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院士想批评现在那些不到一线去的科学家:做科学不到一线去,这个习惯非常坏!

[复制链接]

& D6 X& i# g/ b  j7 j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 A3 d4 O( g/ p7 J8 p9 U5 t7 K
( m1 u+ U5 H- S6 g7 V汪品先 受访者供图(下同)
, X3 k: o( L5 o; w/ a近日,迈入88岁门槛的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决定告别哔哩哔哩(B站),“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珍惜跟成千上万年轻人的友谊,我忘不了大家的热情。”
& x8 o* ]$ C& c9 |( C0 B170多万粉丝,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播放量,刷满屏幕的叫好喝彩……汪品先说放弃就放弃了。7 y9 u2 ?5 v: g7 R0 U" l
“我希望在最精彩的时候停下来,这是我的人生哲学”。汪品先说。
5 E. ^; @6 k( ]6 X4 n8 T0 g# |此前,汪品先在82岁的时候曾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3次下潜,对此,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我想批评现在那些不到一线去的科学家。”“做科学不到一线去,这个习惯非常坏。”$ ~3 q; s! y7 K1 x' d0 i4 a4 O
以下是《中国科学报》记者与汪品先的对话:5 h1 k8 f* O; z$ o7 i9 y: R
告别B站,回归科学
. |$ M& Q; {4 B/ f9 f《中国科学报》:您入驻B站出镜做科普已经2年多了,平时会看大家发的弹幕和评论吗?对哪条内容印象最深?
; i  A' @1 T9 _3 }' j汪品先:
2 |; `* l; |+ V# L  o+ `我看得非常少,很难得才会去扫一眼。- r1 G0 A/ Y3 w6 Q" A( b( v
有几次,大片大片的“爷爷”“爷爷好”,这确实让我很感动,很感动。作为教师,给他最大的回报就是学生的成长和反应。
) Z, p8 `) ]1 b/ B2 V/ u9 X《中国科学报》:您告别B站,接下来有什么计划?
8 [# u+ U- v6 |$ X2 T* ], U汪品先:
4 {6 i& @( R7 J我有“更重要的事”。几十年来,我把深海科学做起来了,但逐渐发现,不与整个地球科学结合起来,就是自娱自乐。
1 m; d% W' h5 h4 T) `8 \* ]% P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我们现在需要把它综合起来。特别是深海和陆地,地球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当把深海研究加进去,整个地球科学都要重新考虑。
/ ^" a2 A0 z* A, z接下来的两年,我希望推动深海研究与整个地球科学研究结合起来。+ b7 T) p+ p# [
《中国科学报》:前几年,您曾说85岁之后要在科学上刹车,似乎没刹住?% `( H- U% A' i/ m5 o5 h
汪品先:) g  q2 f6 z6 u2 ?
前几年我的重心放在了科学与文化上,2021年在同济大学给学生开了公选课《科学与文化》,后来出版社将课程录音整理成书出版。
9 W# u& e: \% ^4 J. E之所以开这门课,是我在活了那么多年后,感觉到科学创新问题的根源在文化上,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不利于科学创新的部分。& n) [! {8 l" ^
后来就想写两本书,一本是从文化角度看科学,2022年出版了《科坛趣话》,这本相对好写一点。另一本是从科学角度看文化,很难,写不下来。一个原因是我的文化功底、古文功底不够,对于西方文化了解得少,这样就很难去写。如果我活得长,我希望再去做这个事儿;另一个原因是红线太多。
$ X6 Y4 {' Y" `) j6 t! s于是,我重新计划,假如我活到90岁,这5年干什么事儿。前2年已经过去了,是科学与文化和科普工作,接下来的2年我会回到科学上去。! G' ?1 v/ @! n" f0 d- }! A
我还留1年空档,这话我不敢往下讲了,就看看形势我究竟搞什么,往下面我不说了。- u  A: U9 K' ?7 y2 _7 M- m
年龄意味着什么
+ n/ f  i3 b9 e《中国科学报》:您的时间规划一直是如此清晰吗?
1 p) X* Z1 p  D. n2 m汪品先:, Q# }- J' P/ y( ?2 C# E
现在我早上7:30到办公室,晚上9:30回去,一周7天。几年前生了一次病,回去得比较早了,之前到晚上12点多回去。6 H* j7 t2 N. R6 b/ \
什么我都可以很慷慨,钱我也不在乎,但唯独在时间上我很小气,因为我没有。" p, X, k0 W) y' j9 M
《中国科学报》:您这么大年龄了,为什么还要这么拼?
/ }, s: U0 @3 [' ]汪品先:
1 a, [2 x7 P% F+ e8 F  }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都对我很好,为什么不多做一点事情?到现在才知道,年轻时有很多做法是不对的,老了才知道怎么才是对的。
