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青岛市海洋工作会议召开,今年,青岛将抓紧落地突破一批重大政策、平台、活动和机制,增强创新能力、产业能级、治理效能,全力提升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引领力,进一步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
: p ]+ n4 i7 e4 e4 C
% K% O# T7 b) D+ ^" M; l6 ^ Z. w/ X$ ~2 ^0 K8 @# ]) r( M5 W% W8 T
U0 k7 A! p/ b7 u1 m t" X持续发力推动实现“新突破”
6 |9 K4 Q( Y& X. @" d( ^5 _4 b6 a& w I- H5 n- h+ D0 ?
5 W/ g' q) @( g2 h8 x
2023年,青岛大抓海洋的氛围更加浓厚,经略海洋向纵深推进:首次组织全市海洋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全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区(市)擂台赛等“十大活动”;出台全国第一部海洋领域市场主体培育的专项政策;落地建设全国唯一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亚洲唯一“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2024年,青岛围绕重大政策、平台、活动和机制四个方面再部署,力争取得新突破。! P% `" ` d) O* i$ C
7 O" D# j: d9 o8 h) [) L
3 _* z2 t2 w0 x1 L落地突破一批引领发展的政策规划。全力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试验区,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梳理可落地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出台《青岛市海洋发展远景规划》,前瞻谋划未来青岛海洋发展重点方向,持续保持在全国海洋城市中的领先地位;编制《青岛海洋经济促进条例》,夯实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法治支撑体系。
8 _1 Q9 U) b3 p
( `$ T( q4 X( C; D$ w# u
G# Y7 U7 Q& H* i7 v, l* D落地突破一批创新示范的重大平台。推动部、省、市签署深海三大国家平台共建协议,尽快立项、开工;推动“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运作,支持“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合作中心建设,提升青岛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高质量运行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和战略新兴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积极争创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进一步规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建设,加快推进科学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落地。
e# O) m. l/ |: c" U: j' A/ A. ], k
7 t M' C" @4 ?& S6 {
落地突破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要活动。作为联合国海委会“海滨之城平台”亚洲唯一创始城市参加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构建拓展蓝色伙伴关系;推动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等高端平台机构合作,不断提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发展论坛办会层次;筹备第27届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争取展会永久落户青岛,打造高质量全球水产交易、展示、服务平台。, ?. B# e* d( q* ?: [. S
: N6 {+ m+ N' ^) O
0 Z* e/ O. Q V8 D
落地突破一批改革创新的机制模式。创新部、市现代海洋城市共建机制,争取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对外合作、海洋治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充实并发挥海洋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作用,开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评估;进一步完善市委海洋委工作机制,顶格举办全市海洋发展大会;出台《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园区培育管理办法》,打造一批海洋特色园区建设实体样板。
$ Q3 R' U+ R9 l- k1 }
* `6 J& C) r4 H+ ?, W; a8 G+ M; A6 \
进一步增强海洋发展综合实力
' z8 u) s- l8 Z! k0 z6 `- z) u" I( X+ |! L( i; e3 r
, X' `9 F. }! L. r7 P7 i
2023年,青岛在海洋科技、产业发展、海洋治理方面成效更加凸显:住青涉海“两院”院士达23人,约占全国涉海院士总数的30%;总投资2000亿元的90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399.8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58%;面临浒苔整体规模偏大形势,强化“前置打捞+近岸防御”策略,处置效果历年最好。2024年,青岛将聚力创新能力、产业能级、治理效能提升,进一步增强海洋发展综合实力。2 F8 x8 ]5 _- r9 T
2 y% O1 B x4 F1 n$ W) Z) \# S; t' N8 b. U! d' Z& c
实施海洋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依托重大涉海项目、重大科技平台,实施“企业揽才”“平台揽才”行动;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组织开展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评选,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专项,举办中国山东海洋高端人才交流暨项目洽谈会,聚力打造海洋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开展高成长性海洋企业评选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性、成长性、创新性强的海洋企业。
0 J9 b" p/ L: i5 o
+ Y% G5 T8 s/ S( L( u( U) n
4 E# k9 J0 }, a: l9 v, X0 s1 y实施海洋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加快推进总投资2100亿元的140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组织全市海洋重点项目观摩活动;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蓝色种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打造“总部型”海工装备制造业,提升高端船舶研发设计能力;提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创新力,培育青岛“海洋药谷”;壮大海洋新能源产业,打造女岛海洋新能源制造特色集聚区;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加大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装备研发;塑造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先发优势,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国产化替代;加快培育深海开发产业发展,加大对海洋采矿设备、水下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定向招引。
1 q) Y6 g. x" V9 ~) A! T% [7 a0 {; G1 V% v" I f& E3 k0 ^
% t0 C5 s& R3 e! M% @5 A
