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发展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潜力也在海洋。近年来,山东不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进一步放大海洋经济优势特色,加强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经济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 c1 y, ~4 y6 M" P
4 ~. t% M/ B! ?$ @& a: R$ p0 A' w* S( |
在这片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土地上,山东向海图强,乘风破浪,近期更是在涉海领域频频拿下“首位”,为山东奋力书写着海洋强省的蓝色华章注入源源不断的底气与动力。这些“首位”,大众日报全程关注——1 U( o- v4 M! [) `2 a
% v7 e6 s6 Z( g4 @; f' ]& K$ B# F! d+ r6 p2 U+ V2 q* ]
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涉海领域的全球“首位度”不断提升:
& u W/ X u1 }' Y; P p( C% s以创新谋突破,塑造发展新动能4 H& P. }' q: m& n7 F3 i
4 y6 V0 g* ~$ l* A- n! T/ w* X# r
; t( V- j% m- I) |* y11月10日,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2-2号”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启动建造。该船与两个月前启动建造的“国信2-1号”属于“姊妹”船,是全球首批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将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单船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 ~ y& S- P, y6 r2 n
) b8 [7 ~; ^7 p3 V" q: P
4 K/ |( O6 ?0 o; m d2 n* V$ [对比同样从海西湾驶出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这两艘养殖工船在总体设计、功能区划、新能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160余项创新优化升级,标志着青岛西海岸新区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的设计建造能力开启“2.0模式”。" Y5 U, ]; [1 o7 {1 ?/ O1 Q% a. N
# y* V/ v! M! b5 m4 F
! `9 C: q: z# A& |作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海洋造就了西海岸发展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经略海洋更是其使命所在。
$ s5 b9 V% v R, T" y
0 V$ e3 T5 B5 M9 k
( E, u& ?( x2 U* r“获批以来,西海岸加快构建六大产业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2年,六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区海洋经济总量的72.8%,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9.9%,成为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副主任谢龙目表示。
+ f& i8 E6 t3 B3 b' e% V' A
$ S' u$ l9 V, a) t$ N+ a7 ~- i# ^3 O) ~5 K' ~9 E+ y f2 r
以船舶海工产业为例,“国信系”的诞生地——海西湾,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目前已聚集100余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船舶海工行业的完整产业链。9 I0 j" }) K& t& r5 H
% w7 m5 ]* y+ c, P
9 E7 h# U$ R) L8 k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让青岛西海岸新区在涉海领域的全球“首位度”不断提升:世界最大吨位的“海上石油工厂”、全球第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等诸多海洋重器从海西湾扬帆出海,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正式临床试验,建成全球最大海洋基因库、海洋生物基因测序能力世界第一……
$ E, J0 I# Z5 i. v7 V9 T% F! P. i7 {/ s+ P: O( y/ y
+ a# q4 r' B1 G- L8 T1 E“首位度”不断提升的背后,是创新注入的源源不断动力。截至目前,青岛西海岸新区集聚涉海创新平台突破170家,海洋人才超7.6万人。其中,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2家。9 N* d: C5 K9 d# W
: @4 o7 C- q' Z1 |1 S) {) S
: G/ s0 G4 }7 M: B) Z+ `国信1号,工业化养殖的No.1+ a5 w' C$ P! u
; @1 ?' X! c* ?+ R, B
* K/ H4 r7 B# y5 N6 `5 O7 }& y. u0 ], x/ y3 c+ b% j
196个摄像头、2108个传感器、8套自动化养殖系统、年产高品质鱼3700吨……这是由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设计建造的国信1号,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深远海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 d1 [$ N4 L" z4 F; n1 O0 ~
