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9 J6 n% R# O4 i- K( s
大力发展、广泛应用海洋卫星,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技术手段。从2002年5月15日我国首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卫星发射至今,已经过去20年。作为中国海洋卫星的抓总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持续深入探索、顽强刻苦攻关,推动卫星性能不断提高、应用日益广泛、效益更加显著、服务遍及全球。
7 J# [; b' }2 x) Y' s M “蓝色国土”有了“天眼” - ?% F8 ^' L2 P; S: H- z( [8 \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组织开展海洋卫星的研制与发射论证工作。1997年,海洋一号卫星被正式批准立项研制。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首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指出要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海洋卫星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H& U0 {( q( o$ I) `
在海洋一号卫星研制的过程中,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团队积极创新,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为了减轻卫星重量,海洋一号卫星采用了单轴驱动器驱动两个太阳翼的技术,这在当时不仅是国内首创,在国际上也不多见。另外,利用网络技术最新成果进行星务信息系统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缆的数量与重量,同时也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卫星研制的电信号干扰难题。”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研制专家解释。 ( s% v0 r! a1 r5 d) z, B! |4 r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实现了我国海洋卫星“零”的突破;5月29日上午,卫星接通地面,传来第一轨遥感图像数据,图像清晰,海洋特征明显——我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从此有了“天眼”。 8 x1 u- ?2 k6 ~# \ q9 f9 {3 l/ t
海洋卫星家族“添新丁” 8 ]0 r2 {' \% x% i ?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星成功发射。与海洋一号卫星相比,海洋一号B星的观测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在轨运行的稳定与可靠,实际在轨寿命达到9年10个月。
u A/ [3 w+ q% | 2018年9月7日,第三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C星升空,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随着海洋一号A、B星的退役,海洋一号C星承担起我国海洋水色观测的使命,在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灾、围填海监测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研制专家表示。
: A. a4 O( ]( @ \' Y" B9 G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号D星又发射升空,开启了我国加快推动海洋卫星领域探索创新的新征程。自此,海洋一号D星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实现双星上、下午组网观测,大大提高了对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 & j3 d6 q2 I6 p5 l$ M" }
2011年8月16日,我国迎来首颗海洋动力环境探测卫星——海洋二号的成功发射。次年3月2日,卫星正式交付用户。“卫星在轨运行后,广泛获取全球海面风场、海洋动力场等多种重要海洋动力参数,直接服务于海洋环境监测与预报、海洋调查与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表示。 m3 N6 q' [; M0 O; t2 o( \9 W8 X" ^( |
此外,海洋二号卫星还与在轨运行的海洋一号卫星配合,以微波、光学两种观测手段,将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与海洋资源探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
+ ?' U6 |: g3 B( ]1 c “织就”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
. g( C% J) H# S. C 2018年10月25日,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首发星——海洋二号B星一飞冲天。该卫星可以持续监测海面风场、海浪、海流、海面温度、海上风暴和潮汐,形成连续、稳定的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获取能力,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环境预报、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 f d2 M8 y& m) P$ R9 G
2020年9月21日,我国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的第二颗卫星——海洋二号C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具备测量全球海洋表面风矢量和海面高度,船舶自动识别以及信息的接收、存储,转发海上浮标测量信息等能力,入轨后与海洋二号B星组网,大幅提升了我国海洋观测的范围、效率和精度。
. k+ h( E" z( h3 R6 f 2021年5月19日,海洋二号D星成功发射。该星与海洋二号B星、C星在轨组网,标志着我国首个海洋动力环境监测网建成。“三星组网运行后,我国对全球海洋监测的覆盖能力达到80%,监测效率和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高效服务于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海上交通、发展海洋经济等领域。”张庆君指出。 - q; k2 C3 M" o5 Y/ o% ^
除海洋一号、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外,我国还发射了高分三号系列卫星,使得海洋卫星进入组网观测时代,形成对全球海域连续高频次观测覆盖能力。
$ z1 {$ B1 R1 l. T8 ?' ^: o
9 N q; R& ]2 |; q3 _5 v
( T3 i! M" p) A8 }8 M3 F A1 ]; q+ |, @2 y0 e+ J
6 L$ r- C7 Y1 z' @9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