实施海洋治理效能提升行动。扎实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加强岸线整治修复,完成灵山岛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善修订浒苔处置应急预案,优化前置打捞模式,打好“降本增效”仗;持续加强涉渔综合专项治理,加大涉渔“三无”船舶整治,从严从重打击违规捕捞行为,依法维护海洋伏季休渔秩序。
+ ^1 e1 ]4 \* K& d; ~; o
& ]( G- w9 c; E
: a% y7 T8 h9 W. S! F, D2 V7 \青岛2024年海洋发展“关键词”
. U, n. m' A+ T# k8 z$ d1 G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试验区, C. C U" C! |* e% I
Z# R+ ?9 p% D# s% y/ V* l
" N. Q7 X0 s, {
青岛是我国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示地。为推动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走深走实,青岛前瞻谋划,争创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试验区。# \8 N) R8 [/ Q0 j, l
/ E0 g2 j9 k' j3 s
/ f1 y0 V3 S8 G2 ^青岛具备“争创”的坚实基础。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青岛海洋生产总值规模位居全国第三,近年来加快经略海洋步伐,昂首挺进世界海洋城市体系前列。多年来,通过推进“透明海洋”等海洋科技合作伙伴计划,打造上合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世界海洋科技大会等海洋展会活动,建设联合国“海洋十年”合作中心、“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等平台,青岛进一步联结世界,构建起更加广阔的国际海洋“朋友圈”,形成了海洋开放新高地。
4 @" p# F7 ^3 v
( H8 x8 E& H3 ? b( O Z
) n+ p" s+ g2 k2 A" r q基于此,青岛将结合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建设路径,研究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定建设方案,梳理可落地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尽快启动先行试验区建设方案编制、标志性项目谋划等工作,推动城市间、区域间、国家间海洋交流合作、共同繁荣。
4 {& A5 t) U# _ f4 p; Q4 K4 ?* ?4 ^/ T% o" y7 a% ]! g4 E- S* W1 \
$ r& x( l$ y5 X* w/ [9 }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 R: I \! q: _+ `8 v, I1 z
+ L7 i, h6 r; y6 P3 V4 d1 f* K2 w$ t+ R0 `- k+ D* m" O1 X
2023年,青岛主导培育的中国对虾“黄海6号”、栉孔扇贝“蓬莱红4号”、海带“海农1号”、金虎杂交斑4个水产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目前,在海洋水产种业方面,在青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及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皆居全国第一。这是青岛建设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的优势所在。$ E0 k# s3 E' L$ C
. A3 N8 M, k4 M- N6 ^
! K/ b0 ~2 t7 O e# t% c
2022年,青岛发布的“海洋15条”政策已针对海洋种业发展进行了布局。建设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青岛还将编制《青岛水产种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推动蓝色种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高质量运行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聚焦“三鱼一虾一贝”,开展优良品种培育和战略新兴品种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做好《国家水产种业北方繁育基地建设规划》,着力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6 V8 d* q# @3 c, }$ x
( E3 O) H8 u' o/ C
" c* E$ x0 v4 X, T) A* K青岛“海洋药谷”6 Q! h- V) T. Z/ X, b
( ` I( }1 h) m* ^5 N
. Q3 a$ p* K/ R r1 V4 ?: q) y1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是青岛的海洋优势产业之一,在国内处于第一梯队,已基本建立了以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生物医用材料、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农用制品为主的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2024年青岛市发力培育青岛“海洋药谷”,旨在进一步巩固壮大发展优势,占据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 @+ J/ [; q) G
4 T6 \" q2 }2 V! K# }, U+ ?7 H8 K" h( w7 a7 B! s0 m& S% Q
为着力提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产业创新力,培育青岛“海洋药谷”,青岛将推动抗肿瘤药物BG136加快临床试验进程,推动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及华东区域总部、康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南极磷虾产业园、琛蓝项目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支持浩大海洋等企业上市。同时,借鉴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十个一”机制(选择一个特色产业、制定一个产业规划、组建一家国资公司、建设一个功能园区、引进一家大院大所、设立一支产业基金、成立一个服务机构、集聚一批龙头企业、搭建一批合作平台、打造一个品牌盛会),重点打造青岛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崂山大北海)和青岛市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9 M, i% Z+ D4 }8 J
2 p$ m2 v% u7 p
3 @2 d2 U$ Y; H( {" ]“总部型”海工装备制造业
3 R, O; g( ?4 V) V8 x G! @# D5 l
, B. P: U( Z9 ~" o% @* T+ z/ L
- s4 ~( P. b1 t$ Q7 T( E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海洋结构相对均衡。不过,青岛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状态,海工装备制造业等海洋产业核心竞争力还不够强。在海工装备EPCI(即总承包工程,包括设计、采购、建造和安装各环节)链条结构中,青岛海洋船舶链主企业以C端建造环节为主,缺失设计和采购等高端环节,需要推动海工装备由C端向EPCI全链条发展。% G4 F j* v: X
* t2 Q3 F: W0 X
" n- I- d" ~/ L; [- x着力打造“总部型”海工装备制造业,青岛将依托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提升高端船舶研发设计能力,推动中船712所大型特种电机、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争创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大与中船集团、中海油集团、中石油集团等央企总部高层对接,超前谋划布局深海采矿船、液氢运输船、液氨运输船等产品,争取高价值订单转移青岛,将海西湾打造成为集研发设计、总装建造、检测服务、产业配套于一体的总部型产业基地。
* c6 m( O; `2 }4 y+ t; m. X! w. C) Y
" w4 F: ]& \1 b6 E, Q" F
9 e/ ~# K" z+ d' E- e' |0 V* s- L- _$ T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