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 s& s4 \+ P" A, Z7 Y 突然看到这个问题,根据自己的见闻说一说吧(深海基地就是从我们单位分出去的,很多师兄都在那里)。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载人潜水器分两种类型分别是载人探险型和载人作业型,这两种看似相同却又有本质的区别。载人探险型,如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其特点是下潜能力强,可达万米级,但活动范围及其有限,不能在水下进行长时间的有效的操作和科学研究,达到万米级深度后很快就要上浮,水下持久性短,下潜寿命(次数)小;载人作业型,全球知名的载人作业型潜水器主要有美国“艾尔文”(4500米级)、中国“蛟龙”(7000米级)、俄罗斯“和平一”和“和平二”(6000米级)、日本“深海6500”(6500米级)以及法国“鹦鹉螺”(6000米级),同时这五个国家也是世界上独五拥有深海科学研究中心的国家,载人作业型潜水器的优势在于具有水下观察和作业能力,主要用来执行水下考察,具备千次的下潜寿命。
% |! h/ \" ], I& u& x5 a) d
说一下“蛟龙号”,主要有这么几个功能:深海探矿(定点获取结核样品)、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定点获取水样、生物样、沉积物样和在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主要特点:自动定向航行(定向、定深和定高)、悬停定位(发现目标后由驾驶员驾驶到指定位置)、高速水声通信技术(“蛟龙号”和海面上母船的通信主要通过“声”来传播)。
' W8 O4 s; F- L% ^; V
先说这么多,放两张“蛟龙号”在码头水池实验的照片
& @( B0 b! l( S2 L/ X8 Z
* V' t, u0 @( L- D: Y6 S$ I
/ X5 h1 [# g: e+ f/ Y B3 f+ }: v 新的一年,如果还有想要了解深潜的,请关注央视纪录片“深潜”,讲的西南印度洋% m. i8 X. v N$ u
' ?' z2 s, s" {. W
大洋35航次的蛟龙深潜作业~拍的还不错
根据我曾经关注的一位海洋科学的知乎大神的建议,此段落进行了修改~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在上次下潜之后,WHOI。我当时以为它被当成了一堆废铁放着,其实只是人家的外壳在放着,里面已经被掏空了,新的alvin有很多设计利用了“深海挑战者”号的一些系统(另外,新alvin已经可以达到6000米,而非4500)。关于直上直下,其实蛟龙号也是被母船拖到下潜作业区,然后垂直下潜,而且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巡航,蛟龙的动力系统主要来源于电池组,工作时间几小时至十几小时(具体不便透露),作业完毕后上浮,上浮是先依靠自身浮力最后是电推。“下潜那么深但只能直上直下,万一掉到海底黑烟囱喷口,那只能自求多福了“至于引号内这句好是我没有考虑周全,潜水器在下潜之前,一般都会有ROV和地震、深水多波束系统对调查区块进行了前期的水深、地形地貌测量,一般不会掉到黑烟囱里面去。最后再说一下“蛟龙”号,深海基地几乎全部的资金支持都来自于“蛟龙”号航次,可以想象用这个东西有多贵,现在在中国“贵”几乎就等于是高精尖,不然也不会有人去用。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不同的深度配套不同的深潜器,满足不同科学调查的需要。 R! F+ l# M4 k! R c
本来我以为这个问题只是关于“深海挑战者”号和“蛟龙”号的不同,但是1月13日一早看到了这么一条评论,主要就是“我们为什么潜不到一万米啊,或者说,全世界主流潜水器如果都不到一万米的话,技术限制在哪,计划怎样解决”,技术层面的我不懂,但我们确实有下潜到1W米的潜水器,而且是载人的,只是目前还在实验室试验中。它的名字叫“彩虹鱼”号,为上海海洋大学深渊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所研制,设计下潜深度11000m,覆盖全球100%的海区(“蛟龙”号覆盖全球99.8%海区),其母船“张謇“号已经下水。阶段性的载人深潜试验估计不久就会进行,除了这一个载人的万米级深潜器,还研制两个无人的万米级深潜器,它们将和”蛟龙“号一起来执行中科院实施的”先导专项“(海斗深渊前沿科技问题研究与攻关)以及”马里亚纳海沟计划“。计划的是”彩虹鱼“号将于2019年载人挑战马里亚纳海沟。目前我了解的就这么多,谢谢!
