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刘乐斌
8 a I) [, `7 F7 Y7 G ! J3 i0 T$ u& f& q
动能澎湃潮头起,岱青海蓝万象新。
M( b+ s7 S, m
8 h% K% Z) d4 F( |* }+ y
% `, Q! w$ x: F. S: D9 g. _# U4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拥有35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的山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陆海统筹,奋力向海图强,海洋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0 n2 o2 L0 \% K$ x7 N7 k; B0 m' m* m5 R2 Q, |' ^4 V
, E, T% f" U& q+ s. m+ J
1 N' D! Q1 v" i& g. a山东省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蓝色正在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底色。; `) J( ?: N1 \( J
纵深推进一体化改革- a% o |: v7 }+ A6 S
加速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 r4 x7 T0 j6 M) t+ i+ `8 W6 s1 n- D6 w$ A
. Y' `# a! X7 _. g/ \; r2 K, x
建设海洋强省,港口既是窗口,也是支柱。作为港口大省,近年来,山东深入推进港口一体化改革,打造山东半岛世界级港口群,大力拓展港口海外航线,加快港区、园区、城区融合发展。2023年7月,省委、省政府研究出台《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山东建设世界级港口群的步伐再次提速。2023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实现17亿吨、4000万标准箱“双突破”,完成历史性量级新跨越,体量规模雄踞全球首位。山东港口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全省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t& X8 V/ e: `% d/ ?; v! q
. u' U% a) V7 [1 R6 K. r$ N8 n9 q
& j! [% p+ U# p0 R3 z2023年12月27日,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2023年5月,中国港口协会授予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五星级“智慧港口”和五星级“绿色港口”的“双五星”殊荣。青岛港的“智慧绿色”发展,是山东港口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4 u8 K# h2 r6 M
6 U1 M3 S5 y, t( L; w3 _, A* q( v. t1 q$ D, c# I. {8 k" T
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山东省港口集团自主研发实施的集装箱智能管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日照港打造国内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全自动化智慧绿色干散货码头,大宗干散货装卸效率、泊位利用率、场地利用率分别同比提高36%、41.5%和25%。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青岛港前湾港区加氢站建成投产并全牌照运营。- [* P |& x7 h; ?) s( G! p
( x+ l, j$ [, |8 e3 `0 H& X- }! M+ I0 b! ]- ?
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港产城共生共荣,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山东港口与全省16市深化战略合作,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发展临港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547亿元,实现招商引资超118亿元,累计吸纳就业6000余人,成为城市发展的“金牌合伙人”。 @* l! K0 o* u P8 Z8 ]; j
5 E( s8 l! z o7 K N
' G. R4 j3 V1 K, I4 w0 y z6 B海洋港口成为山东畅通内外循环、撬动海洋发展的战略支点。港口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一批大型原油、矿石、集装箱和LNG(液化天然气)专业泊位相继建成或开工。航线总数340多条,内陆港41个、班列91条,海铁联运箱量突破300万标箱,连续8年保持全国港口第一。国际物流大通道畅通全球,战略枢纽地位更加稳固。/ ~4 s/ T" l1 F1 |9 b, Z
; f( g/ t* n- n! u9 k" U' R7 U, M7 ^- }
以一港联通世界,山东加速全球各类发展资源在鲁集聚、耦合,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借力港口,山东拥抱海洋、开放发展之门越开越大。+ ?; ]* V7 S' Z/ B# l
现代海洋产业加速崛起) b- u. L4 S+ r0 s$ b, M
为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引擎0 D6 J$ y0 f' M. S. p
[$ O) s$ W# t: t3 A9 m/ p4 u% J7 Y
' V" R( j9 [- X0 @6 o* j风从海上来。山东省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开局,海洋新兴产业正加速崛起。
1 [( G9 u; M" {% P+ r0 ]9 u/ y+ n( f
0 W6 r: U# A7 w
2023年10月7日,山东海洋集团旗下“慧海壹号”轮顺利完成烟台海域风场10台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作业。“十四五”期间,山东规划渤中、半岛南、半岛北3个海上风电基地,总装机规模达3500万千瓦。近海海域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实现我国“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国家电投山东能源牵头建设的烟台海阳HG34实证项目和威海文登HG32实证项目成功离网发电,苛刻环境下相关实证指标均超预期。风电、光伏并举,山东海洋电力快速发展,2022年增加值居全国首位。7 Z9 ^9 C" v7 K
