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v; R! E# C6 w6 J3 a" J B0 d* H
原创 中国测绘学会 中国测绘学会 , r* E% W! L, N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1年第12期 , F) P! r* X' M( B' [! Q7 s }3 c( ?
地质调查是观察了解地质现象、勘查地质矿藏的基础性调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调查工作的各个环节,是为地质调查提供数据信息的关键手段。可以说,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地质调查工作不可缺少的“先行官”。
* o$ |) ^6 {( ]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地质填图、地质制图服务
! o3 Q l- Y! k0 B A2 j4 N 地图作为地质成果的表达手段,也是地质矿产信息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地质填图结合实际观察和分析,主要在航空像片和遥感影像上进行地质解译,研究工作区地质和矿产情况。举凡区域地质调查、矿产普查、矿区勘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海洋地质等,都需要按工作的性质及任务要求测制内容不同的各种地质图、水文地质图、工程地质图。
0 q+ W4 h: @: f. U, F+ `4 d0 C 地质勘探正确顺利进行的前提,是取得高质量的地形图为底图。地质图是表示地质现象、岩石地层矿产分布及构造特征的专题地图,是地质勘查信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地质学和地图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地质图件既是地质勘查工作初始的工作依据及工作部署的基础,也是地质勘查工作最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地质制图方法效率低下,精确度不高。
2 z7 k6 v8 {7 h" W: s5 i 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从野外数据采集,到数据处理,直至最终成图,整个地质制图过程实现了数字制图自动化。
. u& x1 Y# W B: O- X( h2 ^3 t# h 地理信息系统与地质图制图相结合,融计算机图形与数据库于一体,用于存贮和处理空间信息,将地质体的地理位置与相关地质属性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各种实际需要,准确、真实、图文并茂地将其输出给用户,同时借助其独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图像化表达能力,帮助地质工作者进行各种地质辅助决策分析。
8 i; e* R2 o k; w/ f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地质测量服务
( d6 M1 m6 G2 |9 ? u8 }) P 在地质勘查的控制测量、地形测量、地质工程测量等中,广泛采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
+ x& _2 X, {$ e$ [& I 地质控制测量主要在局部地区进行控制点加密,建立能满足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的工程控制网。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建立测量控制网,近些年广泛应用于控制测量工作中,与传统方法相比,工作效率高、定位误差小、测量数据准确、无需通视,更适应于复杂地形。 }% M& Q! i4 O" W" c F
作为野外定位的最佳工具,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控制点的坐标,以其精度高、速度快、费用省、操作简便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地质工程测量,在野外地质找矿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野外一线技术人员的重视。
9 G: g9 [, ^. |& S h% Q( E% e 目前较为先进的地质地形测量,采用全球卫星导航实时动态差分法,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卫星源射电干涉技术、惯性测量系统等技术手段也得以推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应用于地质地形测量,能够精确测量地表某一点的三维空间位置及微小变化。 - g( Y, T$ J1 k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地质遥感服务
$ S( r( { V/ V3 H5 ~ 遥感技术具有实现远距离监测的功能,能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揭示地面上的各种物体之间的关系。数据收集完成之后,还可以借助相应的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并且对探测区域内的地形、地质等情况进行基于影像的地物识别,及时得到最新的地质信息。 ' ^( B6 S. W! K( @6 D5 ~& {
地质遥感是促进地质工作现代化的重要技术领域,是地质调查和资源勘查的重要方法。地质遥感综合应用于现代遥感技术研究、分析地质规律,通过遥感系统对地质环境进行图像、数字数据的处理和地质判释,以各种地质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应作为基本依据,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及遥感资料的综合应用,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由空间获取的地质信息,以分析、判断一定地区内的地质构造情况。
) U7 E" K) v1 W8 r( u 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普及,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为地质勘查提供大量准确、全面的信息。航天遥感高分辨率精度的地面信息和无人机航测技术在地质调查中广泛应用,不同比例尺航空摄影为各种比例尺地质图的测绘与更新提供信息。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航空航天遥感测量的效率与效益。
2 d1 M9 P, b! |0 q/ `- \ 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为地质找矿服务
0 P% z: K% f' R: K0 V6 ?$ @ 找矿预测通过综合信息研究区域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作用的时间空间演化规律,总结矿床的综合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信息,形成矿床的综合信息和建立找矿模型。 t' F; Z- a, P2 |