! l7 I6 x) @! U2 P
PS:看了很多评论和答案,忍不住说一句:这都21世纪了,十三五都开始了,90后都研究生毕业了,97后都上大学了,不要是不是就说什么举国体制、这体制那体制的,还请带路党们能正确看待这一问题。
4 e$ j+ z3 m' L3 P
-----------------------------------------------------------------分割线,2016年1月17日。根据各位大神提出的问题,和下面的一些评论,我做一下补充,还是那句话,我个人的理解,不喜勿喷。关于美国ALVIN和卡梅隆的深水挑战者号的一些详细介绍请见于
7 E7 E/ y9 A- n' U5 U8 y! |' \% T
3 l* P- x4 w, [ y" @$ B: ~* c 的回答,她的回答更加
专业。这里我就说几点关于蛟龙号的。
1、首先这是我在网上档的关于蛟龙的大致结构图
' J) D5 `/ F' {% Q; |
* V6 H* Z4 \6 j) R/ z% O 蛟龙号,长8.2米、宽3.0米、高3.4米,空重不超过22吨,最大载荷240公斤。
/ w1 H* @/ g0 S3 r( v" {
其实主要的就这么几个部分:载人舱,蛟龙号载人舱主要成员3名,包括两名潜航员(一名主潜和一名副潜)和一名科学家(同济大学的周怀阳老师是第一名跟随蛟龙下潜的科学家),载人舱为球型,直径约2.1米,潜航员主要是根据科学家的要求将蛟龙号驾驶至固定区域并按要求进行取样、热液温度探针等作业,科学家主要是根据自身需要向潜航员提供驾驶建议以获取自身需要的各类样品和数据和进行现场观察记录;生命支持系统,保障舱内人员生命正常;取样系统:蛟龙号有两条机械手臂(据说左臂要比右臂灵活),两条手臂中间的位置放置取样篮,包括各类取样器和样品容器;导航通信系统:和母船通信和自身导航;动力系统:能源是蓄电池提供的电力。
) L9 M& J% [! t! y s* N 2、下潜:之前由于我的疏忽,没有考虑到深海挑战者号其实在下潜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海底地形的实际勘测,多谢
' ?+ J; i1 ]! U( A) f5 u( x/ T: p 的提醒。蛟龙号的下潜也不例外,蛟龙号下潜之前,我国的大洋航次就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的前期工作,就已经确定了蛟龙下潜的具体站位,例如中国东北太平洋CC区蛟龙试下潜,和西南印度洋
锰结核勘探区中国大洋35航次蛟龙下潜。大洋航次主要通过深海
多波束测量、深海ROV(有缆
无人遥控潜水器)、站位重力取样、拖网就已经大致摸清了下潜区的地形地貌特征、海床沉积物和矿物特征。蛟龙号下潜时,先由母船(目前是
向阳红9号)将其拖至指定位置,如图(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懒得找人要了...请原谅)
, `* X% C2 c* Q+ g' q& H
; v V& Z* ~. u O% n
蛟龙号和母船的连接主要就是靠三根缆,垂向的主缆(可承载270吨压力)和两根拖曳缆(这两根缆质量还有待提高)。看到上图海上那个小艇了没,主要乘员3-4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海面上等母船把蛟龙放入海里和蛟龙上浮至海面时将三根缆和蛟龙解开/连接起来,工作危险刺激。蛟龙和母船分离,先缓慢下潜确认各系统是否正常,然后进行正式下潜。
3、海底作业:制造蛟龙号的本质就是海底作业,获取我们想得到的样品和其它数据。具体的作业有这么几种: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
海洋测绘)、获取指定位置的
多金属结合样品(
海洋地质)、水样(
海洋化学)、沉积物样(表层柱状样,海洋地质)、生物样(微生物、贝类、
软体动物、有幸的话可以获得一些虾、蟹甚至深海鱼类,这些生物一般不动或者行动缓慢,如果能抓到一条鱼几率其实是很低的。
海洋生物)、热液喷口温度测量(将热液探针插入到热液喷口附近)。具体作业时间看任务而定,但绝对不能超过下潜时间的一个
阀值
0 a! B. ?, h0 g- l 。
4、上浮:蛟龙号上浮首先是抛压载铁,利用自身浮力上浮,然后再用电推发上浮。最后回收至母船。
$ W- E" P4 T8 @' d& w ·说完了这些流程,我说几个评论里的问题
1、为什么不用这个搜索马航:蛟龙号虽能在水下航行,但速度很慢,这也是它需要被母船拖至下潜区的原因之一,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科学家提前划好的那一小片海域进行作业,并不需要太大航速,而马航的海域实在是太大。之前美国搜索马航用的是“
蓝鳍金枪鱼”,这是AUV(无缆自主式
水下机器人),可以进行海底考察、侦查、援潜、数据搜集等功能,在此纠正一个错误
7 Y: A' X4 r$ J/ w 之前试航的“
潜龙二号
. t# Z: \/ f; q, P ”是AUV而不是ROV,还望见谅。AUV无论在经济性还是实用性,在搜救马航方面都要比蛟龙出色的太多太多太多,因为蛟龙的设计就不是来干这种活儿的。
2、关于10000米潜水:蛟龙号下潜深度已经能覆盖全球99.8%的海区,设计初衷是够用了,蛟龙的设计初衷就没有打算挑战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的
深度对我们来说已经够了。而现在我们有了11000米的彩虹鱼,可以覆盖100%的海区,
彩虹鱼4 A4 J U+ ?/ r8 r: q
