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备小科普 | 无人水下航行器 UUV - 深海探测航行器

[复制链接]
% S3 p. ~/ U- [. ^. x6 x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 f0 P2 o& i% S% v' t

军备小科普

4 n9 t+ R0 s: ?( q# `+ d! }

           经典装备           

% L# ?3 Y9 P0 d, v# l4 g9 T

无人水下航行器 UUV

" b+ E' m3 i0 ]3 V6 m, o

通过搭载传感器和不同任务模块,执行多种任务的水下自航行装备。又称水下无人运载器、无人潜器和水下无人作战平台等。

: S8 ~7 P4 M, L9 G" N$ V. p

常用于水下警戒、侦察、监视、跟踪、探雷、布雷、中继通信和隐蔽攻击,以及执行水文测量、海洋学研究等任务。可由飞机、舰艇携带到作战海区或从岸上直接布放。

7 a! e+ Q* l) \. Y

可潜入水下长时间远程自主航行和作战,具有小型化、智能化、机动范围大和隐蔽性好等特点;可以到载人平台的高威胁区或难以达到的海域活动,延伸载人平台的探测和作战范围;可以作为海上网络中心战的一个节点,在实施反舰、反潜、袭岸、反水雷等作战活动中,为母舰(艇)提供水下警戒、战场侦察、目标指示、中继通信等保障,发挥力量倍增器的作用。

+ L' l5 W3 O2 |- C: h8 u

  超大型无人潜航器 XLUUV  

1 t4 f8 G/ n1 o) y5 R, N

在2023年2月份的阿布扎比国际海事防务展上,中方参展单位中船集团(CSSC)首次展示出一款超大型无人潜航器(XLUUV)。该型无人潜航器并没有标注任何的型号或者具体的性能数据,只在它的艇体表面标注了“CSSC-705”的字样。

1 H. C. [2 a% a* r2 H# ?

这款中国制造的、神秘的超大型潜航器,很快引起了西方媒体的注意,被国外多家军事网站称为是全球第一款能携带鱼雷的攻击型无人潜艇。

6 X; N$ V& ]2 b

从展示图片来看,此款无人攻击型潜艇艇身不是常见的水滴形造型,而是类似四棱体的风格。此外,采用了全电推进系统,推进器呈现出X形状尾舵、七叶大倾斜螺旋桨。艇艏4个椭圆形盖子内,自不必说就是鱼雷发射管,表明这艘无人攻击型潜艇,至少能携带和发射4枚鱼雷。

据悉,美海军也拥有名为“虎鲸”的无人潜艇,于2022年6月进行了水下测试,主要功能是在其有效载荷舱中携带水雷,实施进行布雷作业,起到封锁港口和航道,迟滞他国海军离港作战的作用。' x% ^* F* _( W; e* x h% X+ R+ h6 w

中船集团参与阿布扎比国际海事防务展的这款CSSC-705大型无人潜艇,与美海军“虎鲸”无人潜艇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强大的水下攻击性能,能够发射艇载制导鱼雷,水下的作战能力强于只能布置水雷的“虎鲸”无人潜艇。

6 X1 _! @% X, t+ t- o

  中国自主潜航器AUV“潜龙”  

& n* o6 {% p" _+ d4 d( p

2012年12月,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无缆遥控潜水器“潜龙一号”成功诞生,它的最大工作水深可以达到6000米,巡航速度为2节,最大续航能力是24个小时。“潜龙一号”可以用来开展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细探测、底质判断、海底水文参数测量和海底多金属结核丰度测定等作业。

# d1 \ Q& Y/ K9 \( F; e

2013年10月6日,“潜龙一号”执行了首次应用任务,它顺利下潜到了5080米的深度,在水下进行了8个小时5分钟的作业,创下了我国自主研制水下无人无缆潜器深海作业的新纪录。

" w R" g4 E7 w! A s

后续“潜龙”家族又新增了“潜龙二号”、“潜龙三号”和“潜龙四号”三名新成员。

3 L- R! L6 c2 |+ Q/ m 4 N8 y7 o5 W+ M

“潜龙二号”和“潜龙三号”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级无人自治式潜水器,采用鱼型仿生形式,具有更好的运动灵活性和水中状态,并集成海底热液异常探测、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和海底磁力探测等技术。

# O. `5 m V3 X. y/ v' D, ?

2019年,“潜龙三号”在大西洋应用成功,标志着我国深海勘探型水下机器人步入实用化、常态化阶段。

0 B. j6 y4 j; P* c

  有缆遥控潜水器ROV“海龙”  

: B0 K5 R4 a, `

“海龙Ⅲ”是在中国大洋协会组织下、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开发的勘查作业型无人缆控潜水器,也是中国“蛟龙探海”工程重点装备。它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和重型设备作业能力,可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取样工具。

; B. V- M% ]% H4 k+ T- c% q% r

2018年4月4日18时30分—5日0时15分,“海龙Ⅲ”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入水,下潜到4266米深、离海底3米的近底位置,传回海底画面并完成标识物投放,随后进行了航行等试验,返回母船“大洋一号”甲板。

" j! b$ i9 o# k; U ) s; a7 `' Y! U: S1 Z/ L3 V! n W2 X! X

2019年4月9日,“海龙Ⅲ”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龙旂热液口成功完成本站下潜任务,最长连续近底观测作业6个小时。

1 x, c, }0 u/ ~4 f5 ^4 {8 V 8 o* a+ b+ G1 t$ f+ \/ G5 F

资料整理于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  

●  军心回响 | 解析军人大病医疗统筹补助● 军备小科普 | 无人驾驶直升机●  拥军商家说 | 蓝光驾校 万鑫 ) t' i, ^2 N2 V! c2 O

O9 W5 f. u. N$ ]3 } \ ! Y/ B) `* G- J5 X 5 R0 I$ E5 B9 ?) d0 ?+ c. D5 c, a1 ^/ r, ]" y % Y5 `2 K1 A, Z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葛宝淼
活跃在2025-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