6 Z; a/ a# R; k
) X! w, L0 R7 t) X( F7 D% f+ V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望“风”而来,进一步带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提质增效。2022年,全省海工装备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6.9%,居国内首位,高端装备不断取得新突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A9 L7 A! P: T8 I% C/ e
! C, A; K% `2 t& f5 i# A
. v- O0 I" |& v/ k, Y+ ]) R/ N烟台海阳市“航天大道”两端,一头是保障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海阳港,一头是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火箭“出海之处”,航天产业迅速崛起。海阳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和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奔赴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
; ^' q: I9 [: h; I/ S
' J3 n1 ]9 t: e) v
4 a7 T, O4 w+ l/ N7 o一泓海水可以发挥多大效能?山东鲁北高新技术开发区向海“取”水,还要把海水“吃干榨净”:每天淡化约12万吨海水,供给企业5万吨水,约7万吨高浓度盐水输送给鲁北盐厂先提溴再制盐,实现海水零排放。我省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居全国第二位,全省现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46个,日产规模71.32万吨,年生产淡水能力超过2亿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涌现出东营九章膜、烟台金正环保等行业关键材料和装备制造的头部企业。) ^- c/ D& l3 b3 }
: w2 a) t P: T8 I/ ]8 H; a( x% d
% B/ B2 I. X: b( T9 ?
把现代海洋产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山东坚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发展方向,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省海洋局会同省发改委抓好总投资1077亿元的59个省级重大引领性项目建设。我省以海洋电力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蓝色引擎。1 p1 ~ }3 T. S
3 u. d2 f! M! A G) s3 g
4 ^% T' b0 _) G# I" |创新加持蓝色粮仓 e& G+ _8 ] q. ~6 Z1 u# |* k
大美海洋绽放生态价值/ I% a: ^- U" e$ {! Y6 B
" J! K1 \4 J2 @) C: `+ w7 ]
5 Y/ y, K! k8 q" z3 Q9 f) a1月16日上午,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三文鱼近海深水网箱项目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首个网箱在日照下水。作为目前国内三文鱼海水养殖规模大、技术先进、产量高的三文鱼海水养殖项目之一。该系列6座网箱全部投用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预计实现年产三文鱼6000吨、产值6亿元。
% t0 @6 \% ~; g9 N
& Q% D8 u2 l* L5 R/ q7 O( R* o' g% D1 k* ~ B- |/ y/ p
耕海牧渔,在科技创新、智能装备的加持下,山东“蓝色粮仓”进入全新阶段,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39.6%。山东海珍品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的“类野生”“原生态”养殖,海洋渔业加速转型升级。
% L d+ Q6 }3 H! u9 t
6 q% B5 p, n; j
) T& O& h! K5 q0 J. L: j9 w+ Q2023年12月17日,省政府正式批复设立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这也是我国首个海上经济开发区。预计到2035年,在山东长岛的“蓝色粮仓”,深远海养殖网箱将会增加到50座。在核心区实现水产品年产量16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60亿元,在拓展区实现水产品年产量27万吨、渔业经济年总产值50亿元。6 a D1 o4 `- l6 `' d5 Q6 ^
6 r) }' B( ^0 o4 t
9 @2 T* S v: r! p% `8 x更加可喜的是,山东的海洋牧场正在探索实现多重价值:荣成市寻山街道爱伦湾国家级海洋牧场,游客采摘贝类、海上垂钓,体验耕海牧渔的乐趣,成为海洋旅游的新增长点;昌邑海洋牧场与三峡300兆瓦海上风电融合试验示范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走出了“绿色经济+海上粮仓”的新路子……( j/ A# j W# U1 p3 ?# l5 }5 f* C
7 C% l, c5 \) n+ N( W9 {5 S* Z3 L
, u0 o; c1 J7 T
绿色、生态永远是山东海洋事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202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了全国第二批12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山东威海桑沟湾、烟台八角湾、烟台长岛庙岛诸湾3处海湾入选。加上此前入选第一批的青岛灵山湾,山东已有4处海湾获此美誉。2023年前三季度,海洋旅游业保持高景气态势,监测企业营收增长面达72.3%,拉动海洋产业增长4.4个百分点。* B: F/ B, W& W- G5 m
v: F5 Z- [& y4 G; p; W# Y1 E8 D6 j0 m, O' D5 `: s