为建立找矿模型,测绘工作者收集研究与矿床有关的地质体三维空间信息,在钻孔及前人的地下和地表资料的支持下进行野外填图,并综合物探、化探及遥感等现代找矿技术手段的研究结果,建立起地质体三维空间找矿概念模型,然后选取地质体三维空间的不同侧面绘出平面图,将概念模型转化成图的方式表示出来,将分析研究得出的地、物、化、遥等多种控矿地质要素叠置求交,精确确定所有控矿要素重叠位置范围,得出找矿远景区。 9 L( A% Z0 @8 U) K/ `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陆续使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单点绝对定位测量的技术,在中国大陆和部分海域进行了地质找矿任务。这项技术降低了对施测条件的要求,减轻了劳动强度,解决了时间费用的矛盾。使用结果表明,在测定平面控制部分能够达到要求精度,在高程控制中也发挥出积极作用。
, g+ [$ D5 P) ~) c5 u 可以预期,无论是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地质调查任务,还是直接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自然资源服务的地质勘查工作,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愈发重要、不可或缺,将会充分发挥优势、强化服务,提供更加坚实的技术支撑,作出更大的贡献。
4 y" W1 S* _# N0 ?& S- W1 n 地质测绘有新篇
, T( f, c7 g6 }0 K/ G7 i: ] 11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队员,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进入哀牢山开展野外作业时失联。11月22日,4人全部被找到,均已不幸遇难。这是一条令人扼腕的消息,4人所携带的RTK都还没来得及开机,痛惜之余,也不由感慨地质调查人员的艰辛和野外工作的风险。 * Z; h1 p- T1 f/ y$ M
时至今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科技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野外物探、勘 查、测绘、调查等作业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作业效率也越来越高,大大降低了作业 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但即便如此,随着我们对自然资源精细管理和高效利用的需求提升,还有很多工作依然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艰苦的野外作业才能完成。 " \% T. v1 H4 V f8 o
技术的进步和作业方式的创新依然在路上。测绘科技进步和地理信息数据价值的爆 发,让我们能看到在不同行业里时空信息的服务要求、应用场景,能感受到自动化、智能化所带来的便利。对于地质调查来说,矿产普查勘探、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等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复杂度高,同时还有为旅游地理、自然认知以及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和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等提供服务的需求,所以, 地质物探、勘查、地质测绘等同样需要持续的融合技术创新,需要持续的技术升级。 + [2 Z8 U: w# k+ ~6 {' m3 W- ]+ P
地质和测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却又关系密切,测绘是服务于地质工作的技术手段,地质是测绘作业和技术集成应用的重要场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壳和地幔上面部分,说起地质,我们能想到白垩纪、寒武纪、震旦纪,能想到岩石层、地壳运动、 矿产,能想到化石、地震、火山,我们对地质的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寻找和挖掘矿产,这是关系国家建设、经济发展的大事。地质测绘是为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及其成果图件的编制所要开展的测绘作业,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与信息系统建设,具体内容主要有地质点测量、地质 剖面测量、矿区控制测量、矿区地形测量、 勘探网布测、勘探工程定位测量、贯通测量、露天矿测量、地表移动观测等,可以看出,地质测绘有很多专有的测绘作业需求,有更高的专业度和独特性。 ; L7 K. T& v" N# K; e4 `
比如正在实施的全国普适性地质灾害监测,就是测绘技术与地质监测技术融合的解 决方案,监测预警系统包括普适性的裂缝计、GNSS接收机、应力计、测斜计、雨量计和土壤含水率计等多种监测预警设备,这些设备具备“高可靠性、高集成度、低功耗、 低成本”的特点,集成度高、功能优化,并借助物联网传输技术,操作简单、维护方便。 4 \( {, c% d) a4 S" y- M- C, g
矿业权调查、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城市地质调查等是近年来国家实施的重大地质 调查与治理工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参与其中。随着高分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 量、激光及干涉雷达测量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处理等融合技术的发展,相信地质测绘会翻开新篇章。
. g+ B, i4 ^. n END
5 ]2 k$ z `1 a$ \0 G( F, z* b, i 文 / 本刊评论员、本刊编辑部
8 Q! n; d m" f& o 编辑:张永超
9 e1 X. y+ ^; ]$ p4 i6 [ 初审:齐 阳 / p* D: t/ F, {6 b1 x5 H$ b
审核:彭震中
B4 g1 r' \; V, K) l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致电:010-63881401。 6 }) s+ e4 I! u w8 g$ t- S
《中国测绘》期待您的来稿
. s* b' w/ ?' R5 b! l: a+ Y/ E( H* q 《中国测绘》 + I7 q& c! w0 r) J
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变迁的 $ P: C5 s' k4 d; E9 {. o3 O/ x/ z1 A
记录者、思考者、传播者 0 x* X6 M% v6 j( x. y- y- ~
自然资源部主管 / k' C7 t! q( x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
. t( O2 S* A6 {3 C& W1 N 面向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全国性综合刊物 ) u3 `, q; X0 E
投稿信箱(只接受电子投稿):
; X$ o+ t2 q4 |9 _" H- U letters@sino-survey.com
7 M5 t0 \& v, ^4 O7 M8 {% G 《中国测绘》全年征订中,长按下方二维码添加关注,可在线订阅
[7 ` c1 _8 |% W- |6 g 原标题:《中国测绘 | 测绘地理信息,地质调查的“先⾏官”》 9 q8 F6 r/ o' R8 X3 Q9 p
( u) |% P: Y7 n! F& [1 k; |
7 s- h! ^; Y+ x: }+ e. E! l" |0 S8 V4 _: ]: [. ]
5 J+ `; z4 W" p" n3 ^" W+ @,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