C1 A1 k- f7 ~/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