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东部东山岛至桔钓沙海域出现一种“瓶盖”状生物,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工作人员检测,证实该类生物为银币水母。这是首次在深圳海域发现数量较多的银币水母。专家提醒,虽然银币水母的毒性较弱,但还是要避免直接接触。4 D6 _" q `. n9 x# `" j, M
) }( X; c" i6 Z$ z) ~/ P" b
: d( X3 U! O/ y* u▲漂浮在海面上的银币水母。0 l* i. r7 }% q6 Z
& \9 m% }5 @) N) {# F$ w
. H) F# J7 I5 e: L! R深圳东部海域的银币水母首先是由渔民发现的。经科研团队化验分析,证实银币水母处于繁殖期,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向水体释放了大量水母体。随后两天,科研团队加大了监测范围,发现银币水母在大亚湾惠东一带海域也有出现。
) U5 ]$ E! T# J& a `6 I8 o; G8 Q- M3 F9 E! b! _' S, l
7 s6 _% |5 d) b( T
! a, z* W0 d( {% ]2 J' |现场科研团队负责人饶义勇博士介绍,银币水母呈鲜艳青蓝色,因形似银币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以及地中海和阿拉伯海东部,中国东南沿海也有分布,以浮游生物、桡足类和甲壳类幼虫为食。银币水母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随着温暖的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所以也被人们当做“暖流指示种”。“不过从历史文献上看,海南沿海比较常见,广东沿海并不常见。这次在深圳东部海域出现,可能跟近期持续高温有关。”饶义勇说。
4 h8 M2 d6 U5 W) c3 p* r+ |4 K: J, z V, r @1 X/ {! S1 @
7 H, i4 o2 T6 i( z# j, E0 [: {& y▲银币水母样本: K0 P8 Q& Y7 c4 I* N% S; i- w
5 b& {2 v2 ]# v/ U4 t5 g/ Y9 s+ [* A/ |
饶义勇告诉记者,银币水母特别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们并非单一的个体,而是由许多类似于水螅虫的个体组成的群体。银币水母拥有复杂的群体结构,单个个体分工明确,有的专门负责捕食,有的专门负责生殖,有的专门负责让整个水母漂浮,遇到危险时还能通过放气来潜入海底,危险过后再浮上来。+ F$ d% E' {7 Z" }: B% W
+ T, i- r4 u7 X) Q4 n' s, Z; q+ N& Q
9 }1 ?! I* a$ a6 q
饶义勇特别提醒,银币水母虽然毒性较弱,但直接接触可能诱发皮疹,如果游客用手触碰了这种水母,切忌揉眼睛,因为可能刺激眼部神经。4 v# @8 L" ^' [" I% x) E
0 e. {# w3 g5 b! L3 ~
& O) t" y. Q. M" @7 |5 u! I) r0 H
什么是银币水母?8 w2 ~' M) y+ p" O
7 ?" [2 k6 C1 b0 c: J3 ^4 N6 P1 C7 j. ?$ @; y
3 ?6 \, X+ h9 { o4 B9 ]
银币水母是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管水母目、银币水母科的1属。因该属水母浮囊体硬而透明,质轻,呈圆盘状,形如银币而得名。又因其通体青蓝特别美丽被称作蓝色纽扣、蓝色键虫。在海水中生活时,水母浮囊体呈鲜艳的青蓝色。近距离观察,会发现银币水母的浮囊体由几十个细的同心环和几十条放射肋组成。银币水母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福建南部,渔民把银币水母称为“鳁镜”,用它们作为鳀鳁鱼夏汛的台湾暖流指标,从而十分准确地预测鳀鳁鱼夏汛的到来。
( X3 n" _+ z0 V$ C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R* g0 E, `- z( v( T" u4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