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 K6 W: p8 q
“水晶宫”正在等候“南海一号”的到来。记者 张悦 摄
4 k* J9 d7 l* s% A7 e \; R2 C7 x, Y/ P6 B, D6 a9 p4 ^
24日,等待涨潮靠岸的“南海一号”。许兆欢 摄 - O; R/ d% }* F: y; j1 ^( V6 g9 `/ ]
核心提示$ p5 `- N5 s- ~* A. }" F
“南海一号”沉睡海底800年,保存完好,这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个奇迹;如今,它被整体打捞出水,毫发无损,这是由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个奇迹。人们关心的是,我们还能不能让“南海一号”再完好地躺上800年,实现一个文物保护的奇迹呢?
+ u3 G3 Y: f, l) y: ]7 ^ 24日下午,广东阳江海面。正对着阳江海陵岛“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临时码头,载着“南海一号”沉箱的驳船“重任1601”号浮在海面,与码头仅数十米之遥。, W! ]7 a ~& m5 Q0 T' X4 e
装载“南海一号”的巨大沉箱本月22日打捞出水后,于24日上午顺利平移到临时码头附近海域。由于天气变化,阳江沿海有了些许风浪,为了不让驳船靠岸时因颠簸对古船产生影响,“南海一号”上岸时间一推再推。7 h4 S. D! Y% u# D# M
打捞现场总指挥吴建成表示,“南海一号”上岸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风平浪静,二是涨潮,二者缺一不可。待沉箱靠岸后,他们将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将沉箱“送”进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作将随之告一段落。( q: I2 c8 q4 D-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对整个考古工作来说仅仅是个“逗号”,对“南海一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财富的发掘,将会长久持续下去。
1 c* P2 `" A9 t0 T, N: w9 G 打捞创造全球级纪录
0 e7 Q3 b9 I& p4 i7 F! X8 N3 K “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
6 o! R7 J5 \4 o 沉箱成功出水后,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松了一口气。他透露说,原有的3套打捞方案中,整体打捞方案名列末尾。经过反复讨论,再三权衡,直到2002年10月,“原地打捞、整体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以及整体打捞的方案才最终确定下来。
8 ?; Q* y7 P7 Q# e! z) H: N; q “难点有三,下沉井花了60多天,穿底梁用了70多天,工程人员水下作业9个多月,这在世界水下考古史上也是少见的。”打捞“南海一号”,让中国创造了全球级的纪录。 v: |7 r& g3 S: w! [
整个打捞,各方投资巨大,被一些人称为“史上最昂贵打捞”。
: L% G+ `8 Y- \% l# ^7 P& b 对此,单霁翔认为,文物遗产保护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比如,在解放初期,我们曾从香港抢救回一批珍贵的文物,花费几百万港币,当时看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如今,单从经济价值来说,现在这些文物已经是价值连城,在文化发展方面的价值更是不可估量甚至是无价的。“南海一号”保护开发也是同样道理。$ U' U3 y6 R2 y# _
发掘没有现成方法可循' c0 y* X& [0 `1 V$ ]: P6 k
5至10年后,人们才可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
- y8 c% K& {4 { “‘南海一号’的出水可能解答很多问题,但也可能提出更多新的问题。”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表示。
& I3 @/ z; O) s( ]3 v3 C: a2 Q' } “南海一号”虽然出水了,但怎样安全地把箱子打开,按照考古的标准和规范,清理里面的文物,保留尽可能多的历史信息,这是另一个世界级的难题,其挑战难度决不亚于对它的打捞。
- D7 @/ s6 U/ R “打开沉箱至少需要5至1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预测。也就是说,5至10年后,人们才能一睹“南海一号”的真容。而在不少专家看来,这个时间表甚至还过于乐观。
- X d: v& Q1 s- G/ r* O8 q 船出来后,如何长久保护,又是难题。“古船在海底30多米处躺了800多年,已经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出水后就打破了这种平衡。”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南海一号”沉没海域的能见度几乎为零,现在打捞上来放在水晶宫内,光照条件、微生物水环境等因素的改变,很可能导致船体及文物遭到侵蚀。6 v. @2 A: t k) C* k
记者了解到,就连浸泡船体用淡水还是海水,也极有讲究:用淡水,很容易使船体腐烂;用海水,海中的蛀虫又会蛀蚀船体。7 _0 [! Z, L& T
“这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调整修正,好在已经有了预案。”单霁翔表示。
