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领衔海洋工程教师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复制链接]

" d  Z0 ]& N/ y8 b( L) r) }3 o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6 Q# B) E" m  b( d

; t- ]1 K# m# A- x1 s9 h1 M团队部分成员和学生合影+ j) \* `0 L4 Z( U/ Z( |1 _
去年9月,由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领衔的海洋工程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以工兴海,引领未来”的工程乐章增添了新的注脚。1 b- m# m) B' Y3 X+ z& T2 w. k
正如一艘逐梦深蓝的船舶,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持续打造海洋工程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了以院士领衔,“杰青”、长江学者、四青人才为骨干,海内外优秀博士为主体,梯队衔接,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5 d8 A3 z. Q. F: }
作为带头人,李华军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在海洋工程领域这片蔚蓝大海中奋楫扬帆,追梦而行。1 D" X" f! t" k7 m
优化布局 打造梯队
# W( \! c$ }$ I6 `8 o" D: \现代海洋工程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领域,不仅包括传统的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并涵盖以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的多门类科学技术。多年来,团队不断优化学科队伍建设,形成了以海洋工程专业为主体、“机电”“自动化”为两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布局,在全国水利工程、海洋工程的学科建设中名列前茅。
- g; F, O! O% s' s% [! t2 P& B  f. \# \

5 E  ~6 f; S: i! u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K6 Y/ R! r% Z; Y# @7 ^2 [2 V! X' O2 F

* ^9 h3 r% P+ n! ~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 d0 `8 \! s$ u
团队对高水平学科团队的顶层设计可追溯到2000年前后。其时,海洋结构健康监测和振动控制研究如火如荼,李华军的学生王树青和梁丙臣都志在其中。但李华军结合生产实践与学科发展前景,决定开拓海洋工程环境动力学方向,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联合指导梁丙臣,充分挖掘水文、气象等环境要素在海洋工程背景下的理论与应用方法。
4 c0 z$ y; C: z3 S历经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梁丙臣获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担任工程学院院长。而王树青成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总结道:“院士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思路和视野开阔,更能够把握住科学前沿在哪。”
, ?* ~; F( t6 K/ N# ^打造人才高地,赋能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国海洋事业输送了一大批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有5人获“杰青”,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1人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发展了海洋工程安全与防灾技术体系,开展了系列化海上施工作业技术与装备研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洋工程领域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首个重大项目,主持了山东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 m' X" J8 K# C. \: m9 Q9 W
“这里是年轻教师追求梦想、探索科学的美好舞台”。2013年,工程学院建置30周年,当时团队里最年轻的教授刘勇曾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如今,他是学校副校长,获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和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
% }( l' B5 }1 e3 r! q1 z: ?% E, C年轻教师们在团队中相继成长。杜君峰副教授承担了多项科研任务,所参与的“漂浮式海上光伏建设”项目是与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作的千万级项目,也是对接国家“双碳”战略需求的全新尝试。
) y* M( E! s( h: Q9 {3 z张其一教授多年来深入生产一线,为攻克海底电缆、管线铺设技术难题,先后到扬州宝胜电缆、天津航道局了解工程需求,每次一待就是一两个月,实现了系列化装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
6 S" [( ?2 o; f) t. `, D2 {陈旭光教授在加入团队的八年里,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李华军的指导下,开辟了海洋岩土学与海底工程新赛道。2022年,国家基金委将其确立为新学科方向。9 b5 e5 M' l9 h+ c1 ~& n
有多学科布局和高水平人才梯队的支撑之“锚”,团队主动应对产业变革及新时代工程人才需求,将课堂从教室、实验室拓展到了工程现场。
& E% @6 R- Z8 y" {  }
  A; O) P9 g9 {6 D; j% ~% M$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 y. Z: f8 Z! r
, @! _) [& W# p/ e: Z) k1 g6 _. Q
团队主要成员研讨科学问题! J- ^6 T$ W) u0 e- x; n
聚焦需求 主动求变% Y1 V' z8 B. i6 x( o! g& Z
从方寸之间的实验室走向广袤复杂的生产一线,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J" K8 {+ Y6 u3 ]- E) }
2023年10月24日,在中国海洋大学—招商局工业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学术交流会上,李华军接过招商局工业集团的聘书,成为创新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揭开了校企融合、产学研新路径探索的又一篇章。团队还与中石化、中交、中海油、中电建等行业领军企业合作,攻克了一系列工程技术难题,成果运用在海洋平台设计安装运维、海上丝路沿线基础工程施工、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工程,促进了行业进步,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大丰收”。2 `  i# y1 i5 Z8 e& S. {# P. J, y  w
8 ~: Q! j( T6 Z$ v/ G7 s0 s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6 x1 e" {' b9 r# M! C
# T( R* v( `8 }5 @中国海洋大学-招商局工业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学术交流研讨会# j: c- m$ h9 [, a
张敏副教授还记得团队承担的国内第一个海上风电结构的技术服务项目,那是在2008 年,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刚刚兴起,没有成熟经验技术可以借鉴。李华军便邀请国内外科研院所和产业骨干共同参与论证研讨,尽可能地从各角度全方位完善设计方案。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提出了5种固定式海上风电结构型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n5 ]9 {' m3 @0 L! d
时间的转盘调到1999年,团队承担了埕岛油田过度振动的诊断和治理工作。这是当年“中石化十大安全隐患”之一,但团队顶住重重压力,凭借在海洋工程结构监测与振动控制领域积累的研究基础,治理期间连续十几天在寒冷的海上平台上进行检测分析,终于提出了科学的治理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获得了企业高度认可。  B7 p& N/ b! R4 i
四十年来,海洋工程教师团队奋发笃行,劈波斩浪,成为在该领域享有盛誉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团队。而其间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艰辛,被大家一笔带过。他们跑在前头、主动求变,不变的,还是对接现实需求、解决工程问题、将成果转化应用这一前进“船帆”。; i/ d  i8 k5 S1 Q" W# l
% E0 F8 o2 v4 e: W" E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 m6 v& D* L2 E7 |

