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G; {2 |& ]2 b6 a; t* |
2023年7月12-1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在新型深远海综合科考实习船“东方红3”船对我校吴立新院士牵头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进行了现场结题验收。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兰玉杰、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基础处副处长孙烨忱、验收专家组组长邓军院士等17位专家参加会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出席会议。
4 u7 M" Z: a6 B4 h5 ^ 结题验收会由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于晟主持。兰玉杰副主任在致辞中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好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本项目是我国海洋科学领域首个部门推荐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由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上海交通大学等6家科研院所合作攻关,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生动实践。兰玉杰副主任要求与会专家在验收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四看”原则,对仪器设备核心指标的完成情况、指标先进性、满足国家重大需求、对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等方面严格把关。 / L- [/ E( Z- B9 I
基金委副主任 兰玉杰讲话
/ i M+ j" k/ k3 x5 ? 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 e( U0 z5 f* t+ M! [* v: _9 k
于晟主持会议 & y2 z+ u+ l( f+ E& T
于志刚校长代表学校向莅临此次验收会的领导和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三亚海洋研究院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学校始终牢记嘱托,强化有组织科研,深入实施“透明海洋2.0”工程,扎实推进“南海立体观测网”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等方面的能力。希望项目组以结题验收为契机,认真吸收专家意见建议,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持续奋斗,努力提升我国在世界海洋装备制造领域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学校将一如既往做好服务保障,推动开放共享和成果转化,力争产出更多成果,发挥更大作用。
& s5 q3 u6 B# D; x. m2 { 中国海洋大学 于志刚校长 致辞
( o) _7 H3 e3 T3 V; J5 y `# W 孙烨忱副处长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对项目的成功研制表示祝贺,希望各位专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地球科学部综合与战略规划处副处长郑袁明作管理工作组工作报告,对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基本要求以及会议组织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详细说明。 - Q) l7 _5 r& z, Q e$ `; H( B* ~6 a
项目验收专家组组长 邓军院士
, q- K% S6 x: k8 o: C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副处长 孙烨忱  ! e' T2 D/ y P# j/ [& _# _
会议现场
) m& U3 u6 _" M" [/ [) A 随后,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吴立新院士关于项目完成情况的工作汇报、项目监理组的监理汇报以及海试验收专家组的海试验收报告。专家组对仪器进行现场测试验收以及技术档案审核和财务验收。 1 f* `# S1 p$ a) W7 O" a5 N
项目监理组 组长 汪东平 # Z/ ^5 R8 I4 _1 K
海试验收专家组 组长 任翀 
3 S) [) ?6 L8 n/ h2 y 专家组现场检查
! R% ]4 C$ ^, ~% r% F 仪器测试结束后,财务专家组、档案专家组和技术专家组分别作验收报告。专家组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本项目研制了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能够实现不同工作模式,并可搭载不同传感器形成了系列样机。仪器突破了现有的海洋观测技术局限性,形成对全球深层大洋的观测能力,拓展了海洋观测的时空覆盖范围及监测尺度,为实现我国深海大洋观测研究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 ' F g6 Z1 p4 l; W5 G, ~
专家组检查数据情况
. y) J! g5 N& i( u y/ h 面向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机
+ M* G+ L( z- ]: G! Y; H3 h 会议开始前学校船舶中心主任王毅向与会人员作了在船期间的安全提示,并组织与会人员参观考察了“东方红3”船。
+ @+ b/ n3 V) H2 m$ Y) b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财务局、地球科学部相关处室负责人,学校科学技术处、船舶中心、财务处、档案馆等单位相关人员,项目组代表参加会议。
