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的渤海、黄海,烟波浩渺,白浪滔天。1 v( G- l7 P) n* z( p# Z0 n* E3 B1 Y
; C$ j1 V v5 M, q; ^6 A) d! |% I; k
( `* O; X) a: f7 K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的山东,从开埠通商到自力更生,从对外开放到连接“一带一路”,走上了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据初步测算,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6万亿元,同比增长6.3%。
& D0 T3 p! q* l( b. \# Z8 S
3 a0 C$ s7 Z/ c$ u3 G* v( N$ m, n+ U, \ w# c: _
动能澎湃潮头起,岱青海蓝万象新。山东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在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的谋篇布局中,“蓝色新动能”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底色。
6 q% X! J- |' u5 {
/ j: Z, h j" r8 Q
8 O# O! p/ i' O从大国重器到前沿创新
1 L+ }2 M' H' j# ], i% h科技支撑势头好. ^) r5 T" w$ K" b+ O! K
* R/ C; K2 u, w: f/ @3 H' j9 r( X3 S0 q" x2 H u
2023年12月12日,在招商局金陵船舶(威海)有限公司,芬兰船东定制的一艘货值约10亿元的高端客滚船完成交付,驶向欧洲。这艘船集运输、旅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凝聚着山东造船人的智慧。公司副总经理倪维松告诉记者:“我们目前手持造船订单27艘,生产任务已排至2028年。”
4 Y) d! [/ o7 X/ [$ \4 U" i; K. E" G( _% l% p( i% ^2 \
. T) C2 F0 {3 Z& {6 G4 |
订单火爆、生产繁忙,山东船舶制造企业凭借强大的实力,迎来发展良机,2023年新承接海船订单量、完工量、手持订单量等造船行业指标均显著增长。' z S' l# v- P& T
, `2 `' k- ^0 p( w9 B
/ Y, l3 n, q0 h: Z) c耕海探洋,装备先行。海工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创新力的持续提升。6 e- @& z. L( M! B* Q+ ?
0 o. @5 [0 v" O5 W' s" Z
. _# b) j0 f2 o7 {" ^6 d
亚洲首艘“海上油气加工厂”,正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进入总装集成冲刺阶段。这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名叫“海洋石油122”,被人们称为“超级能源碗”,能够屹立在水深324米的海域工作,最大排水量10万吨,最大储油量6万吨,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W" S. z1 P- Y( O4 |/ {0 o) _
, e' Q5 _$ I0 G! B2 m9 ]+ |2 R7 k e4 }( W8 B* t& }- V% c
“‘海洋石油122’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既能抵抗大风大浪,还可转移、重复使用。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设计建造能力提升的步伐,由此可见一斑。”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该项目副经理冉祥鹏说。/ ]; \* D& Y/ |
) S, o! Z- _' }+ ?
: R4 f7 {) A3 f: M烟台芝罘湾畔,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基地,设备运转轰鸣声不绝于耳,油气平台等产品正在加紧生产。企业负责人王建中说:“我们已成为拥有诸多‘世界第一’的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上去,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手里,才能担负起经略海洋的使命。”
6 f; a9 [: B5 T
- r% A+ o9 ]" i% r: C% k: M
+ ^; o9 N( m) V如今,船舶与海工装备已经成为山东海洋经济的亮丽名片。山东已形成青岛、烟台、威海等产业聚集区,大型散货船、豪华客滚船建造优势持续巩固,海洋油气开发装备、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海洋新能源装备、海上航天发射装备制造走在了全国前列。
3 e! S. y, T5 E0 Z! r, X5 u% e+ g$ {5 b$ W
. c+ f- l5 ^" Y# I1 {在山东,更多前沿科研正为技术突破储能蓄力。目前山东已拥有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46个“国字号”科研平台,聚集了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
6 _2 I5 C: k2 ~4 b0 i5 f
/ W# t2 |1 u! L$ w7 J; T1 V
! ?+ d) O& n1 |7 e2 |; M. I( h“十三五”以来,山东共有十余个海洋领域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约占全国获奖总数四成;海洋深水钻探、海洋生物育种、深海养殖装备等领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居全国领先地位。
7 _! u* H4 Q8 Q a* c+ e f
6 E9 G$ g& Y: t7 Z" G) B K
' I) @% p n! q- B! M从链式发展到互融互通2 k( q4 P8 z5 q6 L$ I
合作共赢前景新; ~$ X( R" L, M$ [; T- ]
# Q+ |9 t* s S7 h- [, A8 ^
3 T- `: B, s0 e5 @7 G
冬季的黄海之滨,瑞雪纷飞。烟台海阳市“航天大道”两端,一头是保障我国固体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海阳港,一头是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火箭“出海之处”,航天产业迅速崛起。
/ z# X) a& P; T, ~, h3 f, F; J$ u8 Z9 a5 \# |# F1 f
, D9 i& b' M- h- ^0 z6 I1 H9 h海阳市航空航天产业服务中心主任徐文介绍,当地凭借火箭海上发射独特优势,依托完备的产业基础,着力培育集星箭研制、航天配套、卫星应用于一体的航天产业链条,打造国内领先的商业航天海上发射母港和国家级空天信息产业园区,奔赴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8 D6 m9 i# r% x3 C! F* U/ F8 C2 D
, O9 M) s. Z/ i) x. p
; l7 j5 L+ e; e5 n. }走进位于威海市环翠区的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褚岛科技岛、远遥科技港、羊亭产业园、靖子头特种装备服务保障区、海洋科创中心等功能区形成互相联动赋能的空间布局,科研院所、高校智库、涉海企业、服务机构遍布其间,创新合作是这里的主旋律。; W* e2 T( {& W
