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拂去历史尘埃,探寻中国古代测绘发展脉络(三) - 海洋测绘的历史

[复制链接]
/ u* D( f7 u! R' K# [0 m: `

- F( P6 O4 E$ i

漫话中国古代测绘

测绘是门古老的科学,在中国源远流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关于测绘的描述。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开辟专题,以朝代为单位梳理中国古代测绘的发展脉络,让我们一起拂去历史的尘埃,在浩瀚的历史星河中撷取测绘智慧的涟漪。 ; K8 J+ l$ {) B% u P) a$ L

探寻中国古代测绘发展脉络(三)

9 N; K3 \4 o: ^ m0 I0 ~

明清时期

5 I) n) H5 I8 G& c' e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测绘技术达到高峰,在海洋测绘、地图编制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西方近代世界地图和测绘技术的传入,中国开展了全国性大规模地图实测,其成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中国人的传统天文地理观念也随之转变。 

) N5 Z+ x; A' P

01

p4 w0 o: Y/ }( \/ K! E

海上天文定位

* }# y; ^# C4 @ S9 [/ d1 D

map

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利用过洋牵星等定位技术保证船队安全抵达南海和印度洋北部沿岸的主要国家。据此绘制的《郑和航海图》集针位、更数、水深、牵星数据、航行注意事项等导航资料于一图,是我国第一部航海图集。 牵星术,是当时一种利用天文状况进行测位的航海技术。即在船上利用牵星板来观察某一星辰的高度,借以确定船只所在的地理位置。特别是在深海中,地形水势难以提供有效的识别,无所凭依,往往以天象来确定航位。 8 Y3 ~' b" _6 Y/ r9 G4 B

02

' G3 z! e. n" s/ N r1 N/ p

传统制图学高峰

8 p' X+ d) c/ H8 s1 y( S+ {3 ?

map

6 D' m; l1 M( O, L: a

明清时期传统制图学发展更趋成熟。

' v Z6 H$ m4 f7 w

《广舆图》

" b3 S2 ?7 z0 \( F

明嘉靖三十二年至三十六年(1553—1557年)初刻本影印本

2 P: {2 @4 r: a& k

罗洪先编纂,有图113幅,以“计里画方”法绘制,首次在整部地图集中使用正式规范的地图符号,用以省替文字表述,相当于现代地图的图例,是地图绘制技术的一大改进。 

4 s4 ^. H! q q# l# h

《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

' K- [. A) k8 y9 ^3 [2 Z( l

清光绪五年(1879年)东湖饶氏家初刻本

杨守敬编纂,有图67幅,根据历代正史地理志绘制,以表现舆地历史沿革。后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在此基础上编纂《历代舆地图》,并以此为首卷。  ' E+ ?" m; |2 a. R3 c& T: e

《筹海图编》

9 w" _5 |/ J/ V: g1 U

明天启四年(1624)刻本

郑若曾编纂,有海防图《沿海山沙图》72幅(其中浙江21幅),图上为海,图下为陆,无固定方位,以形象符号表现沿海地区的自然地貌、基层政区和军事设置。 & o. u6 W+ v2 C4 k6 h: Y

03

2 V2 r7 d+ U1 M; X1 K

皇舆全览图

9 W5 e7 i7 E/ _7 B

map

清代康熙帝亲自主持了大规模的经纬度及三角测量,测算出了覆盖全国的641个经纬度点,结合中国长期积累的地理文献资料,用投影法绘制出《皇舆全览图》。7 m h! R; C/ q. v

康熙朝地球仪

* a1 _ n9 ~* R a, S4 r

地球仪是对地球直观概貌的形象呈现。该地球仪参考比利时传教士、康熙帝的科学启蒙老师南怀仁所撰《坤舆图说》,由内务府造办处制作。地圆说是进行经纬度测量与地图投影的理论基础。

~# O$ Z) O* K$ E) q y8 x

04

0 V r/ ?4 S. k" c

西学东渐

8 p {4 M1 X9 a' L( {' Z

map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天文学、数学、地学等科技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人对地球的科学认识,中国传统测绘技术逐步向近代测绘技术转化。/ x6 n) P+ z8 R2 u4 D% z

海国图志

9 u3 |# W: T B; c

日本孝明天皇安政二年(1855年)刻本

清代魏源编著,该书介绍了世界各国国情,含东西两半球图、亚洲各国图等74幅地图。1854年传入日本,被维新派推崇为“海防宝鉴”,影响甚大。 . ~# r, v' n+ t0 p- i/ a

测量法义

/ @1 N3 i3 X% u9 x3 T: X! N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海山仙馆丛书刻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他们完成《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后,将其数学公理体系和逻辑推理方法应用于具体测量问题,形成《测量法义》一书。  , o6 z5 R3 Z/ m5 u. l1 N: W9 a

测量异同

2 `; U& |$ W7 }6 A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海山仙馆丛书刻本

徐光启撰。他将《九章算术》中我国传统的“以景测高”等测量术与《测量法义》中的西法进行比较研究,以达“会通中西”“欲求超胜”的目的。 

来源: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

·END·浙江自然资源: n& M+ c7 R5 T3 K. A4 J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官方微信

4 F) Z& E( x2 n0 j R

, Z* Q8 ]) B& R" V2 \1 {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 k5 d/ n1 |3 K' N: W% A, U' c! k ! }$ G1 G) I0 M4 }( R9 l: ~ q: K1 K. A, P, U ' W$ [$ l% a9 t8 b9 h % D# k& ]0 T$ S; ^( ]4 ~8 N# m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花草溪泉山林中
活跃在2025-1-2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