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o; ~6 x) I; d/ V- }3 W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日下午4点22分,我国著名的藻类学专家,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王素娟先生逝世,享年93岁。% L( `, N6 I0 Q* l! f- s
王素娟是中国著名的藻类学家
; |" L4 L' a! Q6 S, n8 N7 n- {: ~9 c% u# p
她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藻类研究
! o2 v- s" H4 c她像一本哲学书* s @% }) p7 o# }/ ?0 Q
她的奋斗故事给人激励9 p' I X. h# @+ f
她像一座山峰- R3 [: g5 f, T0 u
她的科研成就令人仰慕- A$ n {$ z' I6 m) i
她像一片大海7 f( ~( I2 J& E; ]; s( ~
宽阔的胸怀# Y+ `) v2 m) g, P0 w
坚定的意志) }, V6 K4 U2 D0 l
不屈的性格
9 ~- q& `$ a: y, b让人深深敬佩# [3 e# U3 g1 e$ x4 ~$ A
王素娟(1928.6-2021.9),山东益都人,中共党员,藻类学教授,1992年起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水产系。1985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到美国西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并与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紫菜原生质体分离工作。期间出席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藻类学大会。多次参加在美国、新加坡、菲律宾、青岛等地召开的国际藻类学大会。曾任国际藻类学会国际海藻学会组委会委员、中国藻类学会常务理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p4 A) D, {# U$ g- w0 v
/ c( j! e( m7 i* `! v, o解决海带南移问题的实干家- p* X2 ~$ u7 ]' x; s" ]
1958年王素娟主讲海藻学和海藻栽培学。那时正逢国家号召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中去,受学校委派,她参加了浙江省海带大面积生产栽培的可行性调查,她带领4名高年级学生,尽管海岛食宿条件差,进出要翻山越岭、乘小舟、渡大海,他们走遍了普陀山、朱家尖、虾峙岛等十来个大小岛屿和海湾、滩涂,历时3个多月完成调查任务,得出了舟山群岛可以发展海带养殖的结论。
0 {- _5 ?1 o( {/ n* B% e/ t
2 g) R! `" K8 m7 d0 {2 m6 A2 }
' s% Z, q9 p6 J8 `* f3 J" `: F1958年王素娟带领学生开展混水区海带栽培试验
, s& S( }2 B; W4 S基于此次调查,当年10月中旬,王素娟作为上海水产学院海带南移项目的带队教师,带领40余名师生赶赴大连参加海带海区育秋苗生产。
9 u! L9 S" p( s5 l+ t0 Q' L" }& s6 h当时大连海区水温已下降到5℃以下,师生们早出晚归在海上艰苦作业,与海风大浪抗争。12月中旬师生又带着海带幼苗来到舟山海域虾峙岛进行全过程养殖,直至翌年6月长成收获。! \0 Z* I: V7 ]! r, H% U
6 a* B% \( f* q
/ w+ i% Z: f: @9 b! F/ y* R师生检查海带幼苗情况/ I8 H# C; r3 O8 ~( _+ W1 F
9 N3 j% o- z: \' |: W% x# I& W
; D3 D( m4 J) y# B: H& O制作海带夹苗绳
8 E) Y. y/ u# c5 @$ k# B9 p) ?5 @! c( b
给海带夹苗
$ f5 E! Z M0 r1 o' Q艰苦的环境从未让王素娟退缩。她与学生们每年重复着北运南养,海岛蹲点,一干就是八年,连春节都不回家与家人团聚。
2 \8 O/ Z5 `6 P1 q8 g- f S7 {" F, c- h5 Z
. y, x6 ^, M( Z8 d5 ?3 k7 r4 n- F
3 y' i8 @% M* @% [9 p& i: c0 s+ D" c学生将已成熟的海带挂起晾干. q Z3 ~0 L" a/ E: b
靠着这种执着科研、踏实奉献的精神,王素娟成功实现了舟山地区大面积的海带栽培,为我国海带南移作出了卓越贡献。师生们深入生产一线、与渔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渔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从中,王素娟也深深体会到了科技与生产结合的价值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1 p0 t7 ]/ _. }, ]' n# M2 D: d4 T
$ r7 }9 R" B" }: a: ~$ O. }, U由于在舟山海带大面积南移养殖开发的成功,1960年王素娟所在海水养殖教研室被授予上海市文教先进集体称号,她本人被评为“上海市文教先进工作者”和“全国文教先进工作者”,并出席全国文教先进群英大会。同年,她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1962、1964年她两次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87年获上海市“巾帼英雄”三等奖。
' x. w+ X: n, P* @现代紫菜种苗研究的先驱者" n! O: O4 b9 ^/ `8 g! ]8 a" K% J
20世纪60年代初,王素娟在浙江舟山,一边开展海带栽培生产的专业实习教学,一边从事科学实验。她在海带栽培研究中发现,每年春天海带栽培筏架上总要出现相当数量的条斑紫菜藻体,这引起她的注意。1 A( z& X# q$ L# k' U' R
: Q4 Q7 n G l. V* K' [
王素娟与学生研究学习计划% x* e9 V. m5 g( k' s. |
/ A0 W& i% \, H" @经过仔细分析,证实自然生长的条斑紫菜叶状体幼苗可以产生并放散出单孢子,正是这种单孢子随海水漂流附着在筏架上,长出条斑紫菜藻体。据此她创造性地提出利用单孢子作为种源在舟山进行条斑紫菜人工栽培的设想,得到著名藻类学家曾呈奎的支持。