0 D" k5 b: p3 j* @ z 合影
# u2 p! B2 @( b# A7 Q& q6 c 项目介绍 . o) @1 {* k& r) C
“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标”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立足深远海立体观测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现有海洋观测技术的局限性,实现对2000米以下深层海洋的长期、连续观测,推动我国深海大洋观测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跻身国际最前沿,为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深海资源开发、水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关键支撑。
( U4 F! `+ r1 _: v3 y 智能浮标项目自2016年启动以来,项目承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联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天津大学、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7家科研院所的工作者通力合作,先后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各型传感器研发、原理样机水池试验等工作,于2017年下半年进行工程样机的加工与组装,完成载体联调、耐压测试、水池试验和湖试等工作;2018年,项目组完成首次南海海上测试工作,并于年底顺利通过中期评估。2019年,根据深海大洋多学科观测需求,项目组确定了六型智能浮标样机,顺利开展了针对性的海上和湖上测试。2020年至2022年3年疫情期间,项目组在人员组织困难、出海条件受限等不利条件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智能浮标的海上测试和验收工作,完成前置海试验收方案论证,于2022年9月顺利通过海试验收。 ( \8 a, v: z. L
7年来,智能浮标项目组织召开方案设计研讨会、年中研讨会、年度总结会、中期评估会等大小会议和研讨50余次,开展了大量的湖试、海试,通过充分的论证和现场试验,攻克技术难点,在大深度海洋剖面观测、平台运动模式切换、环境能源收集利用等关键技术上实现了新的突破,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项目支持下,项目组成员共发表研究论文196篇,申请国家专利44项,获得科研奖励11项,培养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42人,形成了一支集海洋观测、设备研发、机理研究为一体、多领域优势互补的研发团队,实现了科学需求与技术研发的紧密融合。 # q# y# C' k5 I+ o% U$ L
0 o6 s% k, K* X) Q7 C5 \$ A* i& i 信息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处
4 x7 g4 N2 N0 L. ~' r& C0 C; s 载请注明信息来源及智慧海洋圈子排版
3 p' S( _4 Y. g- s& Y/ z& }5 c 本文系智慧海洋圈子订阅号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我们尊重原创者,版权归原作者和媒体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文章版权归原本作者,智慧海洋圈子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链接▼
/ R, A3 r9 i- H/ \8 ^ 官媒聚焦丨拥有全国最多的海洋牧场、全球最大的养殖工船、世界最大的深海渔场!山东如何筑牢“蓝色粮仓” ; j3 }. N; I$ ~- ?" ~9 k
福建省人民政府官网正式发布《福建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智慧海洋工程,拓展海洋智慧旅游、智能养殖、智能船舶服务
% d& B g8 }: n: U6 V 相约九月 青岛海科展邀您共襄盛会 : h b- a+ r$ S! @& ~* n. e( G+ i
最新!这个沿海省份将引入中国海洋大学
# T& t$ h4 u* E9 H/ A# h+ ]) P 中国制造立新功丨盘点8个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平台 7 e& u9 m: `* ]" \ r+ g
专家视点 | 全面推进新时代海洋文化建设 # |$ M7 @: I- V
最新任免!纪芳、祁祥洲为青岛海洋科技中心副主任
" H- L# L1 R. C! P4 f1 J! ?* h! v( U* u 最新任免丨许民强任大连海事大学党委书记,单红军任校长
. q& l, Z. @9 m 好文分享丨蒋兴伟院士 等:海洋灾害抵御与捕捞养殖管控的路径选择与科技策略
, k: X6 g8 @. ] 海洋牧场项目用海(开放式养殖用海)审查审批流程图
3 `9 K9 P! h3 X. A D 探索海洋开发“拿海即开工”!广东出台新规,8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 K$ H* r3 q+ ~$ o" W) ]
农业农村部部署推进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 0 e4 G {" |) \
央视聚焦丨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发展新成效 % j& J$ C$ q' H"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学院教授刘曙光:如何释放海洋经济产业新潜力 % t0 T; c" p- j. R/ W# A
好文分享丨盘点国外深远海智能养殖装备平台 % d5 I8 c' Z% q1 l; X
+ ?1 A. F0 v6 C: F4 L
+ |8 p# @; w3 i& T& I7 x) k- q" `; h
: D) C- [2 r2 j8 Y*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