3 |6 E4 |; }% }4 Z* ~《中国科学报》:您似乎并不在意年龄,怪不得大家叫您“老顽童”。您此前在82岁的时候还曾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3次下潜,这令人惊叹,当时为什么坚持下潜?
/ B$ ]+ i7 {9 q  z5 D, W* I汪品先:0 T! I7 J$ X, e, y3 A# q& h
这个很简单,我研究深海却没见识过深海,多难受。“蛟龙”号下潜的时候我就非常想去,但没去成。到了“深海勇士”号,有了机会,这太好了。
6 j% f* u/ k* X, m( a. d2 h还有一个原因,我想批评现在那些不到一线去的科学家。我领头“南海深部计划”时,有些人获得了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经费,我问他“出海你怎么不去?”) _/ N8 B. T' P0 s& l8 Y: d  A
他说,“我去了,就占了学生的位置。”( q9 c4 i- ?& e# y% M) x; b
我说,“你这是人话吗?”四五十岁、年纪轻轻,当了教授就不出海了。
; P3 ~0 e* X7 T' k, F. [! K: y8 a早年间胡适就曾批评“我们的士大夫都是宽衣大袖,不动手了。”做科学不到一线去,这个习惯非常坏。
4 l. h- E/ ]/ O. h, L2 C, x我也懂得,批评人家100次,不如我自己做一次。之后再说“身体不好”什么的,我就说“你瞧着办”。9 U7 @  x' D( `
所以我也是憋着一股劲儿的,真正下去了,一点困难也没有。# Z8 f! h4 H8 R0 x! r" y
后来船长跟我说“下次去马里亚纳海沟你再来!”' Z! L6 }6 H" P" i! J# b
“两头在外,不算好汉”! Q& i! @! V1 R4 R6 X; q
《中国科学报》:您曾说自己“有点分量”的工作,都是在评上院士以后,60岁以后做的,还开玩笑说自己是“院士后”,可60岁已经是常人退休的年龄了。. c7 j+ ~! @  \/ Y  u3 T. Q9 U
汪品先:6 H) b+ D' m: Q4 n- {, q/ s8 Q+ |
我对现在的退休年龄是有意见的。对于体力劳动的人,60岁退休比较合适,但对于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很多科学家,到了60岁,他才懂得科学该怎么搞,这时却让他回家去了。
% O6 r; b6 ~. P( ~1 }; N我认识一位老师,退了休之后,在科研上仍然很有想法,但他只能把想法告诉给自己的学生,由学生去申请,他来给学生“打工”。- \4 k) S: r& u3 R
所以我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时候,有一年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建议,设立一个“夕阳基金”, 退休的科学家可以申请小额基金,把他没有做完的事情继续做完。可惜这项建议没有实现。& O# c/ ^  y) q- N
《中国科学报》:我们提倡“给年轻人机会”,60岁之后如果仍然在岗,会不会挤占了后来人的资源和机会?2 H* d. V! k5 ]" i
汪品先:
- ~% j, |8 \- G5 Q2 A1 Y, L我觉得要厘清两码事,一个是对资源的占领,或者是对领导权的占领,另一个是科学研究。) E% @2 F4 R: t# t* s+ B, O
我一二十年前就不再招生了,是因为当时我发现,如果招生,我的学生、和我学生的学生就会有问题。婆婆跟媳妇一起生孩子,不免有问题,这是不可以的。所以后来我就自己干。2 x, ~9 ~+ c, P$ J$ }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既然是别人在当家,我们就不要说三道四,不要去挤占别人的位置和资源。
- c9 k# p! r( q但自己的科学研究是可以继续做的。应当让退休的老师把那些没做完的课题、项目继续做完,还可以尽量给这些老师留一个办公室或者留张桌子。+ q+ {% K% W0 T$ e$ _% l& j8 g
《中国科学报》:您对年轻学者有哪些建议?5 S$ T1 }" {% d. i7 R7 k
汪品先:! k7 u: g0 M0 t! Z/ `, N: F: U
我们不要觉得,在国外期刊发一篇文章就很高兴了。如果自己没有新思想,那还是“外包工”,外国人出的题目,你买了外国仪器,做完了以后在外国期刊发表。
: a8 N  _* L3 V2 `) _6 l两头在外,不算好汉。5 E; E- y, Q- O+ b0 h( {
我们要做自己的研究,引领性的研究,这个不是容易的。像我现在这样,只能提出问题了,希望能够吸引后人去解决。
1 k! C! R6 J+ i1 n. `# d2 f

; i- A, ~# Q1 |5 ]) s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8 R5 t' S7 _9 l, Z. t
* ~' ?( L! x6 n3 t
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 p1 ]; `# l; q2 T# j; o
- Q# Y4 _7 \! v* q
# l& ?3 v& B+ g) T4 u  [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刘如楠,丁典,戚金葆 。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