0 @8 T' G, }) N% J( [- _' Y2 Z- I+ Q
+ h/ F1 c: Z( t; E7 v& Z S+ C
“国信1号综合运用卫星通信、5G、北斗、图像分析、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实时监控和分析,以及养殖人员的船岸协同作业,实现了工船的自动化、数字化及智能化养殖。”国信集团经管部主管王建全说。! N* Z8 B( V+ h3 Y
8 H( Q- Z/ P: H K3 F8 Q; s9 r
3 u9 l( L4 x$ {全球首个全潜式深远海智慧养殖装备——“深蓝1号”:7 O3 r! s) A, H% O+ r9 D
记者蹲点·“一”见丰收丨一尾三文鱼“游”出一条产业链
V8 [5 X8 f2 }: H
2 I; t3 X* t# e# `# f; s o! r% t0 c; f
10月1日国庆假期,青岛西海岸新区庐山路上的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绿色养殖公司一间会议室内,实时播放着一幅幅视频监控画面,数十万尾大西洋鲑在二三十米深处的水下游弋,今年春节将再次迎来丰收。
1 ?+ q, Q0 p7 Z2 z4 ]4 _6 z
( M4 M" I, A5 y: U0 o/ L* J s6 z0 T
视频监控中显示的,正是距此120海里的海域画面,在那里,全球首个全潜式深远海智慧养殖装备——“深蓝1号”静静漂浮着。从空中俯瞰,它犹如在海上撑起的一把大伞,一根立柱像伞柄笔直朝上,张开的伞骨连接着大海深处的养殖网箱(上图)。
6 }# h+ [- N+ `( a) H# G3 m
# p$ L( l9 k2 U( D4 A C
1 i7 T7 b, w$ n! k! E3 Z三文鱼是大型鲑鳟鱼类的统称,主要生长在高纬度寒冷水域。“深蓝1号”所在的海域,是国家批复设立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也是目前世界上纬度最低的深远海三文鱼养殖场。* D1 p8 I7 r9 E7 L! O) Z
) [9 W; H: X7 q7 G1 J6 C0 J4 f
( L: I, S1 @2 w6 O. d' O# x( Y今年5月,“深蓝1号”迎来大西洋鲑首次度夏后的收获。“这次收鱼历时一个多月,共计收获三文鱼近百吨,成功验证了三文鱼在中国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回忆起这次收鱼,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绿色养殖公司海上养殖负责人彭勇记忆犹新,“从打捞上船开始计算,经过降温装箱等处理,36个小时内,依托冷链网络就能被送到千家万户。”+ n# q& e: z( P. d2 w
, O, ?5 _1 \# A$ D! I2 o8 U4 Q6 w
, K, X M: ^, U. d1 L
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类药物:
! ?2 J' n; E, N/ h一株南极海藻,如何变成海洋新药
# p% W6 r& j& j3 P# x, }0 f
0 ?2 Q/ n3 Y! x$ l/ ?) U3 P5 f. [, L
6 \! q; \9 B) [. D在南极未经污染的冰冷海域中,生长着一种特殊的藻类植物,名为南极褐藻。今年6月,在青岛,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注射用BG136”启动临床试验。BG136的原料来源,正是南极褐藻。$ d- ~( p, U: P; A- d: \# q u& q
4 E9 E4 a( v/ H& p; \
% c% g3 y6 u; Z# \2 }
BG136是我国“蓝色药库”取得的又一实质性进展。从南半球的海域到北半球的实验室,这株海藻如何完成“奇妙之旅”,变成给人类带来抗癌新希望的药剂?2 G! B' [8 q3 u$ U0 q' t
% G0 x8 M3 h/ }- V6 G$ E5 q4 r: }* w
“人类新药研发迫切需要开辟新资源。海洋生物占地球总生物量80%以上,可以为新药研究和开发提供重要资源。”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说。7 d$ r5 z* i% v3 @4 x3 V
- v) i+ q6 m2 W+ k# A1 c/ ?+ b: l! l# E) Z. P
BG136的基础研究,可以追溯到2004年开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期间,中国海洋大学科研人员开展了海藻糖类资源研究,从其中的一种南极褐藻里,提取出了海洋天然多糖类化合物——倍他葡聚糖,并基于分子结构特点将其命名为BG136。研究发现,BG136结构新颖、活性独特,能够与先天性免疫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发挥抑制肿瘤生长、抗肿瘤转移等作用。
4 X1 y2 w4 q, u7 _2 v- K5 ~# A9 s- T# V9 }5 m8 I+ ^8 ~- `
4 ]5 J' \% ]+ _近年来,山东把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截至目前,“蓝色药库”围绕抗肿瘤、抗病毒、免疫调节、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在研新药开发和布局项目达40余项,“聚集开发、梯次产出”良好态势已然形成。去年,山东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73.1亿元,同比增长8.1%。
! Q+ R" Q) O1 @- a$ R& o' M! `' h; _/ f2 w" ]
/ I$ Z2 N) J8 X, o1 N6 q
“山东海工”大型散货船接单量、交付量、手持订单量稳居全球第一:
& A$ R' v. L9 L6 I记者蹲点|北海造船:“龙头链主”如何再进阶' @- g! ]: L3 A0 c+ X3 s
: @4 R- A- r% ~* H# E
5 F q' P! `; }, o% w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数据,2022年我国造船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在全球18种主要船型中,我国有12种船型新接订单量位列世界第一。
# ^9 @; o% _# b$ }0 D
8 m8 a3 G6 Q: v _# l( v1 |3 H5 F. a# |3 ]/ f0 j* }