严格落实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积极打造“海上绿水青山”。《山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完成首轮征求意见,沿海7市全部完成海岸建筑退缩线成果划定。全省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400公里、滨海湿地9000公顷。黄河口“退养还湿”2.6万公顷,东方白鹳、黑嘴鸥等珍稀鸟类群集。浒苔绿潮灾害防控处置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全省岸滩清理浒苔1.63万吨,较上年23.5万吨减少约93%,青岛市同比减少86%。省政府对全省浒苔绿潮前置打捞工作表现突出集体和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实施互花米草综合防治,设立山东省互花米草防治攻坚专项小组,印发新一轮三年行动方案,将治理成效纳入全省林长制考核和沿海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互花米草清除率超过85%。在东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我省作了典型发言。
7 h; S5 R$ q3 q& F- G3 i& I) ]- i5 g/ N$ c$ P
J) i( Z8 A) [" e2 z
近海海域水质持续改善。全面实行“湾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湾长,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湾长379名,压实海洋环保责任。40条国控河流入海断面全部达到Ⅳ类及以上水质,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超过90%,人与海洋和谐共生新图景正在形成。
: _% @- O. @8 _: h8 S& V8 W开放合作 潜心攻坚% x: D0 F1 g# ^1 P0 I0 b! _
不断夯实海洋科技发展底座( w" W. ^3 c1 y. I5 e" s4 i
5 C: d- o1 k4 r2 Y3 A# M3 \" [5 ^! w! O3 I, N6 q o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加速蓝色崛起,科技创新始终是第一动力。山东将海洋科技创新纳入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计划》“十大行动”,着力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8 E4 K$ Z9 }( c& ]0 u
$ T& J" O! R0 q) z0 R: G r {
" H4 L' q3 `( d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推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创业共同体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山东已拥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国字号”科研平台46个,成为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1 E$ {: ^& A7 I. p- M: d: Z
( i0 L- l% h# k: A
9 U4 `$ b1 q9 m6 w
深入实施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攻坚海洋领域“卡脖子”技术。“十三五”以来,全省共16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占海洋领域全国获奖总数42.1%,居全国第一。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创新工程,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刷新世界纪录;深海Argo浮标具备水下4000米稳定观测能力,填补国内空白;临沂滨海新材料公司自主研发的核电冷源过滤拦截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研发生产的超纯海藻酸钠实现国产化……
4 g+ n' Q1 f) G* J+ A: C+ K$ k- S0 }4 {0 R+ O
5 Y5 A. f% r" `! E5 y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山东海洋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面向全球遴选海洋领域泰山产业人才团队29个,有效促进产业与人才深度融合。推动海洋领域“四链”融合,确定 80个实施主体、111个技术攻关需求和155个人才引育需求。全省拥有全职驻鲁海洋领域院士20人,占全国33%。组建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海洋人才港,全省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 v% ^' ~8 p0 s- L J2 R: h+ ^
" t* N. G! z1 ]# }8 ] f. V. S7 f/ w6 k( d' E! a, U% L
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揭牌,全国海洋科技大市场暨半岛科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在青岛启动建设。率先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省海洋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900家,首批涉海科技领军型入库企业达到81家。
s; d% L4 R5 a& S& R/ J+ b% E, v% t- _2 f8 W
3 _* W3 G5 y; e# Q" ^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合作,“蓝色朋友圈”越来越大。主动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积极拓展海洋对外合作空间,全面塑造海洋发展新优势。成功举办2023世界海洋科技大会、2023东亚海洋博览会、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等重大活动,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启动“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现代海洋产业合作专场活动。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增强,部省市共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正式落地,唯一由我国机构牵头组建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动,“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
4 u7 O, I2 L( d# \; z
; j2 x- d( Y' r! R& p! E
1 c7 P* {$ m( W& k" H9 {来源:大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