% R2 E+ @/ j9 F6 R+ {( P" m, ?1964年王素娟和同事一起开展条斑紫菜自然附单孢子苗的研究探索。她们在附苗季节,从重网附苗的方法、基质、水层以及生长等方面着手实验,获得大量数据,上报水产部,并在《第一届全国藻类学会研究集刊》与《水产学报》1964Ⅰ(1-2)公布了研究结果。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著名水产专家朱树屏,到舟山虾峙岛看到实验结果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继福建坛紫菜栽培技术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又一重要创新。可惜的是,这一工作因“文革”而中断。不过,这一最早关于紫菜单孢子应用重网采苗的试验,已被普遍认同并对现代紫菜种苗技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 ?7 M- C6 M7 R; ]) v! B3 b+ H: F: ?. b8 B3 m% G" s
: I" `( i; C' e; U7 [/ ? J* {% r0 @1 d& _: h6 J7 m
学生正在将采集的“紫菜王”制成标本9 O1 W' z! m) B% M: D" x9 u6 x8 Z
1972年学校迁至厦门。在福建8年,王素娟全身心投入坛紫菜的栽培技术研究。每年一到生产季节她就深入渔村,与渔民生活在一起,指导基层紫菜育苗生产。在开展研究的同时,她还主持多次培训班,为不同层次技术人员讲授技术知识。由于王素娟和同事们的努力工作,很快和渔民一起把紫菜栽培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78年福建省召开科学大会,对她和她所在的集体予以表彰。2005年在福建省水产养殖会议上,虽已时隔多年,但该省水产局长再次在会上高度评价了王素娟对福建省坛紫菜养殖所做的贡献。
% E' ^) Z8 |2 Y1 Y: m; x
7 T7 e- b0 ~: _7 j7 F4 T: E海藻超微结构研究的开拓者
7 i+ }2 S+ F! j4 H4 R7 s t( a* i0 J; E# m* }
20世纪80年代王素娟随校回沪后,排除种种困难,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购置实验设备,逐步建立了一个藻类生物技术实验室。这是当时国内同行中第一个比较先进的实验室,不仅为学生开展研究创造了条件,对王素娟而言更是如虎添翼——许多高质量科研成果都在这里完成。
: W6 w \+ Y$ M3 q( B7 e2 A( t. O王素娟非常注重研究与生产结合,努力将生物技术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应用于产业发展。她将紫菜细胞培养技术应用于生产,努力创建一种全新的紫菜栽培种源获取技术——体细胞采苗法。这一成果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学校首次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
* Z8 N2 i9 Q( e$ M/ b! c' h9 \& H" L4 Q& D
海藻超微结构研究,是国际公认的重要研究领域。1981年开始,王素娟把我国主要海藻经济种类,如海带、裙带菜、巨藻、坛紫菜、条斑紫菜、4种江蓠以及石花菜作为主要对象,同时选择在地理分布上有代表性具有开发潜力的种类,如鹿角菜、羊栖菜、鹧鸪菜等,共计13属21种海藻作为研究材料。在历时8年的研究中,王素娟力求系统性,从细胞、组织结构,到利用细胞原生质体及组织培养材料进行观察研究,拍摄了数千张电镜照片。以此为基础出版的《中国经济海藻超微结构研究》至今仍是国内在该领域的唯一专著,并荣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一等奖,1997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藻类学界关注,成为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参考书。随后,她又用花大量时间系统整理红藻的超微结构研究成果,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国常见红藻超微结构》,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海藻事业。
$ T1 c! F; j& d, u7 ]6 W& f: f+ \3 s0 f" q0 c! h4 W1 V
诲人不倦爱才育才的领路人
0 m# a& z \$ ~9 Y0 q/ r5 T$ V$ l% C王素娟感觉最不够用的是时间。为了实验,她可以通宵达旦,对学生、助手也如此要求。很多学生说王老师是一位严师,但与此同时她又亲贤爱才。她多次家访家境困苦的学生,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对那些有才、刻苦、勤奋的学生更是爱惜有加,鼓励他们热爱事业,为他们创造条件深造。就是在退休后多年,王素娟还出资帮助学生出书,生病期间仍坚持帮助看电镜,指导学生,支持学生。9 ?9 P- \; {3 D& {
' f3 l6 ^+ m l% }# j+ w6 ?# P% Q
2 B: m; {1 b9 W- C1 F. p$ W5 ^
$ o2 g& g5 N9 x) Y# U
# C( M7 W% S9 ]7 K- W( o9 @
王素娟教授(后排右5)在军工路校区参加退休教职工活动
! I+ v) [7 S/ P2 _3 e& r王素娟诲人不倦、不辞辛劳、认真负责、一身正派、直率真诚的作风,深深影响着学生。她是位教书育人的好老师,培养了陈昌生、严兴洪、何培民等杰出人才,以及一批又一批学子,桃李满天下。如今这些学生遍布世界各地,秉承了老师兢兢业业的精神,在各自领域里做出了不凡成绩。
/ _3 m% ~( _2 W- e F# k4 x王素娟先生用行动践行了生前留下的话语:“人生永远应该有追求。晚年除了颐养天年,我可以做更多事。对他人委托的事,只要我能做,我就要认真负责,坚持到底。”1 T( e5 H: m( x1 h
一个教育工作者既有艰辛,又有欢乐;
) @, x1 q4 d2 D6 E3 r一个科研工作者既有失败的痛苦,# z5 C; C* Y5 i; p* S, {
也有成功的喜悦。
& S2 v+ o! C: e; a' j6 e" e人生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q% q' G3 e+ H/ Y/ y+ W- J
充满着荆棘,; v4 ^( ~' {7 f, i' Y
要有坚忍不拔的、永远执著的精神0 r5 E) h$ t- ~, n- t
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 \. }: g. m7 l; e8 W4 O% ?# h% i. B# m+ J9 p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k, d. g0 c; n4 o- N6 g, o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