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做好珍稀植物的研究和保护,把海洋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区域建设好,近年来广西北海市以“生态立市”为本,协调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实施了基于自然的陆海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Q! J: {# s3 q; O. M
4 l' f( _( Z6 r- U. Z I7 J生态修复项目分布示意图
% L( A( E" v4 G1 P! |& t; h北海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重要的组成城市。北海市三面环海,北海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拥有红树林、海草床及珊瑚礁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和科学研究价值。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是我国南部沿海“库塘—河流—近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更是北海市的中心绿肺、核心绿廊。湿地公园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的红树林资源9种,濒危动植物17种,中日、中澳共同保护的候鸟86种和38种。北海市著名旅游景点银滩以“滩长平、沙细白、水温净、浪柔软、无鲨鱼、气清新”的特点获得“天下第一滩”的美誉。但是,由于城市建设、临海工业、水产养殖以及旅游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北海冯家江流域污染严重,银滩和邻近海域环境质量下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退化,银滩岸线不连通,红树林面积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城市内涝时有发生。2017年,北海市及时部署“生态立市”的战略以后,全面开展了基于自然的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实践。北海市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过程中,确立了如下目标:改善冯家江水生态环境,保护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提高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滨海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北海市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银滩国际品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今,依托红树林以及完整稳定的海岸带天然生态屏障,北海市真正成为了一座面朝大海、风光旖旎的旅游城市。 生态修复实践中采取陆海统筹的措施 在实施“控源截污—内源治理—再生水资源利用—坑塘湿地深度净化”一体化水污染治理,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根据滨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同时,积极打造生态旅游新名片,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海绵城市建设。北海市在完善雨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逐步改造雨水管网及排涝泵站,增加雨水调蓄等功能,降低下游冯家江湿地的行洪压力,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的内涝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渗、蓄、滞、用、净、排”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治理措施,如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调蓄净化塘等,综合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此外,保留江河湖等自然水域环境,连通水系,避免硬化,保持城市自身蓄水功能,促进解决城市内涝。 分区分类系统修复。基于淡水—咸淡水—咸水的完整湿地序列做好陆海统筹,对渠、库、江、滩、海等不同要素按空间格局与单元做到分区系统修复,实现综合治理。一是上游鲤鱼地水库生态修复。通过改造水库周边现有坑塘,营造生态洲岛,丰富栖息地类型,形成“水上森林”—“地上绿毯”—“水下秘境”,全面改善水库生态环境。二是上游明渠生态修复。保留生态红线内长势良好的乔木,补种有过滤和截留污染功能的植被,将之改造成为植被过滤带系统,增强沿线的生态功能。三是冯家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中上游流域通过生态材料进行防渗,恢复自然生态交换。设计生态护坡扩大植被与水的接触面,把坑塘改造成为具有截留净化功能的生态湿地。中下游流域去掉硬质护砌,种植有利于水质改善的植物,形成稳定的红树林生态环境,为鸟类提供筑巢、觅食、藏匿之所。在接近入海口的局部区域种植能形成抗台风、耐盐碱、抗菌的植物群落,同时与海边风光衔接。四是红树林保育与修复。目前已成功修复红树林370亩,人工种植红树林270亩,部分区域红树林人工种植保存率从不到20%增加到50%以上。 沿海银滩修复。通过净化工程区海岸沙滩环境,以及退堤、退岸还滩和补砂养滩修复拓展滨海沙滩空间,提高工程区海岸减灾防灾能力;修复银滩中区岸线,连通银滩公园和海滩公园沙滩,提升北海银滩的自然海岸防护功能和景观沙滩整体质量。北海银滩中区岸线综合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已修复沙滩面积7.44公顷,修复沙滩岸线约1430米。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资金筹措方面,北海市采用“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冯家江流域水环境治理。政府及社会资本代表分别出资0.76亿和6.82亿成立公司,实现项目公司化运营。剩余资金缺口由社会资本代表采用银行贷款方式筹集。运营期间,市政府每年支付服务费3.2亿元。合作期满后项目资产无偿、完好移交给政府。另外,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采取取消围墙的模式建设,结合临近地块人群分布及功能需求对湿地公园进行空间设计。公园不但是本地市民日常休闲的首选目的地,还可带动城市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此外,项目通过提升银滩景区质量、打造“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新名片,发展第三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8 z% Z' C4 ]* t& z