+ c2 ]! N& x7 h' F7 T, J" c! ^
& B, i i9 K Z: {; E
志在“向海洋要淡水”,国家海水利用工程技术(威海)中心不断突破。威海市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尊良说:“我们为船业企业、渔民研制了高效、节能、稳定的船用海水淡化设备,船用淡化机体积小、重量轻,渔船海水淡化成本降低20%左右。”
2 W- _$ K* R3 I! G/ O
1 C0 x e& z b- }) s7 v9 m' f* j- d" J) i% ^
在山东,海洋产业链式发展,布局成势。潍坊市重点完善以碱、溴延伸产品为主导的海洋化工产业链;日照市坚持港口发展与城市总体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紧密衔接、配套联动,发挥港口对临港产业的集聚作用,实现“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港”……
/ ]! m4 W, R0 A0 {; V i& v2 b- ^- }% g8 i
7 E [$ m( }7 e: w1 Q8 t/ L
海洋广阔包容、联通世界,开放合作是经略海洋的底色。+ x- K6 x2 U, ~0 f+ u5 C% H1 ^
- X1 z" M& P6 p: Q1 W- e- b9 X
' ^3 U* T6 h% c2 V
2023年年初,聚焦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部省市共建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为山东在联合国框架下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创造新机遇。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介绍,高能级国际合作平台正在为本地海洋经济创造对外开放、交流交易的新机遇,带动海洋领域优秀创新型企业外向型发展,促成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人才落地。9 [) e! h+ b2 [. V
3 F- e/ w; h; t- V! c9 C' n6 }5 h9 ]# |+ l1 {
从山海之美到粮仓之丰# a$ [7 x; d% N$ z3 V
支柱产业动能足
7 _+ }8 u8 j3 f/ A4 ?( J
$ w% u) F1 J! i! a7 `; q6 E1 m/ t- u; Q, J! W& m( @7 ], i
驶上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享受自在之美,在半月湾感受海边日出的浪漫,到火炬八街拍一张清新的打卡照……滨海小城威海在网上迅速走红,旅游高峰期一房难求,2023年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4 U# ~% u' B, b* k
. A4 M0 E8 q7 a) K& e8 L( _ N# a/ ?. Y$ V9 I$ k. F" ?
山东海洋旅游业持续复苏。烟台的海上观光路线叫响“海岸生活”品牌,潍坊通过风筝冲浪赛、啤酒音乐节、祭海节等各类赛事聚拢人气,日照“海上牧歌”等海上休闲体验平台受到游客热捧。据统计,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海洋旅游业持续高景气态势,监测企业营收增长面达72.3%。
* a& D; [' S+ X# B! n4 E6 u: i& {7 N- \! G- o* q" a2 B c4 ?
1 r* X& E9 I6 P# T6 B2 B
“2023年前三季度,作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是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说。
/ R7 l/ H' d& z2 G* a$ [) F. t3 F; p: n: R
5 N2 t' |; N5 P6 q
耕海牧渔,为“海上粮仓”再续新篇。在日照,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已实现量产。最新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集群式网箱——山东财金“海上粮仓壹号”,未来全部6个网箱投用后,年产三文鱼可达1000吨。+ x+ C& E2 |3 m( b6 \
3 t6 @- r! M6 x9 E$ T4 b! g
) Y/ I8 J8 t* L8 u! M通过“国信1号”养殖工船指挥大屏的实时监控画面,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技术主管孙琳琳与记者连线:“我们的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行驶于南方海域,船上12个大黄鱼养殖舱全天候仿真鱼类野生生长环境,在养的200余万尾大黄鱼生长迅速。”! Y4 b# d% x6 x; ]# m( S5 h4 L# D
- a# d% R8 |+ e: H( k4 [2 Q j! O6 U; b/ S6 y" }, \* L$ g
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董韶光说,“国信1号”由青岛国信集团投资4.5亿元建造,“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把陆地上的养殖场搬到远海,较传统网箱养殖密度提高4至6倍,养殖周期缩短1/3。7 M) Y; m9 r( H! z
5 V3 \0 e6 U# \
# @$ e: X! _9 m0 M* W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介绍,山东深挖海洋渔业发展潜力,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67个、约占全国40%。+ @# q# |8 }0 ^7 I
: h. r' f( @: R: R; U
. u4 n5 i3 W0 W握指成拳,形成合力。借助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的“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中国海洋种业之都”等品牌称号,威海市引导海洋食品加工企业聚力研发生产、品质提升。目前,威海(石岛)高端海洋预制菜产业示范园已聚集了赤山集团、广信食品等250多家海洋食品企业,累计研发海洋预制菜800多种。
5 E& J% R3 h! d' O: m: W$ Y( y- R4 } ]" D
5 S# p7 E. |2 z" a8 s) u/ ?8 `
据初步测算,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7个产业增加值居全国第一位。走向深蓝,山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海洋经济动能澎湃,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 d0 J6 K. A6 D7 N
. i: r7 p6 X. z
/ X+ I6 F+ T* K/ k, g- c* R" v) _ m来源:新华社(文字记者 王念 王阳 视频记者 王洪流 吴飞座 海报设计 潘红宇 编辑 朱舜 李民 戚文娟 王浩程 侯帮兴)! v* v- d" Q* X P& z( T8 h3 Z
该文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