设计初就是要打算挑战马里亚纳海沟,而且非常之符合后来提出的马里亚纳海沟计划。
3、关于对比的问题,我对
深海挑战者号的了解不多,具体对比可参照ALVIN和深海挑战者的对比,来源于
' S1 t7 \- m C. V
6 a4 M/ Q, C \! L! \ 4、评论里我一直避免回答的问题:蛟龙号的材料、外壳等的来源。我今天早上看了一则评论,说我没有给大家的一些评论明确答案,我想我基本都一一回答了,就差这个。我特意问了深海基地的工作人员,这个东西也不涉密了,所以就说一下。蛟龙号除了内部的钢架结构和载人舱是来源于国外的之外,其余设备均由中国制造。相信,以中国人的聪明智慧,全国产话的“
蛟龙2号”离我们也不会太远了。
·深潜至海底的潜航员虽然看到了我们也许一辈子看不到的“美景”,但黑暗的“美景”中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危险,少有不慎就可能葬送在无底深渊,而我们的蛟龙号没有像ALVIN号那样的逃生系统,因此潜航员和深潜科学家是值得我们尊重与敬佩的。这样就可以理解像
; Z0 L! h, @- [1 A. c& ?1 I; i, G, ]5 I
说到的那种“浇水”仪式,纪录片“
深潜
& D) G3 Z: |# A& M( _ ”中也有这样的仪式。
总之,“蛟龙号”乃国之重器,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它也做了很多相当有意义的工作。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未知的世界,难道我们这样世界第一大
发展中国家就不应该探索吗?
码字实在码累了,我要去看球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 ?3 c0 x P ?/ k$ }4 D3 m2 N3 V/ v 前两天看了《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第8期,关于“蛟龙”号大洋38航次的简单介绍,大家若感兴趣可以去看一看。拍了几张照片,若不清晰,还望见谅。
4 b, ]: }" M3 G' p& S! j; _" I5 {
6 W, W! t: x; u4 Z, x
! W' m, y5 {. \2 i2 u g- d! h: q( e
- e: K# z% ^& \$ A
以上内容均非涉密,涉密内容不外传,谢谢!
) ^; d2 L3 M" W' b4 v4 u
————————————————————————————————————
+ m1 o! v! A/ P2 V2 ^4 i' M) H 昨天听了国家深海基地刘保华研究员关于载人深潜器的一个报告,他呕心沥血一路陪伴蛟龙号从无到有,从雏形到如今的业务化运行,对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的贡献功不可没。内容不涉密,内有一些蛟龙号的技术参数和设备供大家参考。
9 i# W1 J) b' J* a 基本参数:长8.2米,宽3.2米,高3.4米;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空气中重22吨;航速(最大2.5节、巡航1节);载员3人;电池大于110千万时;有效负载220公斤。
' {) i& W7 o; j5 ?5 }; Z 载人内球壳:内径21米;直径200毫米的主观察窗1个;直径120毫米的观察窗2个(1个由副驾驶员使用,1个由科学家使用)。
, u5 K, G) U) ~- }
生命支持系统:水下作业时间12小时;3X12人时(正常);3X84人时(应急)。
. N" T% i! S; v/ H/ |
通讯系统:水声通讯机,最大传输速率10千比特/秒,最大作用距离(8-10千米);水声电话;VHF无线电通讯。
% K; x4 e0 L) L M9 f; b) o 定位系统:远程超短基线定位声呐;长基线定位声呐;激光陀螺;声学多普勒测速仪;测距声呐7个(高度计、深度计)。
1 ^# Q, x" {- ~+ P+ G ^ ?- O
潜水器主要作业工具:CTD测量系统、水样取样器、生物取样器、微生物取样器、浅钻取芯器、沉积物取样器、热液取样器、原位测量装置、专用定制设备、测深测扫、浅地层剖面仪。
% }* c% E* w0 ~1 p
10月初,我国最新型的、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成功完成了海试,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共下潜28次,其中4500米级下潜共4次,最大下潜深度4534米,下潜作业深度基本全部覆盖了我国的南海以及国际海底矿区,为我国载人深潜行业又添一把利剑。自此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我国已形成全海深潜水器能力。将来我国还将挑战万米级载人深潜器。
2 |7 i) \6 j, P PS:据说,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自从上次下潜后就一直搁在WHOI,未再移动。
3 L# W. H$ w' [: H% T. F+ C
最后放两张国家深海基地的照片
) H. [9 s1 O. y1 V& F8 a9 V f# ?5 |
1 y- i+ a: I( L( O" {
7 N- e/ Y: V) y, |: y 祝祖国繁荣强大!
( N2 K+ }3 X: h 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