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五”开始,国家加大了对海洋仪器行业的科技投入,一大批科研院所、涉海高校与涉海企业进入海洋仪器科研领域,如中国科学院的海洋所、声学所、南海所及海岸带所,中船重工的部分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下属的科研机构,崂山实验室、南方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东海实验室等新型科研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海军工程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涉海高校,及一大批涉海研发企业。
这些研发机构基本覆盖了海洋气象、水文、水质、地质、测绘、勘探等所有领域,在海洋仪器研发、海洋资源勘探、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形成了一批高技术科研成果;先后研制出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多波束测深系统、合成孔径声呐、高精度CTD、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光谱仪等一系列海洋观测仪器,并研制了多种海洋移动平台观测系统,如深海载人潜水器、无人艇、水下滑翔机、波浪滑翔机、AUV、ROV、跨介质飞行器、Argo浮标、海洋监测浮标、波浪能发电装置等。海底观测网也在计划实施中,使得中国海洋仪器的监测能力及技术水平取得很大的提升。
尽管如此,我国在海洋物理海洋传感器技术上,除个别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外,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仍较大,尤其在深远海和高精度产品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用户认可度低;二是探头材料、制作工艺等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对传感器技术的基础性不够重视、投入不足,在长期稳定性、环境适用性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在新原理、新方法等探索类创新技术上研究力度不足,缺乏自主创新,以跟踪发达国家传感器产品为主,缺乏对海洋传感器创新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的指导。唯有通过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大其对海洋传感器测量原理和方法的创新攻关,才能提升我国海洋传感器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前在全球范围内,传感器有超过2万亿的市场规模,且传感器更新换代一般在20年左右,如今我国海洋传感器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应抓住机遇,在全新的赛道上实现换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