2 ^# ~- C/ H. {# a. Z 人们对“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期望非常高,这条有800年历史的古船被认为大大有助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造船史。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负责人、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认为,“南海一号”将给“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最可信、最典型的标本。" q: N5 I3 G/ Y. p1 c
但这一切奥秘的揭开,都有赖于考古学家的成功发掘。作为全球首个整体打捞上来的古沉船,“南海一号”今后的长远发掘,还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法可以遵循。 ?" ^. ?0 ^2 b! q6 B9 o' z$ P
“珍贵的文物是不可再生资源,发掘方法一旦出现偏差,‘南海一号’原本重大的价值就可能因此打折。一些文字类的记载,比如纸张航线图、工作日志、文字记录等,可能直接交待‘南海一号’的身世,提供很多猜想不到的细节。但这类文物往往最难以保存和复原。”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说。
2 K. j" e! T! E3 U& [- e 过度商业化可能拖累考古
/ |+ M2 g- E$ S2 a" f! b8 e “南海一号”已被注册600多个商标;旅游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0 E' o4 w3 t7 x' p: r5 O" x
船还未出水,阳江市委、市政府已把“南海一号”的新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纳入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 n j0 j# s/ ^- `2 b “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后,将被移入博物馆内的‘水晶宫’,届时,游客可以透过透明玻璃,观看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的示范表演,神秘的海底宝库将一点一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 s" V7 q3 C8 z3 }2 v* b- ^ 有关部门的官员还表示,已用“南海一号”注册了600多个商标,这些商标将由政府统一管理,用于开发一系列旅游产品。1 h) j. J M$ d( ?' {& \$ ?
在成功出水的喜悦中,考古人员也向记者表达了古船能否得到妥善保护的担忧,“过度的商业化和逐利,把‘南海一号’当成摇钱树,会损害‘南海一号’。”
& v" T7 l, b& C4 o “仅仅把古沉船作为一个旅游景点,会大大降低‘南海一号’对人类文化的贡献。”单霁翔认为,“南海一号”的旅游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和考古挖掘是一个互相支持的关系。另外,按照法律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取得的收益,应该用来保护文物。. ]1 S2 h' L: w: E! o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认为,对“南海一号”的保护,不能单纯依靠阳江市,国家、广东省都有必要投入,建立专项保护经费。: k, x* {& I- s! F; z) A: {
“南海一号”的待解之谜(链接). r; i2 n7 [2 x @) b) i
1.“南海一号”是哪里建造的?( n. Y7 f6 m! w- F
船只采用了“水密隔舱”的构造,具有鲜明的广船特征。而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张威则认为,“南海一号”为福船的可能性最大。
& k, p2 w! \3 B3 z4 E5 X 2.谁是它的主人?
9 x2 S% G& | C% v5 Y5 n A 是南宋中国商人载货出海时沉没?还是外国“倒爷”到中国采购后返航时沉没?由于海底周遭并未发现任何人类遗骸,至今无从判定船主的国籍。
3 _* \) F/ H$ _! }2 [* \ 3.古船装了多少稀世文物?8 w7 H" a0 M ~( I/ P' j8 C
有专家估计,“南海一号”整船文物有6万—8万件,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但是船上到底有多少文物,只有等到其出水开箱后,一一清点才能知道。 i; A& A/ C- M( H& S
4.“南海一号”为何沉没?
1 b% _5 C* p, Q; w* L2 K “南海一号”沉没原因可能与海上风浪有关。南海海域台风等气象灾害频繁,沉船有可能是受海况影响。考古人员对“南海一号”前期探摸时,发现船上不仅可能载有大量瓷器,还有一批铁锅等铁器,也有可能是因超载造成船体爆裂而沉没。
1 X9 V, f' ^8 K% y( p% s) G# r- a 5.木质船为何800多年不腐?+ i! Y. M. ^8 U/ Q, L6 `
“南海一号”水环境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生物科学院徐教授介绍说,可以推测,船在沉没后的短时间内周围很快附着了大量淤泥,从而使船体与外界隔绝,避免了氧化破坏;“南海一号”所使用的材质是松木,而松木是抗浸泡比较好的造船材料。 (记者 贺林平 李刚综合《光明日报》、《广州日报》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