这个庞大的造船产业版图中,“山东海工”表现亮眼:省市排名中,山东省造船完工量全国第五;企业排名中,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造船完工量全国第六、新接订单量全国第三,大型散货船接单量、交付量、手持订单量稳居全球第一。
7 G5 [6 ~2 J R3 e, v% ^9 ?' A2 }8 u% {+ B% {2 x
4 J& G! C; X/ W# ?6 f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我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全力打造山东半岛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聚集区,打响“山东海工”品牌。作为产业链龙头的船舶海工企业,如何继续保持领跑地位,又该怎样再上台阶?近日,记者走进北海造船采访。
( |3 Z% x$ s8 ]: x/ F; Z5 N2 K+ i7 N$ r1 {5 K, W
/ p) P/ j' P: y4 g, e: }, V这些“第一”都在“海上山东”/ y8 x9 g7 |4 o! A0 W; w/ u
——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
+ {* b h& n* B
2 Z% g: n( ~+ G' K, f6 m3 G# R
U& N4 l) x' g2022年,山东首次发布海洋经济发展报告,宣布全省海洋经济进入总量增长和效率提升新阶段。2021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8%,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全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洋矿业6个产业,增加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4 I& y( w$ ?8 ]" Q, }9 T6 _
3 J4 V: S. a; z* H2 X7 c5 U) D/ T7 l u7 \. I
——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数量全国第一# L8 Z" ?3 j' J0 F6 `; M- T
5 b% y: Z" y$ Q; ?0 X1 |. F
; V/ k4 V& `) T4 T山东坚持引育一流创新人才,激发创新创业新动能。目前,山东拥有一支全国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20人,占全国33%,全国排名第一;在山东入选的海洋领域国家“杰青”达43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已汇聚一支包括45位院士在内2200余人的创新型队伍,并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深远海科考船队。' _% I: I% Y$ B8 J! G) L6 h: v
, p- v1 m& u+ e
/ Q9 \& g' E* H: O——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8 A. w* `/ i# ^. k- C, u/ Y
1 A8 A& t. c$ r c7 A
, E* I6 s2 J/ Z# }& K$ K打开手机App“西太观测网”,就能看到从西太平洋深海传回的现场数据,温度、盐度、流速等一目了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带领科研团队建成的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也是国际上首次实现西太平洋主流系连续实时潜标组网观测。观测网获取的连续和实时数据,为我国的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 p- c1 [# P7 @
6 b7 ]% k! T6 ~0 P( v& s0 V2 x& R
" b& x9 v9 {8 a q3 Y4 ~' K5 t) Y——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领军全国3 e/ ]6 J. d6 Z, O% [
' H( S, q4 a1 ~% @
+ h* ?5 z5 w1 A; Y: M7 s- I k4 G
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在山东建成交付并启用;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端上百姓餐桌,山东在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推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方面实现全国领先;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蓝鲸1号”在山东诞生;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1 [% v$ J2 O. i" ~" O
% W* L8 E; R: p1 n, I( `6 H
4 i% q* n* G0 A" J6 q6 X) T
——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首位% b) j# T3 N3 Y
# B M' |; ~2 `4 N# B% \) h
) T0 J4 A6 H/ q! w) \% r2022年山东港口海向新增航线37条,其中“一带一路”航线13条、RCEP航线14条,拉动外贸进出口近200亿元,航线总数达327条,其中外贸航线233条,数量和密度稳居我国北方港口首位;内陆港达到32个、班列达到82条,海铁联运箱量突破300万标箱,连续多年保持全国港口首位;货物吞吐量突破16亿吨,连续四年实现四个亿吨级增长,总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位。4 o- v) d; A8 Y r% ]2 ?/ _" p
3 l9 V. s/ b2 l0 J% ~0 C8 Q/ }2 e
5 c5 O' u8 v9 g1 ]2 E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欣苁 单青 转化报道)
8 J5 N5 G/ p2 v$ @9 N* ?该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表联系删除 |