5 r% X% C2 }' t5 G. {团队主要成员在科研一线2 m2 k' V0 z0 _- [" O! b. E
以教为本 身正为范
8 I% Z5 _5 u+ H( K4 \- `; D“院士对我们团队工科思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李老师强调对学生工科思维、创新性思考能力的培养”“李老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8 }. x8 F! s1 c
: V8 _0 S, t/ }# r! z2 C3 T"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n7 F6 [  d! t/ z( Q! a, {
  W& Y/ ~1 O" o8 Q( {; x李华军院士授课
& ], `* }" C& t' v2 C, {
4 a/ |! o6 ^4 b% B: |由李华军主讲的《海洋平台结构》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谈到他的教学方式,每个人不约而同地提到“工科思维”。“受李老师的影响,我们团队‘很正’,每位老师都以身作则,带动学生也一身正气”,王树青笑着说道。团队成员秉持“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科研反哺教学,用生动的案例细节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打造互动式课堂。3 \4 T3 b5 K5 n' V
以教为本,团队牵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开设了15门专业核心课程与前沿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牵头成立全国高等船海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组织海洋工程类教指委规划教材建设,主编教材10部,其中《海洋工程波浪力学》获省级一流教材。7 C- Y% s0 n7 m/ A2 O
团队探索创建“一体两翼三融合”海洋工程交叉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为本体,以实践创新创业平台、跨学科科研育人平台为两翼支撑,以科教、创教、产教三融合育人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搭建“工程训练中心 +创新教育实践中心+校企产教融合基地”实践创新创业平台。: u) X. Z/ r; \! A" g+ Q
立足平台,活用“工科思维”,海工学子斩获了几乎每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的一、二等奖,在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车竞赛等创新创业大赛中频获佳绩,近五年获国家及省级创新奖项20余项,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
: Q# U/ ~# m/ _0 P% G4 R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刘贵杰、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周丽芹、山东省研究生创新成果指导教师董胜等教授在科教融合的进程中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一批批优秀学子从这里出发,逐梦而行,成为国家相关领域的杰出人才和中坚力量。+ g1 `5 J( w% q7 ~0 z3 _
团队中的科研博士后赵树杰这样说道:“这是一个非常有爱的团队,大家相处得很融洽,我有一种被爱和温暖包裹的感觉,即使再苦再累,我也愿意为这个团队把能量贡献出来。”
& F8 t6 N, a& O四十年春秋流转,“海工人”薪火相传。为“以工兴海,引领未来”乐章而前进,为海洋强国建设而奋斗,海洋工程之船怀着浩瀚的希望,扬帆远航。% f3 x- g2 \5 V: {
& b' P( X& @& E* O"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U  l. y& S" }3 ~" A9 o6 D7 \. F7 b( t* ^( K& T
工程学院毕业合影
0 T$ m7 v  E5 y来源 / 中国海洋大学报
+ _$ f4 K6 |! b3 e/ d' `* c作者 / 王红梅
. D2 M0 v, O" E$ _$ z8 [图片 / 刘邦华 刘莅 工程学院
" m  l0 G& d7 r' _; z编辑 / 张慧
3 G4 ?1 @) |/ V( {5 g+ n责任编辑 / 刘莅- b# q' I! P! u8 w; p; a/ ~2 F! d" Y

0 M4 m" m* ]0 [* v0 x
4 H) C; _( y2 c* x( b信息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回复

举报 使用道具

相关帖子

全部回帖
暂无回帖,快来参与回复吧
懒得打字?点击右侧快捷回复 【吾爱海洋论坛发文有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上下五千年
活跃在2024-1-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