5 _5 c9 J- g$ p1 @
坑塘修复前后 陆海统筹生态修复实践带来的成效 水质净化达标。清退周边养殖污染区,彻底消除沿线363个直排口污染源。目前,冯家江流域每年消减主要污染物1366吨,减少污水排放1650万吨。长期处于劣五类水质的冯家江已达到或优于准四类地表水的标准。北海市银滩公园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从2019年度的20%,大幅提升至2020年度的64.28%。生物多样性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沿岸鸟类累计监测到182种,比2017年之前增加了46种,且多次监测到世界极危鸟类勺嘴鹬及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翅鸢、褐翅鸦鹃等。沿岸滩涂得以休养生息后,沙虫等底栖生物种类不断增多,由2017年之前的66种增加至153种。入海口处发现中华鲎、绿海龟等海洋珍稀动物。流域分布的17种红树植物生长状况明显好转。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一是海绵城市建设,提高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二是银滩的修复,增强了北海银滩生态护岸功能,提高了工程区沿岸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三是红树林茂密高大的枝体能有效抵御风浪袭击,提高了红树林生态系统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保障了周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带动周边区域价值的提升,经初步测算仅土地增值便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2019年北海市第16期冯家江地块的出让,由12.8亿元起拍价竞拍至18亿元成交价。项目的实施将有效带动旅游产业发展,提高旅游潜力,据估算旅游人数可增加约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投资收入可增长约1000万元。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北海滨海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实施社区共建共管工程,改善了社区农村的生产条件,增加了附近社区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社区群众也自发地进行环境保护,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保护和恢复滨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的启示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与适当人工措施结合,促进城市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充分尊重区域自然地理格局、自然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以及海洋水动力规律,考虑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保护和恢复滨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提升了城市应对气候的适应能力。同时,项目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复合生态系统服务,打造生态产品,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充分体现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内涵。此外,结合城市水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生态旅游休闲、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等的需要,应适当采取人工措施加速修复进程,提升修复效果。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保障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北海市依托鲤鱼地水库生态绿核、冯家江天然廊道、国家湿地公园城市绿肺以及其他城市公园绿地,打造生态廊道系统,连通江河湖库水系,构筑城市湿地生态系统;依托红树林、滩涂、沙滩,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海岸带天然生态屏障。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北海市及居民提供了清洁水体、新鲜空气、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服务。确保安全,突出生态,兼顾景观 。项目在提升北海市减灾防灾能力的基础上,突出生态功能修复,强调生物多样性和关键物种保护,选用经济适宜的乡土植物,保留原生湿地生态特征和自然风貌,恢复地带性生态系统。充分发掘和利用自然生态与地域文化优势,设置景观节点,打造旅游名片,实现功能与效益最大化。坚持陆海统筹,联动治理流域海域。近海海域的污染,问题在海里,但根子在岸上。项目区的河口、海湾和海岸带地处海陆交汇区,受陆域和海洋的交互、叠加影响,是陆海统筹的关键领域。项目兼顾流域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并进,统筹上下游、陆地海洋,以问题为导向,控制陆源污染,治理流域水污染,严格控制入海河流水质,保护和改善流域和海域环境;保护和修复滨海湿地、红树林、海滩、海岸线,构筑滨海生态绿带,充分发挥海岸带陆海空间耦合载体的作用,实现陆海分割管理向陆海统筹系统治理的转变。
; l" w! A$ F6 t+ r/ x4 R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p; Y6 S$ K' K# i; @ F查看原文:www.52ocean.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