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科考船 -探索一号深海科考

[复制链接]
' W" n+ M- c/ x8 H: Y* ~9 _

■奋斗者号

0 d; R6 r5 C, k- V

■深海勇士号

! o/ _( q: f6 v% b

■蛟龙号

% v& {( T' f: M, |( \) F

■科考船冰池试验。

) \ G* H5 O( l* l z$ F

破冰开路,它能带中国三大深潜器——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到极区

5 Q( U6 ~+ g2 c. S, n

走过了整船引进改造,以及联合国外设计、采用国外装备两个阶段后,中国科考船迎来自主建造、国产化替代的新阶段。6月25日,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广州南沙龙穴岛的厂区内正式开工建造。

- R! Z" {2 T% o9 e3 j5 ^6 J C

这是一艘夏季可进行极区海域考察的新型多功能科考船舶,由海南省人民政府、三亚崖州湾科技城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出资,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的广船国际设计建造,可进行深海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建成后,将填补我国在极地深海载人深潜领域的空白。

: P8 y# E* M4 S- P" u+ f7 ]$ x0 n [* `

能武 破冰开路

' d/ Q# g. V+ }) E1 a! Q

“它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极地的破冰能力以及极区的水下作业支持能力。极区有很重要的研究的价值,在水面,包括我们的‘雪龙’号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了,但是水下,是对它的一个补充,水下的载人和无人的科考支持。”中科院深海所海洋装备与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唐古拉山说。

: E* {# {9 x* U5 X! f( H( n# Z

据介绍,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在船舶系统研发方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重点突破了极区船舶总体设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低温精确补偿技术、极区冰载与重载结构集成设计等多项关键技术的垄断瓶颈。

1 p) `6 N! z4 M# @

此前,我国只有“雪龙”号及“雪龙2”号能够进入极区腹地,但不支持载人深潜活动;“探索二号”虽然能够装载载人深潜器,但是不具备冰区加强和破冰的能力。

+ {0 B u9 v# ~; M- P" ^. j

中国船舶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光伟表示,新建的多功能科考船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能力,是中国第一艘能够进入极区腹地,同时具备支持深海载人和无人科考活动的船舶,在极区达到1.2米冰和0.2米积雪的破冰能力。

5 k+ C( Z1 R$ p$ N' v+ a- O

国际上将破冰能力划分为PC1至PC7级,PC1级破冰能力最强,PC7级最弱。按照这个划分,该船的破冰能力(PC4级)高于“雪龙”号(PC6级)和“破冰调查船”(PC6级)。

7 M* F" B( b2 z+ m

“该船可以携带中国三大深潜器——‘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蛟龙’号,到极区开展相关科考活动,记录极地腹地,开展水体和水下的科考活动,进行大气变化、海生物以及地质方面的探索。”何光伟说。

+ y" s5 v3 q5 S: Q* a: `

此外,在科考设备研制及功能扩展方面,该船以国产化替代为核心目标,探索实现国产科考设备的极区应用,及其与自主设计船舶的最优匹配。该建设内容包括船舶系统、载人深潜水面支持系统和综合作业系统。

3 {* i' _- G& C$ N! ~/ T

能文 深海考古

' @* |. ]3 p* {8 Y; d+ H" d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海洋科考船正朝着多样化和多功能方向发展,如国家文物局的中国考古01号,并未在国家标准中找到合适的船舶类型划分标准。而此艘科考船的“多功能”则体现在既可以在极地开展载人深潜科考活动,同时兼顾文物考古功能和南海作业功能。

S; a% E& r" l0 X. H

何光伟告诉记者,船上配备了一个6米乘4.8米的大型月池,能够在有冰的情况下对无人潜器进行回收;在常规的海域,如南海的战略海域,也能进行特种作业,满足国防要求。

0 R6 E6 |2 W5 W+ @0 ?% U

在船舶制造中,科考船属于难度偏大、附加值也比较高的一类。除了从改造到自主建造外,国产化替代亦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 @3 d a6 B [

“电缆、钢材、钢管等船体材料均采用国产化替代,科考操控设备、探测设备也都采用了国产设备。”何光伟提及,这也是相对于之前建造的极地船舶,新建船舶的一种全新做法,“而怎么在万吨级船舶的尺度下满足较大破冰能力,解决冰和船体之间的阻力、冰跟推进器之间的干扰等问题,也是建造中的难点。”

j" |5 y( H; U, Y9 ^9 y3 L8 c

该船不仅科考能力强,作为极地科考船还需要满足特殊的环保要求。在研发过程中,设计人员还为这艘船设计了全套环保系统,确保其在开展科考活动时能同时实现对极地生态环境敏感地区的环境保护。

/ L+ M7 P' l/ i* W" ~ G" H

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未来将成为我国多体系融合、多学科交叉、协同创新的开放共享型海上平台,对加强我国在全球深海深渊,包括两极海域的实质性存在和载人/无人深潜作业,提升我国深海考古作业能力,实现全球深海的全域进入具有重要意义。

' I8 e4 o& g0 T- T! N K b

【数据】

" Q# M: R% |! q+ g

船舶设计约103米长,吃水排水量约9200吨,最大航速16节,可艏艉双向破冰,冰区加强达PC4级,续航力15000海里,未来可载员80人。

; ^$ u& Q9 `% e! O7 b

【性能】

2 i! a' d, ^3 X _

船舶具备无限制水域航行、载人深潜、深海探测、综合作业支持等功能,可为深远海地质、环境和生命科学相关研究提供所需样品和环境数据,为深海考古提供相关学科指导与水下作业支撑,同时支持深海核心技术装备的海上试验与应用。

) Q x7 p; M6 d. I* }

【时间】

2 Z! ]9 l. T, S

预计2025年初开展试航,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

% G; ]8 m( w8 ~5 `) _% H

【链接】

1 ^ }3 O$ c5 l+ X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 e, x& }! Q( l9 Y* g- }

海洋科考船是采用船舶观测手段开展海洋调查的平台载体。1872年12月,英国“挑战者”号(HMS Challenger)从朴次茅斯启程,航行了近7万海里,发现超过4000种先前未知的物种,被视为海洋科考的发端。

+ ^/ h: ~; u: A/ H* Y$ M, W# P

随着海洋科考的发展,科考船也从改装旧船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的海上科学平台。20世纪50年代末,欧洲国家开始着手设计制造专门的海洋科考船,如英国“发现”号和德国“太阳”号。

1 n5 J6 n2 U1 S; w( k

至于国内,何光伟指出,过去几十年,中国走过了整船引进、改造,以及联合国外设计、采用国外装备两个发展阶段。例如“大洋一”号、“雪龙”号,都从国外购买并改装,也推动了我国进入深远海以及极地调查时代。

' L J" m7 E0 J7 ~ z

“相对于过去我们采用国外设计或者是国外联合设计的方式,本船具有完全的自主权。”现下,国内科考船正进入自主建造的新阶段。何光伟表示,此次的科考船是首次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高冰级极地船舶。

" O$ b0 V+ k( @6 k

文图来源:央视新闻、界面新闻、新华社、中国水运网等

+ N; f5 P4 I! y' b- P ; ?7 b5 ]2 k& ~+ t- Z 0 R8 I/ w% a* c; r* x+ `% N8 g4 u, d 5 g: p2 A# b6 f! {% H% T' O: H8 H/ G* G ^* J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