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X4 M; e+ M* n/ X8 K 科考队员在布放“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图/新华社发 . _, k9 h& k: m3 `4 ?& t
据新华社电 虽然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在加速,但对其依然知之甚少,特别是对深海的探索还处在“盲人摸象”阶段。认知、探索深海首先需要探测“利器”,除了“蛟龙”号,我国还有一批自主研发的深海探测“黑科技”,“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诊脉”深海的实时潜标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3 T" F% u3 `: m3 s5 j( N8 x: B 在海洋深处划“V”字 . L2 [* A* i! e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自主研发,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以实现在水中滑行,作业深度覆盖300米至7000米,将收集到的海水温度、盐度、浊度、含氧量,以及海流强度和运动方向等数据,实时回传至陆地。 ) V+ l9 p8 b0 K) w5 ^
目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形成了300米、1000米、1500米、4500米、7000米、混合驱动型、声学型等多种深度和类型的“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
! X4 {$ E2 V3 U- @9 h) D “海翼”系列水下滑翔机在东海、南海、印度洋和太平洋完成多次海上试验与应用,累计海上工作6400多天,观测距离16万多公里,获得4.6万多条剖面数据。
; M+ D( x J9 W; W! M! w' C- | “一照”即知“何方神圣”
I, g1 i4 s' j: H# t* l0 w0 e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就像“照妖镜”一般,激光打到目标探测物上就能立即知道其含有何种物质,以及各种物质的浓度如何。 1 j" H* I: p" c' @; n8 A
“国外研制出了能适应深海压力环境的原位拉曼光谱仪,但热液喷口高温、高压、强酸(碱)和浑浊的流体环境,一直被认为是光学镜头禁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鑫说,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成功突破普通光学镜头不耐高温和防颗粒附着性能差等难题,可直接插入450摄氏度深海热液喷口,为深海热液化学性质研究提供了装备支撑。
' o( a, D2 F) y/ [# Y, l 借助深海原位拉曼光谱探针,我国科学家已获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南海首次观测到裸露在海底的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在自然界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揭示深海“倒置湖”神秘现象……
8 `# l3 h2 T: m* t* {- B2 U 实时获取深海“脉搏” ' I6 q9 d+ q: S' s1 H- d: j
海洋实时观测数据长期依靠卫星遥感和浮标。用于观测水下和深海数据的潜标只能每年回收一次,无法像卫星遥感和浮标那样获得实时数据。这是因为潜标最上面一个浮体距离海平面还有四五百米,数据很难穿透海水传输到卫星上。 0 y; N6 g, N0 ?" o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汪嘉宁介绍,在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建立过程中,科研人员突破了潜标数据无法长期稳定实时传输的海洋观测难题,并将实时传输观测数据的深度由1000米逐步拓展至6000米。
$ b2 S7 B' R$ n; t& R- C+ w5 f 截至目前,由20套潜标和3套大型浮标组成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已持续稳定运行6年,服务于深海前沿研究、气候预报和海洋环境预报等,特别是实时传输回的数据提高了气候和海洋环境预报精度。 (张旭东) 1 z$ b& M2 X! o+ ]) |# B: X
: Q4 e: E: c; z3 q
8 W5 O! J4 ?: P$ c% D& E5 {! K$ \, l- \6 y; `! O2 U; }+ F
/ ] o7 i% E5 A: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