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东部东山岛至桔钓沙海域出现一种“瓶盖”状生物,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检测,证实该类生物为银币水母。这是首次在深圳海域发现数量较多的银币水母。专家提醒,虽然银币水母的毒性较弱,但还是要避免直接接触。
* d7 H. O+ X$ T. F; R( d; F# k0 L0 e, D
& w+ }, O6 W F
▲漂浮在海面上的银币水母。
, v* H/ M& w# i9 C0 N8 O+ h5 o
6 m9 _7 y: s& q7 G6 a
. ^. T3 y* A8 F2 h- C4 j! m3 f. a$ E深圳东部海域的银币水母首先是由渔民发现的。经科研团队化验分析,证实银币水母处于繁殖期,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向水体释放了大量水母体。随后两天,科研团队加大了监测范围,发现银币水母在大亚湾惠东一带海域也有出现。
; c# r2 O+ z) b" D9 M% V: L" g& H- m0 i
4 K, R# }2 o) I+ f; X
" [4 T0 Y$ R: W7 P; a) H* x# p
现场科研团队负责人饶义勇博士介绍,银币水母呈鲜艳青蓝色,因形似银币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东部,中国东南沿海也有分布,以浮游生物、桡足类和甲壳类幼虫为食。银币水母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随着温暖的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所以也被人们当做“暖流指示种”。“不过从历史文献上看,海南沿海比较常见,广东沿海并不常见。这次在深圳东部海域出现,可能跟近期持续高温有关。”饶义勇说。( e) r( x: H5 u0 B. W
- Y+ y8 i2 `* ?6 J( v. H- i2 P+ M$ G1 a9 Q/ K- @
▲银币水母样本8 I2 C9 y& _% I
- V1 H# d. ]& r) o3 z2 ^! w. ]/ r
/ S+ y9 @; ?. V1 r6 Q! h饶义勇告诉记者,银币水母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们并非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许多类似于水螅虫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银币水母拥有复杂的群体结构,单个个体分工明确,有的专门负责捕食,有的专门负责生殖,有的专门负责让整个水母漂浮,遇到危险时还能通过放气来潜入海底,危险过后再浮上来。5 ?% h8 s% d* H' X% F# D, w
0 M6 X6 k$ i( j: V
7 K7 j2 I- z$ O6 B, U( k8 c
6 L9 @3 T4 O7 T' X8 Z) @
饶义勇特别提醒,银币水母虽然毒性较弱,但直接接触可能诱发皮疹,如果游客用手触碰了这种水母,切忌揉眼睛,因为可能刺激眼部神经。
7 t$ G# M& U; ]
, _" Q( S* J; ?/ [ @- E/ G& g; m4 O
& W- V' K: j3 g( {! t什么是银币水母?
8 M( x# ?2 H6 i8 _- A2 S6 d
; u; F* a! v# z/ p, P% W: e
5 B8 X& H0 \& ~1 f1 B u8 o8 d, y" W6 R( X
银币水母是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管水母目、银币水母科的1属。因该属水母浮囊体硬而透明,质轻,呈圆盘状,形如银币而得名。又因其通体青蓝特别美丽被称作蓝色纽扣、蓝色键虫。在海水中生活时,水母浮囊体呈鲜艳的青蓝色。近距离观察,会发现银币水母的浮囊体由几十个细的同心环和几十条放射肋组成。银币水母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福建南部,渔民把银币水母称为“鳁镜”,用它们作为鳀鳁鱼夏汛的台湾暖流指标,从而十分准确地预测鳀鳁鱼夏汛的到来。" v" h# G, U' z; _. h: d4 i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3 L% g; m. B/ Y) b. D0 _* Q9 C$ s
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