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5 J# q$ p% @" \+ C1 ?3 D8 X. I
“地球科学与碳循环”院士高端论坛现场。由子艳摄
) e- L5 i \: V& e2 k
! u. B; C. x2 `# h3 ]
9 r" i' `/ r6 Y2021年7月17日,第四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召开。此次大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中国委员会(CNC-IUGG)主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承办,3300余名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3 r' u0 J" h4 ~1 z3 \
据介绍,大会旨在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地球系统科学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促进CNC-IUGG的发展以及结合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发起的“未来地球”计划,促进四大计划中委会的科学家共同参与等方面有所贡献。
* E* n: B& ^, ^( Q4 e本届大会主题为“海上丝绸之路与地球系统科学”,注重学科交叉发展,涉及冰冻圈、大地测量学、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水文科学、气象学与大气科学、海洋物理学、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火山学与地球内部化学以及前述交叉科学等。采用大会、联合分会、各协会分会等会议形式,包含特邀报告、分会场专题交流等。7 Q( d5 I2 r2 G: a& |
大会开幕式由IUGG中委会秘书长党亚民研究员主持,IUGG中国委员会主席夏军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际联络部尹霖处长、青岛市人民政府刘继成副秘书长、IUGG主席Kathryn whaler教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于贤成会长、中国地球科学联合会(CGU)郑永飞院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分别致辞。
1 F7 u! `: ^: R+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在会上表示,地球科学正在进入“圈层动力过程整合”新时代,要求科学理念的变革、需要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应围绕全球重大挑战和国家重大战略,遵循基础研究“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实现前沿探索与服务需求融合发展;认识“地球宜居性”的形成、演变和可持续性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宜居性研究必需从地球深部、外层空间、深海大洋、地球系统四大领域入手,根据地球科学部重点项目申请指南设定和重大类项目立项的总体指导思想,进行支撑地球宜居性的“四粱八柱”顶层设计,并进一步加强综合集成。( M2 s4 L/ w5 C7 n) y E/ I' R* P: O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印兴耀指出,国内油气生产是保障国家安全的“底线”,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深层、深水和非常规是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油气储量巨大,也是未来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潜力,但油气地球物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地震理论创新及方法突破。五维地震数据宽方位、宽频带、高密度的特点,为复杂裂缝型储层描述带来新的机遇,引领油气地球物理迈向海量数据、高精度勘探的新时代。, U4 n7 A% C+ P% q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表示,我国离实现碳中和仍有较大的距离,要从减排、增汇两方面进行,同时,只有深入认识海洋储碳过程与机制,才能尽量维持和增加碳汇合。应当陆海统筹减排增汇,完善环境政策,量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国内大循环。同时在河口近海开展微生物驱动的无机-有机-生命-非生命综合储碳研发和生态示范工程。推动“中国方案”走向国际,实施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推动建立海洋碳汇国际标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科技支撑。
! G) P/ ^# w4 T' j1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中国科学院郑永飞院士、IUGG前主席Dr. Tom Beer、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小曳、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吕永龙分别就球重力场并行计算、板块构造的前世今生、Wildfires, Climate and Road Safety、人类活动对天气预报和碳中和影响研究的思考、海岸带地区新型污染物的多介质传输及其生态风险等主题作报告。
& z$ j I' c# D( f {3 T夏军、侯增谦、郑永飞、吴国雄、郝芳五位院士为荣获“优秀青年论文”的10名青年学者颁奖。
, y+ I- N1 P K大会举办了“地球科学与碳循环”院士高端论坛;通过300多个展板报告及700多场分会报告等方式,加强对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的理解,及时总结二者在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与成果,促进技术交流。* i, p, w- ?% G$ L4 a7 T* |
; O9 @/ n2 G5 j0 L- P7 V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 e2 v- x! A* H+ b( p* R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