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捞出近万件文物(组图)
2 R7 J, ~' M: l& o7 T | 2007年05月09日 09:27:07 来源:海南日报 | | | ; Y9 w3 v5 F6 a- Q& U/ k0 U# R
| |
! Y- s5 X4 `* D/ G8 w8 H
3 H6 b2 f4 Z3 W, O9 H* G5 K
- T) Q- j' `, E. C( Y) E" |; Q0 \$ K Y8 {6 r6 ?
4 F* R; m; H- U! M% G% K* \已发掘出的保存较完好的西沙水下文物。 记者 苏晓杰
& c6 |/ _8 H3 O# r# z, Q9 t9 E
, Y8 i% Y1 ~* R% V* g1 U- f& W' | Z; ]- e, L. L) W
2007西沙水下考古现场。2007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 `4 V3 d( m0 v+ F' H( E0 h
7 Q5 u* B+ P- G6 `9 w
( I1 z* y" \* k" J z尚未发掘的西沙水下文物。2007西沙水下考古队供图
* N4 V9 q, W) E. Q$ G7 t 历时55天的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第一阶段工作,5月8日圆满结束,共采集水下文物近万件,并新发掘了玉琢礁等沉船遗址10处。 5 B$ ?! z) A* t. w* X! Q7 {7 h( T- Q
这次对我国第一次在远海发现、发掘的华光礁1号沉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为下一步船体整体打捞采集了珍贵数据。来自全国各文物保护单位的31名水下考古队员安全回到海口。
$ D" T+ C) R6 q1 w3 }3 \+ w 本次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
. B4 i; J$ s; W: L" } 据省文管办副主任王亦平介绍,这次对华光礁1号沉船是我国第一次对远海沉船进行全方位勘验。初步认定华光礁1号沉船为南宋时期所造,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考古队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5 v$ ]% a; n0 g2 x- u% i* S 据了解,本次考古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给予了大力支持。 * `- Q5 x0 K! M1 n) i4 ]* S- `
除却泥沙始见珍 6 f; r; D U& Z- ]4 |1 {
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2007年3月15日-5月8日,西沙考古工作队在西沙群岛,对华光礁水下Ⅰ号沉船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
* h, M/ u s( J# ` x 2007西沙水下考古项目,由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体厅共同承担,并共同组建了2007西沙考古工作队,队员共31人,分别来自: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青岛市文物局、福建省博物院等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外交部、海南省外事办公室、海南省公安边防总队以及南海舰队对本次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工作指导。 2 U4 W7 J4 C" D& b$ E: R
在西沙工作的50余个日夜,队员们生活在水上,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为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发掘付出了极大的艰辛和努力,获取了非常丰富的文物资料和测绘数据。 7 X3 O% v+ P: _9 _; Q0 ?& i0 Z
8年后水下再探秘 0 C9 t0 \; d, d; D+ w7 b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 }; t5 x1 h( @1 c& v 此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8 r5 Z% ~8 ?& p. g
最严谨的一次挖掘 . P6 e& d' @8 T7 @
本次华光1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在探查了解了遗存分布状况后,以中心凝结物为中心,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水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单位予以编号记录、绘图、摄影,扰乱层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编号处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处理。
3 }1 n/ C% n# v; i 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船体上部目前仍有多处大型的凝结物迭压,经过近50多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凝结物保持原始状态,发掘现场回填保存。
+ h. d# E0 ]# _) G5 m 本次工作,遵循考古工作规程和水下考古国际规范的原则,开展了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并获得极大成功,并且,此次发掘是中国水下考古有史以来,筹备最好、实施最严谨的一次水下考古发掘实践。 : P4 Y( s; W5 n% C0 d8 n- S8 c& a
为海上丝路添遗珍 4 y; w7 v- |! o9 W9 w1 L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古代科技和海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开拓了多条海上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更成为举世瞩目的一条文化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更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区段。伴随着大量的航海活动,中国古代有相当多的船舶及其物品沉没海洋,形成了无以计数的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沉没在海洋的遗物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线状分布的一处处遗珍,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工作的不断拓展,水下文化遗产的发现和保护工作将显得更加日益重要,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内容也将成为临近国家和地区共同开展的课题,此次西沙考古,相信是继援助肯尼亚水下考古项目之后,中国率先做好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的保护工作的又一示范项目。
7 O0 |! R# T* W! Q7 {. J
9 W7 H* G# W% y2 I8 P, P$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