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最近报告说,他们在亚洲东部地下数百英里的地方发现一个巨大的、面积与北冰洋一般大小的“大洋”。这个地下“大洋”是在研究人员扫描穿过地球内部的震波的过程中发现的。然而,却没有一个研究人员打算利用潜艇对这一区域进行探测,原因在于,所发现的这些水体均被禁闭在位于地表以下700公里~1400公里的岩石之中。
. w( E5 H& k0 n, g( } 该研究小组负责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维瑟逊表示:“我已经收到各式各样的电子邮件,询问在诺亚洪水暴发时突现的是否就是这些水体。事实上它不是真正的大洋,只是含有水分的岩石,而且可能的含水量不到0.1%。”从这一区域的大小来判断,它足以满足水体数量累计到巨大的程度。: [9 q2 k/ M! t+ r* b" e
维瑟逊和其他研究人员是在观测远处地震的震波如何穿过地幔时发现这一“湿点”的。这个从印度尼西亚一直延伸至俄罗斯北端的湿点可以被视为一个相对脆弱的岩石区——与其他地区相比能够更加迅速地弱化震波的强度。水体之所以被禁闭在岩石中是由于板块运动导致的。在这一过程中,地壳板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由于板块运动,海底最终被拉至环太平洋周围的大陆板块之下。, V) \3 D9 }1 F- m. ~! u
正常情况下,在深度达到100公里以上之前,地球内部的热量会将水体加热至气体使之“逃离”岩石的禁闭,成功“逃脱”的海水以火山气体的形式出现。但在环太平洋东部,当地的地质状况却允许岩石在被加热成气体前进入更深的区域。
) D& p" ?/ \% @" O1 Z, K% q9 B 地下“大洋”的发现可能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火山区的形成,比如那些位于冰岛、夏威夷以及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区。一种理论认为,那些区域均属于火山性质,理由是:地球内部深处的热点使位于地下的一个类似巨大喷灯的岩石熔化,从而产生数量众多的熔岩。
+ _: N2 `2 F P) r) _* H5 @( ? 维瑟逊表示,水体的存在可能允许热点熔化更多的岩石,进而产生更多的熔岩。他说:“如果将水加入到岩石当中,就会带来更多数量的熔解。大多人普遍认为并非所有的热点都是相同的,有些是热点,而有些则是湿点。”
; X# Y8 b( G& t. \& N& g; `0 t8 y 一些科学家表示,这项新的研究同样为人们揭示了有关地球长期命运的线索。当地球还很年轻的时候,其内部深处的蒸汽会钻出地表形成火山气体,并最终导致今天海洋的出现。但随着地球内部的不断老化和温度的冷却,水体将会更容易返回到地下。
' \& h+ E3 z }$ U& c& l( D 他们认为,对于地球的地质稳定性来说,这个逐渐将水体吸入地下的过程可能是一件好事。地下水体扮演着一种润滑剂的角色,它们允许地壳板块继续以现有的速度运动。这可以帮助保持大陆厚度和高度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